书城社会科学语文知识小丛书:修辞常识例话
18858200000013

第13章 排比(4)

C.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么?他们肩上挑的难道仅仅是粮食?不,他们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我们最敬爱的毛主席和其他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用井冈山毛竹做的扁担,挑着这一副关系着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到北京。

(袁鹰《井冈山翠竹》)

这一段文字中也使用了同形动词的拈连。作者把“挑粮食”的“挑”拈来,巧妙地用在“他们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上面,热情地歌颂了领袖对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

D.德顺恳切地说:“枪上的锈好擦,思想上的锈就不那么容易擦了。”

这一句中,使用了同形句词的拈连。作者先用“枪生锈好擦”引出“锈”字。然后巧妙地顺势与“思想”连在一起,成为“思想上的锈”。变不可配为可配合,同样给人以真切自然之感。

②用相关的词语拈连。例如:

A.水车动了,发电了,这三千米长的水道,花了多少中国苦力的血呀,牺牲了多少性命呀!每天每天流出来的水算不清,但怎么也冲不净咱们心中的仇恨呀!

这段话中,“仇恨”本不能“冲”,但先说与“冲”相关的“水”,从而就使“仇恨”可以与“冲”紧密地相连了。

B.我只好静静地,静静地坐在这里,用针线——牵引出我心底的思念……

这一节诗中,“思念”本不可“牵引”,但作者用“针线”这一与“牵引”相关的词语一引,就巧妙而自然地将“思念”一语顺势“牵引”出来了。

C.重槌把大鼓敲得震天响,敲得人们心花怒放。

(袁鹰《十月长安街》)

这两句诗中,“敲”字本不与“心花怒放”连用,但作者已在前一句中先用与“敲”相关的“大鼓”作引导,从而就自然地巧妙地把“心花怒放”一语顺势“敲”了出来。显得生动、风趣。

③用比喻拈连,例如:

A.部队像一条巨大的铁流,浩浩荡荡地经过马家沟、郭城……径直地向西南方向流去。

这一例句中,便是借用比喻来拈连的。如果不用前面比喻作引导,前后就很难连上。一说它“像一条巨大的铁流”,当然就可以有“向西南方向流去”的动作了。

B.不论鸟的翅膀如何完美,如果不依靠空气,就不能起飞。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如果没有事实,你就飞不起来。

这一例句中,也同样用了比喻拈连。如果没有“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这个比喻(暗喻)后面的“飞”也就无法连上。

④用比拟拈连。例如:

A.五指山,你为什么不把五指握成拳?打死南霸天!打死南霸天!

这一例句中,就是借用了比拟(拟人)来拈连的。是前面先用了拟人手法,“五指山把五指握成拳”为引导,引出了一个“打”字,从而就与后面两句连了起来。否则,就无法连上。

B.秋后结算丰收账,架架算盘放声唱。

唱出了今年好收成。

唱不尽党的恩情长。

这首民歌中,也用了比拟拈连,只有把“算盘”比拟成能放声歌唱的人,才能顺势把后面“唱”连起来。假如没有后面的拟人,就不能出现拈连。

以上诸例,无不说明拈连这种修辞方式,能把两个不同类的事物巧妙地连在一起,从而使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寓意深长,耐人寻味。

不过,运用拈连时,须注意以下两点:

其一,要注意明确、恰当、自然,不可一味追求其字面上的联系,而忽略其内容上的联系。

其二,要具有启发性,不要搞文字游戏。例如:

C.可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算种的只是希望,那希望也给人很大的鼓舞。

这一例句,用的是同形动词拈连,可谓意思明确而恰当自然,具有启发性。其中,“瓜”与“豆”是可以“种”的,“希望”却没法种。这里顺势把种瓜、种豆的“种”拈在“希望”上面,是含有深刻的意义。

移就

所谓的“移就”,就是当甲乙两事物相连时,把属于描写甲事物的性状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式。移就可分为如下两类:

①把属于人感受的事物性状移于物,如:

