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人人都能梦的解析(修订版)
18864700000013

第13章 水面之下(1)

潜意识,看字面意思就是潜藏的意识。

你是否还记得在第一章中有这么一段:

“……弗洛伊德所指的就是彻底改变心理学进程的:潜意识(关于‘谁发现潜意识’这个问题的争议我会在后面章节加以说明)。”

潜意识到底是谁发现的,这个没法考证。因为古今中外有太多哲学家和艺术家都曾提及并且研究过潜意识了。本来我还想列个名单,但是当我列到第50个名字的时候我决定放弃了,对此持有旺盛好奇心的读者也不用再查了,单挑“古希腊哲学家”和“欧洲文艺复兴艺术家”这两大块的名单看,仅仅“提及”潜意识问题的都不算,那些深入写过或者研究过潜意识的,就占了前面这两个时期哲学家和艺术家名单的大半。但是非常有趣的是,在弗洛伊德之前,没人真正重视过潜意识的重要性,也没人认真地坐下研究并分析潜意识是如何影响人类行为的,而弗洛伊德,是第一个(重视程度及详细文字说明)。也正是如此,导致了很多人误以为是弗洛伊德发现了潜意识。

一 什么是潜意识

在正经说潜意识之前,必须强调的是:潜意识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而是一种进程。潜意识也不是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我们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潜意识……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实际上部分潜意识曾经是意识,当到达某种条件后转换为了潜意识;而一部分潜意识也会浮现出来,成为意识,然后再沉回去重新成为潜意识(当然了,也有不再回去的)。

拿冰山理论来说吧,这样对于说明意识与潜意识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几乎让“冰山理论”妇孺皆知,所以对于这个理论就不具体说明了。简单说就是:露在水面之上的部分叫意识,水面之下的则是潜意识,这就是弗洛伊德在早年提出的心理学二元论(注意同笛卡尔所提出的“精神、物质二元论”区分,那是哲学二元论)。即:心理是由意识和潜意识组成的。虽然这个观点现今看来并不完善,但这也的确是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奠基。实际上我们的心理更为复杂,仅仅二元论是不能解释许多心理现象的,所以后来有了“前意识”及“下意识”理论的建立(也是弗洛伊德提出的)。

深究起来,有些潜意识就是惯性意识,这有点儿像下意识。甚至部分潜意识可以通过暗示来促成。在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导论开放课上,保罗·布罗姆博士(Dr. paul bloom)就曾当堂做过一个有趣的小示范。

布罗姆博士请一名学生平伸双手,掌心向上站好,然后把一本沉重的教材重重地扔到那名学生的手上。而书落到这名学生手掌的瞬间,他的手臂向下沉了一下,不过那名学生很快地就把手臂恢复到原状。在这之前,布罗姆博士并没有要求学生托住教材或者在接到教材后保持原本姿势,他只是叫学生伸直手臂而已。而学生自己在接到教材后迅速恢复到了原来的姿势——在做这个动作的同时可以看得出,这名学生并没询问或者思考到底该怎么办——这个,就是通过暗示达成的惯性潜意识行为(额外一提:催眠其实就是采用“给潜意识以暗示”的方法)。

我知道很多人对于下意识和潜意识并不能完全地区分,这要“归功”于很多文艺作品对于这两种概念的混淆。仅从心理学意义上讲,下意识就是人不自觉的行为趋向,而潜意识则是人心理上潜在的行为趋向。如果有人看不懂这句话,那让我们来简单地说吧,下意识更趋向于本能化,而潜意识则更个性化。

但是我们怎么能更明确地区分潜意识和下意识呢?相信读者都看过灾难影片吧?在影片中遇到突发灾难——像外星人(怪兽)入侵、大海啸、火山爆发等情况,很多人会本能地向反方向逃跑,这就是下意识中的趋利避害在起作用——本能。也就是说,假如不存在潜意识,都是下意识,那么面对突发性灾难,现场全体都会百分之百地选择逃跑。而事实上,不是所有人都会选择逃避,部分人会被这突发的灾难吓得当场愣在原地——这就是潜意识出了问题。因为也许是一些曾经的经历让他们的潜意识中留下了“保持原地凝固姿势或者装死更能躲避危险”,也许是潜意识中对于“躲避”这一本能行为进行了某种原因的削弱或干脆彻底地压制。

