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人人都能梦的解析(修订版)
18864700000002

第2章 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1)

先从“那些年”说起。

那些年,是指19世纪中期——1856年,至20世纪初——1920年。或者我们换个更明确的说法:“那些年”,所包含的年代是以弗洛伊德出生为起始,到梦解析理论基本成型为结束点。也许有读者会质疑,你不是要说《梦的解析》吗?怎么改说欧洲近代史了?为什么要从年代开始说呢?我觉得想要说明白一个人,有必要从时代背景说起。

如果我们想弄明白李世民为什么要杀兄逼父退位自己成为了唐太宗,那我们肯定要从隋朝末年说起;如果我们想分析《红楼梦》的一些情节设定,我们一定会从曹雪芹的出身和成稿年代说起;如果我们想弄明白奥巴马怎么就成为了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那么我们肯定会从美国黑人社会地位及奴隶解放说起……就是这样。那么,就让我从150年前的欧洲说起。

150年前的欧洲是个什么样子呢?那是一个有些混乱的年代。

一 那些年

自从16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后,萌了两百多年终于成了正果:19世纪中期,欧洲大陆的半数国家凭借着逐步成熟的资本主义发展,充分享受到了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丰硕成果——国富民强,因此,也就有了足够的能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各种扩张及资源掠夺。其中以英法为首的列强更是殖民地遍布全球。同时这也标志着欧洲成为了世界的中心。但由于民主思潮和君主立宪制在欧洲各国推行进程有快有慢,所以当时一部分欧洲国家的实权还是由王室掌握——例如中欧、南欧各国。也就是说,19世纪其实算是整个欧洲从封邦建国的封建体制,彻底过渡到资本主义体制的最后阶段。这也就造成了有些国家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发展,而有些国家还在羞羞答答、磨磨蹭蹭地耗着。那个时代,可以说整个欧洲大陆都处在一种体制上交替、交接的纷乱状态。也正因如此,国家的体制转型、政治变革、社会结构的变更、经济模式的转变使得欧洲人意识形态上的开放感大大增强,再加上海外殖民为欧洲所带回前所未见的新物种、匪夷所思的新哲学思想,等等,使得整个欧洲的文化和自然科学有了长足的发展。这就是当时欧洲大陆的整个情况。现在让我们更详尽地缩小范围再来说当时的奥地利。这个必须说,因为奥地利是弗洛伊德的祖国。

关于奥地利,我们就不往远扯了——因为那势必要将几乎整个欧洲都得说一遍,深究起来比中国的春秋战国还春秋战国(所以我很佩服精通欧洲史的人),就让我们从19世纪初开始说吧。

奥地利在19世纪初(1815年),通过维也纳会议决定组成以奥地利帝国为首的“德意志联邦”(其实是松散的邦联形式,而非结构比较紧密的联邦制),企图重新建立“旧秩序”体系的欧洲政局,以此来对抗早已席卷欧洲的民主思潮。这个德意志联邦仅存了几十年,经过1866年普奥战争的失败后被迫解体。1867年,奥地利与匈牙利签订了协议,建立起了二元制的奥匈帝国(目的还是维护旧体系)。不过奥匈帝国在沉浮了50多年后,伴随着“一战”的结束(1918年)也瓦解了。而弗洛伊德生于1856年(德意志联邦时期)奥地利的普利堡——当时叫弗莱堡(注意区分,不是现在德国南部的弗莱堡)。由此可以看出为什么成年后的弗洛伊德始终对“德意志联邦体系”有一种亲切感——因为他生于德意志联邦体系下。

欧洲多数时候很像我们的春秋时期——国家之间的关系很暧昧。例如德国公主嫁给法国王储,英国王子娶了意大利贵族的女儿,或者德国人当了英王,等等。民间也一样。经过几个世纪后欧洲人的血统被搞得很混乱——大多跟邻国沾亲带故。所以,多数欧洲人并没有清晰的国界疆土概念。基于以上这点,我们也就不能认为弗洛伊德有扩张领土意识了(我见过有一本书说弗洛伊德最初是支持纳粹思想的,这很搞笑),至少在当时联邦体制下,那是绝大多数奥地利人非常主流的观点。

另外还要在这里强调的是19世纪至20世纪的欧洲反犹太运动。这个问题很重要,至少对弗洛伊德来说很重要——他是犹太人。

公元135年犹太起义失败后,犹太人就被逐出耶路撒冷而游荡于世界各地。欧洲犹太人在中世纪时期(14世纪)饱受欧洲封建主与宗教僧侣的迫害。到了近代,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以及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使得部分欧洲犹太人被歧视的现象有所改变。不过19世纪中后期,由东欧沙俄所掀起的反犹太浪潮又席卷了大半个欧洲,并一直持续到“二战”爆发。前面提过弗洛伊德是犹太人。所以通过这个时代背景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件事——弗洛伊德的某些学术成就在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受到的轻视甚至蔑视,与当时欧洲排犹浪潮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于一些推崇弗洛伊德的人所强调的“弗洛伊德本人宽容大度,对早年的学术抨击并不在意”的说法,我认为不够客观。在当时欧洲排犹思潮盛行的时代背景下,身为犹太人的弗洛伊德能怎么办?他只有默默地承受着——这才是他保持沉默的真正原因:环境不允许他抗争。

