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语文知识小丛书:怎样修改病句
18858300000020

第20章 不合逻辑(6)

五、1.句中的“机”、“电”指代不明确,上下文也没有作必要的交代,这样不容易使人理解,不如直说录音机、收音机等。

2.借代不能出现本体,这句“老牛筋”“陈老汉”同时出现,不合要求,应删去第二句中的“陈老汉”。

六、1.√2.X3.√4.×5.√

{:、1.所比拟的柳丝、鲜花.都与句子的环境气氛、人物心

2.发怒时,眼睛是圆睁的,这句把他发怒时比拟作老鼠偷食的情态与动作,不妥当。

八、1.比喻

2.借代

九、1.非常伤心时,泪水会情不自禁地流个不停。但是说“泪水像黄河决堤,可以把房屋也冲走了”。夸大得令人无法相信,夸张无节了。

2.这句用比喻手法夸张,不真实也不准确,头发是黑色的,怎么能用瀑布作比?头发长在头上,又怎么能夸大为从天而降?夸张要令人信服,这句不能令人信服。

十、1.√2.√3.×4.×5.√6.√

十一、1.对句可改为:“兴学育人百业新”。

2.可改为:“以无知为荣,永作愚昧汉;以无知为耻,必是聪明人”。

思考与练习(九)

一、1.√2.√3.×4.√5.×

二、1.句子结构不一致,第一句是判断句,第二三句是叙述句,不能构成排比。

2.内容重复,不能起加强语势的作用,不能构成排比。

三、1.反复

2.排比

3.间隔反复

4.排比

四、1.第二句“不利于团结的话”重复,显得累赘,可删。

2.反复要求有相同的词语或句子,这例中“小宁,加油!”与“小宁果然不负众望,加油了”不是间隔反复。

五、1.老四、老一含义不明确。

2.“低明”一词生造。

六、1.对偶

2.对偶

3.对比

4.对比

5.比拟(拟人)

6.比拟(拟物)

七、1.内容互相补充而不是互相对立,所以,不能构成对比。

2.不是一个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因而不能放在一起互相比较。

八、1.这句是疑问句,应改为:“难道他不是李群吗?”

2.应删去“不”字。

3.√

4.√

5.√

6.应删去句中第二个“不”字。

思考与练习(十)

一(略,参见本书)

二、1.这句把“岁月”和“月份”这两个概念搞混了,“岁月”表示相当长的时间,外延又太大,用在这里不合适,可改为外延小一些的“月份”。

2.这句没弄清楚“目的”和“为了”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和用法及其相互关系。“目的”本身就包含着“为了”(达到某种要求或取得某种结果)的意思。“为了”本身的作用也就是表明目的的。两者连用,互为赘余成分,应删去“的目的”,这样就能说通了。

3.这句中共用了三个“母亲”,它的含义是不同的:第一个“母亲”指血缘关系上生育“我”的人;第二个“母亲”是个比喻的说法,表示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第三个“母亲”的含义不太清楚,似乎用前两种说法去解释都可以,实际上作者是指祖国来说的。为了消除歧义,保持概念内涵的前后一致,应将第三个“母亲”改为“祖国”,或者在它的前边加上“祖国——”

4.句中“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一个用短语来表示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含义是泛指每当盛大的节日,如端午、中秋、重阳、春节等格外思念远方的亲人,句中的解释则单指“八月十五中秋节”思亲了,概念的外延与句中的实际内容不相适应。应将“说的是”去掉,把单指变为前面总说、后面分说的关系。

5.句中用“大胆”修饰“抵制”,不妥当。“抵制拜金主义”本身就是一种有政治觉悟的、有胆有识的行为,不存在大胆与不大胆的问题,只存在觉悟与不觉悟的问题。因此,应将“大胆”改为“自觉”。

