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语文知识小丛书:修辞常识例话
18858200000016

第16章 附录(1)

文章的修辞分析

一散文《春》的修辞分析

朱自清1928年出版了散文集《背影》。他的散文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他善于写景抒情,描写细腻,抒情委婉,意境清新,风格独特。他善于运用朴实的口语和各种修辞手段来绘景抒情。

春(评点法)

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用连续反复,表达出盼春的急切心情)春天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用拟人的手法表现其对春天到来的欢欣。)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用比喻手法喻冬眠已过春到万物苏醒。“睡醒”有比拟之意。)欣欣然张开了眼。(用比拟手法,描写春天到来,万物欢欣的样子。张开了眼睛,生动地写出了大地回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三个分句构成排比,表现了初春的特征。用“脸红”比拟太阳热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用“偷偷地”“钻”比拟小草,是写春天悄悄地走来。)嫩嫩的,绿绿的。(形容词迭用,增强其生命感,活力感。这里“嫩嫩的,绿绿的”是描写性的谓语。)这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一大片”反复和“满是的”连用,是为了强调“嫩嫩的,绿绿的”。)坐着,躲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选取青少年在春天里的几种充满生气活力的活动,自然形成排比,表现春的生机勃勃。)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用比拟、对偶手法,描绘春天的风和草。突出其特点,很有真实感。)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是回文手法。“你”、“我”、“让”、“赶趟儿”是拟人手法。果树春天开花,本是自然规律,以拟人手法给果树以人的竞争个性,表达了生机盎然的春意。)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连用三个比喻构成排比,赞美和描绘了仲春的艳丽景色。)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由甜味联想到秋后果子,这是使用了超前夸张手法。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嗡嗡”是拟声词。一个“闹”字拟写了春天热热闹闹的生气。)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夸张)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给野花以生动形象而又精妙的比喻。)还眨呀眨的。(“眨”字表明给野花以眼睛和星星的特征。“眨呀眨的”是就上句“像眼睛”拈连而来。以上,除了“花里带着甜味”和“蜜蜂嗡嗡”之外,写的都是视觉中的春的景色,是写春色,而且是浓浓的。)“吹面不寒杨柳风”(引用南唐僧志南《绝句》中的一句。原诗为:“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杨柳风”即春风。引用此诗句表现风的温暖,也增加了诗意)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二者作比喻的相似点是“温柔”。“温柔”是杨柳风与母亲的手共有的特点。“抚摸”一语)(表明由比喻转为比拟,拟春风为母亲的手,这是从感觉上写春风的温暖。)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巧用“酝酿”。“泥土的气息”,在湿润的空气里酝酿成似芳香的美酒——拟物手法。这是写嗅到的春的气息,春天的味道。)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把鸟儿比拟为快乐的歌手,赋予春天以美丽、欢畅,清新的意境。)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以上两句是写声音——鸟唱和笛声。是从听觉上描绘春天。)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明喻构成排比,比喻相似点是细,用细毛、细针、细丝比喻细雨。这种蒙蒙的意境。此时,南方大约是烟花三月,或“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季节。)密密地斜织着。(风吹小雨点飞速地斜着落下,看去似有许多斜线织于天地之间。这些比喻写出了春雨绵绵的景象。)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借薄烟比喻雨雾——借喻。以上两句是用比喻手法描绘绵绵蒙蒙的春雨。)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这里,把“绿”色和“青”色的纯度写到极限,但并未使用什么最高级的程度副词。而是用了平常带夸张意味的口语词——“发亮”扣“逼”。这就把“绿”和“青”涂到最纯程度了。“逼”字又给“青”以人的能动性。这种用笔,没有高超的写作技巧和细微的观察,是做不到的。这句是写春天的颜色。)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这里使用了移就手法。“夜”本无感觉。“和平的夜”的“和平”,是人的感觉。)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撑着伞慢慢(迭音)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的。(“披着蓑戴着笠的”,是定语后置。为的是突出“农民”二字)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形容词重迭,强化了程度。)在雨里静默着。(用比拟描绘手法,暗写房屋是活着的,是因下雨而“静默着”。以上三句写春季雨天傍晚景色和雨中人的活动。十分逼真。)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这是春天空中与地上常见的事物,采取宽式对偶方式来描绘春天的这个特征。)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连用四个迭词,表现户多人多。接着写出人们都要在春天显示自己的活力。)他们也赶趟儿似的,(先出现喻体“赶趟儿。”即竞赛或争先恐后之意。)一个个都出来了。(后出现本体“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两个迭用,形成对偶。动词AB变为ABAB,动词在修辞意义上表示轻微的)“一下”的意思。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引用民谚在突出一个“春字。”因为春是一年四季的开头,春是人们希望的象征,是一年内实现设想的开始,正如“一日之计在于晨”一样。)刚起头儿,有的是(“表示很多”)工夫,有的是希望。这一段写春到人间,人们开始为设想而活动了。