还有,比方说我们会对自己的名字都比较敏感。若你看一份人员名单的时候,见到与自己同名的人你一定会多看几眼。哪怕就算你事先知道自己肯定不会出现在这份名单上,但遇到同名的名字,你还是会多看上几眼。名字不是天生的吧?之所以多看就是潜意识主导着你——即便你很清楚那几个字并不是你的人类社会编号。再有,如果有人抬手准备打你的时候,你的直接反应是躲避或者抬起胳膊阻挡,这也是潜意识在引导你的行为,因为被打的痛楚是后天经验,而非先天的。记得在动物行为的纪录片中出现过这么一幕:几只未成年的狮子对于豪猪和乌龟倍感兴趣,来回尝试着怎么能吃掉眼前这个奇怪的东西,而成年狮子对于豪猪会漫不经心地绕开,对乌龟则根本无视——因为在它们的潜意识中,这些动物已经不等同于食物了,还是斑马和羚羊更让它们感兴趣。假如有一只狮子找到撬开乌龟壳的办法,那么乌龟对它来说依旧代表着食物,而不是徒劳无功——它的潜意识会直接把乌龟和羚羊、斑马划归一类:可食用。这,就是经验。潜意识的很多组成部分就是从经验中得到的印象。举例至此,重看前面那句“下意识更趋向于本能化,而潜意识则更个性化”,相信读者会对此有更深的领悟。

前面强调过:潜意识是一种进程。这种进程不会自己往前,而是一定有其推动力的,这个推动力也许是由本我主导,也许是由超我主导……看上去似乎是“政权频繁更替”的样子,总之很没谱。但,仅仅是看上去没谱而已,事实上潜意识的每一次方向性推动,都是经过一系列反应后而得到的某种结论,所以自我在对行动力方面的控制其实还是进行过权衡的(需要强调的是:这个权衡不见得就是最好的,这跟个人经历、经验等有关)。假如你还记得前面说到的“自我的特性”,那么则很容易理解这点。而且潜意识本身并非固定的状态(进程),潜意识可以成为意识(浮现),也可以重新回到潜意识层。

好像现在社会上流行某种“潜意识强化训练班”,对此我不做任何评价,只是我想说明一点:潜意识不是深层记忆。深层记忆是另一个问题。这就好比深层记忆是你电脑里存的一部片子,而潜意识是一种播放器。只有这一种播放器可以播放吗?肯定不是,有很多选择,潜意识只是这众多“播放器”中的一种。所谓的开发潜意识,只是个商业噱头而已,实际上是挖掘深层记忆罢了。对此我再次强调一下:潜意识是进程。它频繁地同意识不停地碰撞着,并且交换着信息,而且也在不停地和意识在相互转换着位置——一部分潜意识浮出,成为意识;而另一部分意识沉入“水面之下”,成为潜意识。还有另一点要再次强调:探究潜意识的目的并不是想知道“潜意识到底是怎么想的”,而是“潜意识为什么要这么想”,这,才是目的。

对于梦的探究也一样,无论是仅从心理学角度看还是扩大到艺术、社会科学、人文来说,也同对待潜意识的目的是一样的:不是为了玩味梦的场景,而是要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即:动机。

二 香菜恐怖事件

从刚才那段可以看出潜意识其实被神化了,因为许多人把潜意识搞得很神秘。不过说实话,潜意识的确很神秘。

之所以神秘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在一般情况下很难察觉到自身的潜意识活动(注意用词)。这就好比一个身体健康的正常人虽然拥有肝脏,但是却无法感受到肝脏在工作;虽然拥有胆囊,却无法感受到胆囊储存胆汁一样。这不仅仅是个比喻,也包含着某种实质问题的“巧合”。虽然我们感觉不到肝脏在工作,但是一旦肝脏出了问题,我们就会知道这个脏器的存在了——肝脏病变会让人疼得死去活来的(脂肪肝不算,那算内分泌紊乱引起的内脏脂肪堆积)。不过要注意的是:同肝脏病变一样,假如没有受过专门的医学解剖训练,我们就算肝脏疼得不行了也分辨不清到底是哪个脏器出问题了,我们只能含糊地指出这里疼,或者那里疼。潜意识也一样。当有些问题出现后,我们才会感受到似乎有什么问题,但是到底是什么问题,我们并不清楚。举个事例吧,这样能加深读者对此的理解,毕竟潜意识不是肝脏。

