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少林十大健身功法
18862100000017

第17章 少林气功(1)

§§§第一节第一部分:坐禅功

少林武功中的气功法锻炼,是中国传统体育和古代医学相结合的一颗灿烂明珠。古老的气功和武技,原属两种不同的范畴,通过长期的实践,武功技术与气功既相区别,又相互溶透、贯通,互为促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武术相继吸取了儒、医、道、佛家等气功的精华,充实了少林武术体系。

气功在我国,据考证早在周代金文(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就已有记载。近年出土的战国文物《行气玉佩铭》就已将气功质朴淳实的理法镌刻在十二面体的玉佩上。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一文中就有:“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等较全面、系统的气功辨证施治论述。此外,历代文献中有关气功养生方法的记载也很多,如距今两千多年的《老子·道德经》中,记有“虚其心,实其腹。”“致虚极,守静笃。”《庄子·刻意篇》中讲:“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晋代许逊所著《灵剑子》一书中说:“气若功成,筋骨和柔,百关调畅。”说明气功的方法在当时已广为流传,并已有相当的深度和造诣。其他如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宋代蒲虔贯的《保生要录》,苏东坡的《养生说》,元代邱处机的《摄生消息论》,明代龚延贤的《寿世保元》,冷谦的《修龄要旨》,清代王祖源的《内功图说》,汤灏的《保生篇》等等,都对气功做了较详尽的阐述。气功发展至今,其实践和理论的研究正逐步深化,其应用范围更加广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研究和探索人体生命科学奥秘的重要课题。

古代有关著作中,对于气功所称各异,其中包括:吐纳、引导、行气、道生、服气、调息、定功、静功、禅修、止观、练丹、玄功、性功、内功、修炼、坐禅、内养功、养生等多种,虽名称及锻炼的内容、方法不尽相同,但均属气功,它涉及许多学科,同祖国医学理论关系尤为密切。中医学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是从全局出发,总体调整,辨证施治。并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做为气功更是如此,气功治病,强身健体,其整套功法是从全身经络、脏腑、内气等方面运行出发的,以此为基,是治本之法。运用气功方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养元固本,经络通顺,疾患可愈,积毒可散,即可起到防病强身、增强体能的作用,又可开掘生命潜能,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我国古代气功养生之术起源于中医学,它不仅有丰富的理论,更有几千年的实践。因此,应从中医理论方面研究气功,可使气功在祛病延年、强身健体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气功的方法是通过自我意念,来锻炼人体精、气、神,谓之“主内”。武术在初阶段则谓之“主外”,它通过不同拳械、功法的练习,以提高其攻防能力为目的。气功锻炼,随着时间及技击形式的演变、发展而逐渐渗透、融铸于武技之中,成为习武不可缺少的内功练习。正如孟子所讲:“其为气也,至大至刚。”所以《少林拳术秘诀》一书中也讲:“气功之说有二,一养气、二练气。不过柔术之功用,多在于取敌制胜之中,故于养气为尤不可缓也。”指出了气功中的养气是为了克敌制胜。气功锻炼对于武技水平的提高具有直接意义。否则纵然练到“皮膜厚结如铁壳”,反而可因为“妄用其力以残身而损命……”所以在《秘诀》书中十分注意“盖以外功之练习,乃肉体筋骨所有事,而内功之修养,实性命精神所皈依,离而二之,则为江湖末技。合而一之,则为神功极致!”气功与武术相结合,是今日少林武术内容其精华所在。

目前流传在少林武术中的气功法,派别颇多。例如:坐禅功、少林五形气功(龙、虎、豹、蛇、鹤)、红砂掌、大金刚功、铁砂掌、铁裆功、排打功、十八罗汉功、指禅功、练息法、站桩功及硬气功等等。本篇功法,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第一部分着重介绍了少林内功中传统的“观壁坐禅功”,和较有深度的“丹田运转法、透骨贯通法、导引循经法”等,以主练“意、气”为宗旨。为了帮助读者正确了解气功的实质,简略地从中医经络学的角度阐述了经络、气血之间的关系,以及辨证施治,防病强身,健康长寿的道理。第二部分将介绍著名的“少林大金刚气功”。以主练“气、力”为宗旨。通过“意之所动,气即赴之,运气化劲”的道理,对挖掘人体力量内在潜能方面,给读者以启示。

“观壁坐禅功”是以少林寺达摩禅师所传经法而著名,在佛门中又称“禅宗”。达摩主张以“寂修”为本,万念皆空,明心见性。做到“外息诸缘,内心无惴,心如墙壁坐禅功”是少林拳法的根基,通过锻炼,对于气脉中和,坚实其内脏、顺通经络以充养先天,具有重要作用。