6.句中的“教室里的课桌课凳”和“公物”是种属关系的两个概念,两者不能并列起来说。爱护教室里的课桌课凳,也就是爱护公物。应将句中的“也”改为“尤其”,以示强调的意思。

7.句中的“基本上”和“干净”矛盾。既然是“基本上”,就应该还有污垢的残余部分;既然是“干净”,就应该是彻底的而不是基本上。删去“基本上”就不矛盾了。

8.这句犯了越级分类的错误。“结构助词”与介词、连词、副词、叹词不是同一级别,应删去“结构”二字。

9.句中的“我市中小学生的身心都是健康的”,这种说法不符合实际。因为虽然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但我们不能保证所有的学生身心都是健康的。身心不健康的学生还是有的,只是数量较少罢了。应在“都是”的前边加上“大”或“大部分”以示限制。

10.句中的“包袱”这个概念很含混,究竟是指用布包东西的包儿呢?还是比喻思想上的负担?不明确。根据句意,应该是指“思想包袱”来说的。所以,应在“包袱”前边加上“思想”两个字。

思考与练习(十一)

一、1.要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

2.要正确运用各种判断形式;

3.要明确地限定判断对象的数量范围;

4.主词和宾词之间的联结要相称;

5.要遵循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二、1.这句缺少主词。“运动衣”是物而不是人,当然不会“进行篮球比赛”。应将“运动衣”前边的“的”字去掉,在它的后边加上“的运动员”或“的同学”。

2.这句主词和宾词不能搭配。“问题有了……进展”的说法讲不通。应将“进展”改为“解决”。

3.这句对主词限制不当,说“每一个做父母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听话的孩子”,这不符合实际。在现实社会里,普天之下做父母的人的教育观念不一样,对子女的要求和希望也不可能一致。应将“每一个”改为“许多”或“不少”。

4.这句否定不当。原意是想肯定:谁都能想象出他是个什么样子的人。由于连用了三个否定词,结果变成了“谁都想象不出他是个什么样子的人”了。应将“谁”后边的“不”字删去。

5.这句没有分清判断中的主体和客体。同学们的精神面貌,既然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就应该以“现在”为主体。全句应改为“同学们现在的精神面貌,和过去相比,确实大不相同了”。

6.这句把必要条件错当了充分条件。“有志”是“事成”的一个必要条件,但是,光“有志”是否就会“事成”?那倒不一定。因为除了“有志”这个主观因素以外,还会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应将“千真万确”改为“屡见不鲜”。

思考与练习(十二)

一、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前提要真实;二是根据要充分;三是推理的形式要正确,即推理的过程要合乎规则。

二、1.不合乎三段论推理的规则。三段论中只有三个不同的概念,这一句却出现了四个概念。大前提中的“古代文学作品”和小前提中的“古代文学作品”不是一个概念。前者,指古代文学的全部作品;后者,指的仅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篇。因此,推出来的结论:“《阿房宫赋》不是一天能读完的”是错误的。修改时应变四个概念为三个概念。全句可改为“古代文学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清代及其以前的文学作品是古代文学作品,它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2.句中省略了的大前提“经常看书就会高度近视”是不真实的。因为眼睛高度近视的原因很多,有先天的原因,也有后天的原因,因此,这个推理不合理。全句可改为“他的眼睛高度近视,可能与他经常看书,不注意保护视力有关”。

3.这句误将相容的选言推理用为不相容的选言推理了。“一个人的工作没做好”,原因可能不是一种。肯定一部分,又否定另一部分,这是没有道理的,由此而推出的结论也是不可靠的。应在第二个“是由于工作方法不当”的前边加上“他自认为”,这样,就言之有据,合情合理了。

4.这句的大前提不真实,结论自然错误。任何人都会有缺点或错误,这是难免的,“三好学生”同样是这样,“三好”只是相对而言,不能绝对化。全句应改为“‘三好学生’要求‘三好’,但不是没有缺点或错误的。他是个‘三好学生’,并非不可以让人批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