我不吃香菜,因为我讨厌香菜的味道。对这个问题我也曾莫名其妙过,后来深究的时候发现,似乎是我对香菜的气味不能接受。而更具体的原因是:那味道仿佛会带出一种让我不安的感觉,但为什么会这样我并不清楚,直到几年前某次跟家人聊天的时候我才揭开了这个谜底。

在我三四岁的时候有次在厨房看到一小捆香菜似乎在动,然后蹲在那里认真看,结果从里面爬出一只蚂蚱来(当时所有农副产品都是绿色食品),这把幼年的我吓得鬼哭狼嚎魂飞魄散,转身跑的时候还摔了一跤……所以,之后每当我闻到香菜的味道就直接联想到那种受了惊吓后的不愉快(对爬出蚂蚱的那个场景我隐约有印象,但是细节记不起来了),就是这个“事件”使我至今都不吃那“鬼东西”。

由于幼年时期的“香菜恐怖事件”给我的潜意识中留下了一个恐怖和不安的印象,所以导致我对无辜的香菜有着心理上的排斥,而对蚂蚱却没所谓。假如读者还没明白,那么我进一步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香菜这个该死的东西造成了那只讨厌的蚂蚱有机会吓到我,所以为了安全起见,我的潜意识直接让我远离香菜(至于今后香菜里面有没有什么东西爬出来,已经无所谓了,反正我远离香菜了)。而香菜最具特征的则是它散发出来的味道——所以我深刻记住了那个让我受惊场景的味道——就算现在,哪怕想起那个味道我都会觉得恶心。这种厌恶的转移现象,简单地说,其实就是一种“经验扭曲”或者叫“印象扭曲”,经历者会对当时最鲜明的特征加以重视并且以此定下标签——情绪标签。搞明白这点,对于后面谈到的一些弗洛伊德梦解析方法有着很大的帮助。

好了,通过“香菜恐怖事件”,我们能看明白前面说过的:当潜意识造成了一些困扰后我们才会意识到潜意识的某些问题,因为潜意识就是一股暗流。在潜意识中,很多深埋下的印象会直接影响到我们之后的行为、举止及语言、气质。

不过即使我分析并且了解到了发生于自己幼年时期的“香菜恐怖事件”,我依旧不吃那东西——它的味道的确让我不舒服,而且我会每次看到香菜都再次联系到幼年的那次不愉快经历——这个意识在大部分时间里重新回到了潜意识层(偶尔会浮出),并且继续发挥着它的功效:让我厌恶香菜(啊,辩证得好累)。

前面说过了,潜意识可以读取一些深层记忆,而原因就是那些曾经的记忆、经验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成为了潜意识的某种标准。但至于这种标准究竟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中哪一个来得出结论的,就不在我们这本书深度讨论的范畴了(很可能是本我的自我保护本能)。也许后面章节中有机会我会用一些实际的梦例对此来拆开做详细的探讨。

三 被抑制

潜意识虽然主导着我们的各种行为,但是潜意识却是被抑制的。非常有趣的是:抑制潜意识的,也正是构架出潜意识的那三位一体:本我、自我、超我。

其实我们可以这么看:自我、本我、超我,是凌驾于潜意识之上的,它们既构架了潜意识,同时又在压制着潜意识浮现。为什么会这样呢?说起来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很多虚伪的客套和礼仪。虽然人人都清楚那只是一种表面行为,但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即便是对此感到疲惫不堪也必须承认:我们都在这种虚伪的客套中受益——因为它在限制了你的同时也限制了别人,所谓社会生活就是这样的,这就是规则。作为群体性动物,我们深知自身想要存活于集体当中,必须保证一个“常态”。这个常态,就是一种为了生存于集体中的平衡(前面提到过“自我,遵循现实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