一、基本姿势

坐北朝南,全身放松,头部、身体保持端正,双眼微合,“内照丹田”。口部自然闭合,牙齿相合,舌尖内卷轻轻抵住上膛(即上颚的部位)。左腿弯屈,小腿内盘,脚背搁放于右大腿上面,脚心朝上,脚跟部紧贴右大腿根部。右腿随之弯屈抬起,小腿内盘,脚放于左大腿上面,脚心朝上,脚跟部紧贴左大腿根部,双腿交叉盘坐。同时两臂保持松垂,腕部臂部轻放于两大腿上面,两掌相叠,右掌在上,左掌在下,掌心朝上(古法中拇指端内扣于无名指根处,或右手握拳,以中指、无名指端抵住掌心“劳宫穴”,在功中又称为“握固掐诀”等)。

意念与呼吸

练功时,精神集中在“丹田”处,“凝神守中”(本文所指“丹田”即人体小腹正中处,约脐下5厘米处)。此时全身骨节、肌肉均要充分放松,一切顺乎自然,保持内在的安静;只要能随着腹部轻微的一起一伏,并伴随着均匀、柔和、细缓的自然呼吸即可以了,即所谓“着意内守意守法”的锻炼是把意念完全集中在“丹田”处,所谓以一念代万念,将杂念排除,达到大脑入静,全身进入舒适境界的方法。“丹田”称为生命之根,元气聚集之所,内气发动之源。因此,为了使“守一”的功效逐步提高,在意守时要似守非守,若即若离,用意宜淡不宜浓。也就是说要避免过分用意死守,或思想高度集中在“丹田”。因为用意勉强,或过浓,气沉“丹田”过量,“丹田”处就会产生气胀的现象,如果再进一步继续死守,即会产生腹部疼痛、鼓胀,以及意、息乱动等偏差,其结果则事与愿违,对身体健康无益。所以我们主张在练功过程中,用意不要过浓,即不要“执著”,尤其练到一定程度时,意越淡越好,以便逐渐达到所谓“若有若隐,似意非意,恬澹虚无”的空无境界,即“不即不离”的练功状态,以免导致昏睡或失控等弊病。在练功过程中,正确掌握“纯于自然”的呼吸原则是尤为重要的。意境逐渐达到凝静的境界,其舒适感是言语、笔墨很难形容的。

在功法达到上述意境后,即可采用“止息”的方法练习,此时用意念观想,以眼观鼻,以鼻观“丹田”,或以双目内视“丹田”部位,并把鼻、“丹田”两者连成一线,通过这种中垂线相连后的贯通、相依的“止观法”,可以很有效地协助和诱导“入静”,达到忘息、停息(内呼息)的状态。这一状态形成对神经中枢的调养十分有益。经过一阶段练习后,在练功过程中,逐渐会感到头脑清晰、松弛、宁静,全身或局部出现温热、清凉、肌肉跳动、麻软舒适感,说明体内气机已开始发动,属于练功初期的正常效应。同时感到肢体轻盈飘渺,心境如春水静波,意念轻悠悠、细缓缓、泯然“入定”,身体好象不存在了,进而产生一种虚无“忘我”的境界,即“神气合一”。这是由于在练功过程中,入静时间不断加长,意识逐渐加深,大脑皮层就会处于一种特殊的、相对的抑制状态,这种“止息”状态的形成和巩固,对经络、气血、脏腑等组织产生良好效应,机体内部或体表必将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感觉,如:动、痒、凉、冷、暖、轻、重、涩、滑、热、浮、沉等。古时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得其“精气、真气……”等。在练功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一种象电流一样的“物质”,顺着体内的经络、穴位而传遍肢体并达到其末端。入静状态下的多种效应古时称为“气行”和“静极而动”,属于正常现象。当然有些人还会在练功中出现各种幻觉,例如:感到眼前有光团的发射,有各种景物、幻觉的呈现等,此时不必紧张、恐惧(以为自己练出了偏差),更不要有意去追求,要安下心来,不理不睬,松静自然。同时意守不可“执著”和强制,要做到轻微缓缓,若存若隐。古人在这方面体会尤深,主张“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着相,无意落空,似守非守,绵绵若存。”如出现“动象”过大,进而无法控制时,可意守“涌泉穴”,症状就会逐渐平息下来。本文所介绍的功法,练到最高阶段,身体内部和外部的“动象”都会逐渐消失,仍然恢复到原有的安静、平稳、宁寂的虚无入定状态。这种状态的恢复与形成,与前相比,只不过是程度、功夫不同罢了。