春天像小姑娘,(比喻相似点是“美丽”、“活泼”。)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这一句先是比喻,然后转换为比拟——“春天像小姑娘”,“笑着,走着”。把春天写得活泼、美丽、可爱。)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比喻相似点是“有朝气”)有铁一般(比喻)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这一句也是先比喻然后转换成比拟——春天像青年,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青年领着我们上前去。)

最后这三个抒情诗句,热烈地歌颂了美丽的春天,赞美了有着无限生机,有着伟大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春天。收束全篇的三个美妙诗句,是由能充分表达赞美春天的三个比喻构成的排比,排比的领起项是“春天像——”。这种包含两个以上修辞手法的语言片段,称之为综合修辞法。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可以多方面描绘事物,给人们更多的美的享受,美的力量。《春》是做到了这一点。

读《沙扬娜拉》的修辞分析(评点法)

《沙扬娜拉》运用双声叠韵、复沓叠唱、杂言句式等艺术手法创造出了富有民族乐感的韵律和节奏;选取的工笔画般的水莲花意象显得轻柔、明净、单纯、淡雅;而叠显、悖谬和化美为媚等艺术手法则达成了简约传神的意境,使其成为“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沙扬娜拉》的第句和第句是“日本女郎”与朋友道别时的神态与情绪的绝妙写真,轻微起伏的缓慢节奏,有着细致变化的柔和的旋律,使我们仿佛看到了娇羞的“日本女郎”那低头时带有舞蹈美的姿态。运埘比喻,将“一低头的温柔”比作“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同时运用拟人和移就,使水莲花以其独特的风姿和文化内涵为徐志摩见爱,并与自己的心中所爱从外在的风韵和内在高雅的气质相吻合。

第二行,一连两句重复的平声多于仄声的诗,那是女郎与朋友道别时清脆的声音的艺术表现。“道一卢珍重、道一声珍重”,运州反复,与“那一卢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之中的“珍重”,一连二个“珍重”是《诗经》中常用的复沓与叠唱手法,阳关二二叠式的_二个“珍重”,缠绵悱恻,情意无限。

第四句从内容说,是对第二行是说明,是描写的深入。音乐上是第三行的延伸和深化,是整个诗乐曲的高潮。

此诗的诗眼是“蜜甜的忧愁”。这既是一种台情合理的矛盾心态,也是一种相反相成的表现艺术。“蜜甜的忧愁”运用移就,又套用对比,凸显丁难言的少女情怀。

第五行,是“日本女郎”道别时语言的直接记录。“沙扬娜拉”意味深长,情窦初开,乍喜还忧,温柔,娇羞,低头,卢声珍重,都是因此而生。

《沙扬娜拉》在表层语句形式上呈现着西方现代诗和中国白话诗的面貌,句式散文化、措词白话口语化,浅显易懂,明白晓畅,但在深层传达形式上,如双声叠韵、复沓与叠唱、杂言句式、意象的选择、叠显、悖谬、化美为媚等却严格遵守中国传统的艺术手法,与“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抒情模式,特别是与将情感消于意象之中,追求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唐诗宋词传统相暗台,足闻一多所提倡的“中曲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也是现代诗中筒约传神,只可把玩、品味,不可肢解和临摹的妙品。

二诗《不尽歌》的修辞分析

不尽歌(评点法)

《不尽歌》全文,表达了人民怀念周恩来总理的真挚感情和消灭“四害”的决心。

滴不尽怀念总理悲咽泪,痛不尽顿足捶胸肝欲碎,望不尽浩气贯虹像生辉,怀不尽耿耿丹心鞠躬瘁,赞不尽兢兢业业功殊伟,学不尽沥血呕心德高贵,心往神追。

开头六句用了排比,结构整齐,音节匀称,声音和谐。为突出强烈的感情,排比中又套用了反复(六个“不尽”)、夸张(“肝欲碎”“沥血呕心”),最后用“心往神追”这一比拟作结,十分有力。

恨不尽妖魔切齿谤忠骨

烧不尽革命烈火焚污秽。

这两句用一个对偶,并且内套比喻(妖魔)、借代(忠骨、污秽)和移就(忠)以及反复(不尽、不尽),表达了激动的感情。

啊!恰更似滔滔黄河扬子水,波浪滚滚不尽追。

这两句,是比喻中用宽式对偶作喻体,不只声音和谐,而且比喻形象。

喜看来日开不尽,开不尽啊,杜鹃怒放红满地,神州尽朝晖!

这是最后一节,由四个分句组成。为了强调,“不尽”,再次反复。全诗以象征结尾,表现了神州未来,“四害”必灭,革命必胜。

连用、兼用、套用的综合使用是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的。选用哪种表达关系,主要取决于内容的需要,即一定的内容需要一定的修辞方式来表达,不应为片面追求修辞技巧而舍本求末。

三小说《祝福》的修辞分析(节选)

《祝福》里描写的祥林嫂,是一个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村妇女。祥林嫂是旧社会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妇女的典型,是被吃者的典型。而鲁四老爷是吃人者的典型。

小说《祝福》成功地运用了白描手法,运用了倒叙、追叙,巧妙地安排结构,描写祝福气氛,烘托主人公悲剧命运,等等。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是借助一些修辞手段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