A.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

(唐《琐忆》)

“倔强”一般是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这里却用来修饰“头发”,而正是这种错位移用,表现出了鲁迅先生倔强的性强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B.城里升起了大火,这灾难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天。

这一例句中,把原属于人的感受的“灾难”,移属于“火光”,既写出了敌人的滔天罪行,也表达了人民的愤怒。

C.冬天的夜好长,好痛苦,冬天的夜又好幸福。

这一例句中,对“夜”来说,本无所谓“痛苦”和“幸福”可言。这是把属于人的感受移属于物了。

②把属于甲事物的性状移属于乙事物。例如:

A.我不相信,1976年的日历,会埋着这样苍白的日子。

这一句中,“苍白”一词,原是形容颜色的,这里移来描写“日子”。

B.这样,祖国南大门口的一座玲珑剔透的袖珍城市,也是祖国华丽裙边上嵌的一颗宝珠。

这一例句中,“袖珍”本指体积小,便于携带的物体,这里用来移属于“城市”。

有时,乙物属于人,好像是移物属人,实际上仍然是移物属物。例如:

C.这个戏用鲜明的,甚至可怖的笔调,刻画了这个人物的阴暗的思想感情。

这一句中,“阴暗”一词本来是形容光线的,这里乃是移用来刻画人的思想感情。

运用移就得当,会产生新鲜、简练、生动、形象的修辞效果,能突出所描绘事物的性状和本质,在写景、状物、抒情等方面有很强的表现力。不妨再看下面例举:

A.天渐渐亮了,东门外,开始出现了一株株树和一座座坟墓的影子,接着,红的,黄的,绿的和蓝的颜色慢慢浮现出来了,那么快,不知不觉中,天空出现年轻而快活的一抹红色。

B.渠旁、路旁和坟地上的迎春花谢了。肥壮而显得挺大方的蒲公英开了,温柔而敦厚的马兰花啊,也在路旁讨人喜欢哩。

这些例句中,都运用了移就,移情于景,就物寄情,或托物抒情,都有着很好的表达效果。

不过,运用移就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移就起描绘“性状”的作用,虽然移甲事物属乙事物,但乙事物仍保留原有属性。它经常出现在文艺作品中,由于它是一种在特殊语境中临时迁就的修辞,不具有现成性,所以要注意运用得当。

其二,移就往往离不开具体语言环境,所谓“两项相差”正是其结构上的特点。

其三,移就的性状词语,以形容词为最常见,但也有用名词的,有用词组的,不过都具有描绘的作用。这些性状词语最常见的是充当定语,也偶作谓语。

其四,移就是一种临时的措辞,不过这种措辞广泛地使用久了有些就逐渐稳定下来。

最后,还要说明的是移就和拟人的区别。

移就大多是把属于人的性状词语移属于非人的或无知的事物上面,这一点跟比拟中的拟人有些相似,但它们毕竟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在内容上,拟人侧重在比拟,即把物人格化;移就只是把甲性状词语移属于乙,侧重在移而就之,虽“移”而不“拟”,即不把物人格化。

其次,在描绘上,拟人把物当作人来描写;移就只是通过移用性状词语来刻画事物,并不当作人来描写。而且,移就所移用的词藻也不一定像拟人那样要考虑事物本身的特点。

第三,在形式上,移就的移用词语常作定语,拟人所选用的词语多作谓语。虽然二者都不限于此,但也是一个较为明显的区别。

讳饰

讳饰,即表达时不直接说出犯忌讳的事情,而是用委婉的措辞改替道出。

讳饰有如下两类:美饰、掩饰。

(1)美饰——即因犯忌怕说,就改用别的话来装饰美化。

例如:

A.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一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句中的“停止思想”、“安静的睡着”、“永远地睡着”,都是指“死”。对于马克思的死,恩格斯不忍心直接说出来,因而用了讳饰手法。这样既把自己的心情委婉而含蓄地表达出来,又符合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心愿。

B.阿婷洁:刚才姜夫人和我说……

呼韩邪:说什么?