武术爱好者在练气功过程中,一定要以严肃、谨慎、自然、真诚的态度,从基本姿势到动作要领,要按文中每一个细节要求去做,用心理解和领会。通过实践,反过来再加深理解功法中的各种要点。只有这样,练功才可能有较快的进步,获得理想的效果,避免出现偏差。为了帮助读者练功,下面将“坐禅功”的基本姿势和要领用几句话概括、总结一下,便于锻炼时参考。

双膝盘坐,手叠近丹。

周身松弛,顺其自然。

体要正直,舌泉上卷。

耳似虚无,目若垂帘。

观准神凝,心息依连。

暗听内注,气运中丹。

在静坐过程中,气功的“气”一般是内在运行的,由于个人内气发动的情况不同,因此如练功得法,按要求认真去做,则体内气血可得到正常有规律的运行,就可以荣卫全身。逐渐受益,使身体强健,益寿延年。反之,练功就可能出现偏差,身体不适,气血阻滞,或使神经受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些现象对健康是不利的,当然也就更谈不上防治疾患和内养精、气、神。因此,必须正确掌握功法的客观规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锻炼,随着时间的积累,功夫也就会日益进展,逐步深化。在这一阶段,还要十分注意“以功养功”的道理。如气血旺盛以后,内气在体内运行,如果产生不规律的“气串”现象,不按正常循经顺络路线运行,或产生某些“动象……”时,如不及时进行调理,一方面功夫很难再向深发展,另方面由于相应而产生的恐惧心理,也易使练功产生气行紊乱的偏差。孟子讲:“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就是说功要练,也要善养,才能精气神注,恬然自安。在练功达到相当程度后,待内气充实,并伴随气行感觉时,可配合在意识“导引”下的呼吸锻炼。所谓“导引”方法,是以帮助内气按一定的方向、路线运行,“导引”使坐禅功在原有锻炼的基础上提高一步。“导引”练习方法可采用逆式呼吸法(即吸气时,腹部随意念“引注”而自然内收,呼气时随意念“引注”而充实)。练功入静后,“丹田”逐渐发热,待达一定程度后,可将此“气”意想为“火珠”。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丹田运转法

方法:

随呼气意想“火珠”由“丹田”顺任脉下引至“会阴穴”(位于裆部正中,即沿两大腿内侧中线向上,腿根部的相交点),然后再吸气,意想“火珠”由“会阴穴”向后,沿督脉上引经“长强穴”至“命门穴”。随之呼气,将“火珠”前推意送至“丹田”。在“丹田”做一次吸气调整后,再将“火珠”随呼气下引至“会阴穴”,这样循环往复,连绵不断。这一全过程类似一球沿三角形,循线穿流不息,如同一微型周天循经运转。

要点:

①呼吸要柔缓、均匀、轻微、深长、自然、顺达,切不可用力。

②在练功过程中,要注意适当结合“提肛”。

③练功结束前,仍应将“火珠”引至“丹田”意守,谓之“引气归元”。

功效:

“丹田”为生气之源,性命之根,具有调气益元,培肾固本,激发人体一身之精气的作用。“命门”为元气之根,精血之海,具有滋养五脏、六腑,调节阴阳平衡之作用,以及强壮肾气,强肾补脑之功能。“会阴”为生殖之源、精气之本,具有练精化气,强壮精血、固精强肾,聚精补元之功能。按照丹田——会阴——命门,三穴循行意守法锻炼,可直接加强人体一身之三宝精、气、神的培育、生化和运转,进而使之养阴保精,肾气充沛,精神饱满,耳聪目明。

2.透骨贯通法方法:

取平坐姿势,仍从意守“丹田”开始,随吸气意想“火珠”由“丹田”吸向“命门”,顺脊柱上行过“大椎穴”至顶到“百会穴”。随之呼气,意想“火珠”由头顶顺骨而下,沿脊柱下行原路返回,经大椎穴、命门穴、长强穴至会阴穴然后分左右,沿髋关节分别顺两腿骨向下,经膝关节、踝关节至足部大拇趾端。然后随之吸气意想“火珠”再由足趾端沿腿骨向上至“会阴穴”汇合,沿长强穴顺脊而上引至顶。如此上下反复升降。次数可根据个人身体、病情及练功情况灵活掌握。

要点:

①“会阴穴”至顶“百会穴”要意想“火珠”基本成垂直线升降。古时称为“中宫直透法”。

②意想导引过程中,“火珠”所走路线要沿骨内髓腔“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