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语文知识小丛书:修辞常识例话
18858200000018

第18章 “练习题”参考答案

练习一

(一)1.(刮)、(脑袋、脑瓜)、(踩)、(月色)、(行)、(说、讲)。

2.(动笔、开始)、(缠绕)。

(二)1.“徘徊”一词不确切,它是指带着一定的心事在一个地方来回走。这里应改为“散步”。2.“召集”一词是指通知人们聚集起来。此处用不上。可改为“集中”。

(三)双声词:“弥漫”、“战争”。迭韵词:“灿烂”、“患难”。表达效果:读起来觉得有音响和谐,铿锵悦耳的音乐美感。

(四)1.“东西”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情;“事情”词义范围比“东西”小,只限于有关人的活动方面。这里叙述志愿军的英雄事迹改用“事情”更为适当。2.“衣”的范围太大,改作“衣襟”才贴切。

(五)①D√;②A、√;③C√;④D√。

练习二

(一)①“非让他去不可”是双重否字,比“让他去”语气要强烈、坚定。②“赞成”是肯定说法,“不反对”是否定说话,后者语意软弱些,语气缓和些。③“不是不会唱”是双重否定,但比“会唱”语气显得委婉。

(二)①改:这位老战士同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了二十多年,他的作战经验是很丰富的。方法:把长句改为两个分句的复句。②改: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毛主席作出这样的预言:“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这个预言必定要实现。方法:把长单句改为两个短单句。在第一个句子里,把引语作为“预言”的同位语。在第二个句子里,“这个预言”复指前面的同位语。

(三)①和③是松句。在表达上,松句的作用是语气流利,层次清楚,意思明白。②是紧句。它的作用是语句精炼、严谨,意思周密细致,气势畅达。

(四)①此句式显得生硬做作,可改为“每个同志都应该及时了解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必用“对……加以……了解和掌握”这种句式。②文中的文言句式“夫文童者,将来恐怕要变秀才者也”,用在这里具有幽默的意味,自然是非常贴切的。

(五)③√。

练习三

(一)2.√;

(二)4.√;

(三)B.√。

(四)他童年时候讨过饭,少年时候在……睡过觉,青年时候又在……打过短工。

(五)C.√;

(六)A.√。

(七)1.比喻。一群精神麻木的群众在看杀害革命者的情景。2.反复。群众不理解革命者的行为,把革命的斗争说成是“发疯”。

(八)颔联:(6)一(4);颈联:(3)一(5)。

练习四

(一)从整体看是连用了三组排比,在每组排比内又套用了比拟、比喻。

(二)I.此句中的“银花”是借喻,“火鞭像炒豆子似的”是明喻,其中又包含着摹声和比拟。通过这几种修辞格的运用,就把放火鞭时的情景作了绘声绘色极其逼真的描写。2.此句中的“又泼辣,又幽默,又有力”是排比;“画出……画出”这可以看作对偶,其中又包含了两个反复和比喻。而“鬼脸”一词又带有拟人色彩。3.此句,整个来看是设问,先提问,后回答。但在答问部分里却包含有四个分句构成的排比,在排比里,后三个分句都是暗喻(也可称为博喻),这里“长征是”又属于反复辞格。由于兼用了这几种修辞格,所以就造成了说理透辟而深刻的表达效果。

(三)从内容上看,文中有三个比喻。作者用“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来比喻快要到来的中国革命高潮。新鲜、贴切、形象、生动。从结构上看,又是一个排比,排比之中还有反复。条理匀称,音节和谐。

(四)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