阿婷洁:昭君网氏已经有了喜了。

这一段对话中,少妇讳言“怀孕”,所以改用“有喜”加以美饰。也很自然得体。

C.战士们说:“二连指导员挂花了。”

这一句中,因战场上忌说“负伤”,所以便换用“挂花”来美饰。极富感情色彩。

(2)掩饰——即遇有犯忌触讳的事,改用一种浑漠的说法去掩盖。例如:

A.“小栓进来罢!”华大妈叫小栓进了里面的屋子,中间放好一条凳,小栓坐了。他的母亲端过一碟乌黑的圆东西,轻轻说:“吃下去罢——病便好了。”

这一段描述中,“乌黑的圆东西”,指的是在灶里烧过的“人血馒头”,即所谓的治痨病的“药”。所以不明说而用含混的话去掩饰,便是因为忌讳。另外,在《药》里的康大叔直言不讳地说“这样的人血馍头,什么痨病都包好”,而华大妈听到痨病二字,“变了一点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这是华大妈犯忌的表现。在华大妈家里只说“红的馍头”,只说“病”,这都是回避掩饰的措辞。

B.这次见面之后,我见到了老舍。他叹息了一声说:

“你看,我们的朋友当中,剑三要先走。”说完,神情黯然。

这段例文中,用“先走”替代“早死”,便是借此委婉措辞来回避、掩饰内心的伤痛。

总之,不难看出,讳饰具有委婉曲折的表达效果。但是,运用讳饰一定要适应情境,看清对象,以便准确地表达出思想感情。比如同是讳饰“死”,措辞不同,情味迥异:饰说“见马克思”显得诙谐风趣;饰言“离开我们”寄以深切哀悼之情;曲说“呜呼哀哉”,含有贬意;婉言“与世长辞”,寓有褒意。所有这些,都是因情境而变,因对象而异。

练习三

(一)从下列句中,选了比喻类型不同于其他的一句是()。

1.书目用途很多,它是能够帮助人们打开各种知识宝库的钥匙。

2.他很有理由相信,警察那双可爱的手很快就落到他身上,使他在岛上冬蛰的小安乐窝里吃喝不愁。

3.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4.海洋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它成为蕴育原始生命的摇篮。

(二)从下列句子中,找出没有运用反复修辞格的一句。

1.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总理啊,我们的好总理!你就在这里啊,就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

3.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

4.发言的内容空空洞洞,会场气氛冷冷清清。

(三)下面一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应是哪一项?

“所以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

A.引用、比拟()

B.暗喻、比拟()

C.暗喻、引用()

D.夸张、引用()

(四)把下面一段文字改成排比句。

度过了讨饭的童年生活和在财东马房里睡过觉的少年时代,青年时候又在深山老林里打过短工,他简直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叫困难。

(五)指出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组。

1.一张枯叶飘落在苏比的膝头,这是杰克·弗落斯特的名片。杰克对麦迪生广场的老住户很客气,每年光临之前,总要先打个招呼。

2.那只险遭暗算的野鸭的不体面命运,也从而得以扭转。

3.每天晚上,这里汇集着葡萄、蚕丝与原生质的最佳制品。

4.那娘们像常春藤一样紧紧攀住苏比这棵橡树。

A.①双关、②借代、③拟人、④比喻

B.①借代、②比喻、③双关、④拟人

C.①拟人、②双关、③借代、④比喻

D.①比喻、②借代、③双关、④拟人

(六)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蓉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

(七)下面两段文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鲁迅先生小说《药》的内容,谈谈它们分别写了什么。

1.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似的,向上提着。

2.“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八)下面是一首七言律诗,中间四句已打乱,请重新予以安排。

①腰间羽箭久凋零,②太息燕然未勒铭,③一身报国有万死,④诸君何至泣新亭?

⑤双鬓问人无再青,⑧老子犹堪绝大漠,⑦记取江湖泊船处,⑧卧闻新雁落寒汀。

颔联:_________颈联: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