二 那些事

这部分我们拆分成两大块来说,第一部分是西医学,第二部分是心理学。先说西医学。

西医学属于医学的一部分,但并不代表就是医学。医学涵盖面很广,而西医学属于医学重要的组成元素。

西医,源于古希腊,强调自然和人的关系,注重饮食、作息、心态,等等。古西医的关注点是病人,而非疾病,这点和中医比较接近——都一样跟哲学有着很大的联系。而近400年来,西医开始逐步从哲学体系中脱离出来,依据解剖学、生物学、现代科技基础等重新进行了自身定位——这也就是我们目前接触得最多的现代西医学。有人认为现代西医完全脱离了古希腊西医,应该算是全新的学科。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正确。因为近代西医很多地方还在延续古西医的一些理论基础,即便做了大量的改良但并非彻底脱离了古西医。从目前看,现代西医开始更多地吸收古西医和中医里面的自然调节理论。也就是说,整个医学开始以现代西医为主体,融合多种医学模式成型为真正的现代医学了,所以如今仅仅用西医这个词来表述西方医学,很显然不够客观,不够清晰。

但150年前可不是这样的。那么,19世纪的欧洲医学是个什么状况呢?

自从17世纪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现代西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以来,科技对于西医的发展变得极其重要。例如显微镜,解剖器具,临床诊断用的血压、体温测量技术,还有化学提纯技术,等等。到了19世纪,科学技术的逐步现代化对西医的微生物学(病毒及感染、疫苗),临床外科,血液循环系统,病例解剖,防腐技术,药性及药性成分的了解和应用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时候,欧洲医学的体腔外科相当发达。而且现今的许多临床专业也就是在那时候奠定下来的基础。例如:眼科、泌尿科、妇科、神经外科,等等。这当然是值得欢欣鼓舞的,不过,一些问题也就浮现了出来——体现在病理研究上。

解剖技术的发展直接导致了神经外科的进步,但是在临床神经外科的研究过程中,医师们发现了一些不能用外科医学解释的事情。例如:明明神经并未受损,但是患者为什么却表现出某种神经受损的症状呢?明明没有任何器质性病灶,为什么患者的症状却完全呈现为器质性病灶的特征呢?比方说,一个女患者在丈夫去世后突然失明了,但是无论是眼科检查还是神经检查都无法查出明确病因,所以治疗上也就束手无策;或者,某患者莫名其妙就瘸了,肌体骨骼并未受损,神经传导也一切正常,但患者的确就是瘸了……这种情况以当时的外科或者医疗技术都不能解释,那么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这个让19世纪的西医师们抓耳挠腮的问题,就是我们下面要说的本节的第二部分——心理学。

心理学——Psychology,这个词源于希腊文。原文也可以翻译为“灵魂的科学”或“灵魂学”(希腊文中的“灵魂”一词,也有“呼吸”的意思)。后来对于灵魂学这个说法有所改变,变为心灵学——psychical research。中间的过程就不说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找有关心理学发展演化的书籍来看。到了19世纪初,心灵学逐步划分为两个分支,一个是我们要说的心理学,另一个是超心理学(parapsychology)。超心理学最初叫超心灵学,这个比较玄,所以不在本书讨论范围之内,我们只说心理学。

顾名思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现在我们已知的心理现象包括:思维、记忆、想象、感觉、知觉、表象、情感还有意志,等等。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注意,是目前的而不是19世纪的),这些心理现象源于神经对于刺激所产生的反应。虽然这点得到学术界公认,但是其详细解释相当复杂,例如,细胞储电,正负电反应,电磁场,电磁场传动,电传输,电传导,神经细胞负责通过编辑把刺激反应转化成电代码……诸如此类,别说一般读者,即便很多专业人士对此也不见得都能解释。而19世纪的时候对心理现象的解释则比较简单——神经反应。这就是说,150年前人类对于心理的认识虽然脱离了哲学范畴,但其认知仍很有限。

其实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因为心理现象太复杂了。

根据现代神经学的研究,心理反应与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后天自我完善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假如发育期内神经系统的功能涉及越多,那么神经系统的后天构建就越完善,同时神经系统的发挥也就更强——这就导致神经反应更加复杂。而反应越复杂,心理现象也就随之复杂。请读者先别不耐烦地打算翻页,让我试着说得通俗点:婴儿的行为和情绪相对成人而言很简单对吧?为什么?因为婴儿的神经系统不够发达。在婴儿成长过程中,根据受到的外界刺激不同,婴儿的神经系统会有着不同于别人的发育成长,这也就造成了神经系统发育的独特性——每个人都和别人不一样。以此为据,心理反应也会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我要说的:心理反应,大多数情况是没有固定模式可言的(本能反应不算,那是先天神经机制)。

复杂吗?不,这还不算完,还有。

心理,是我们无法用感官感知的。能摸到吗?能看到吗?或者听到?都不行,只能意识到。但有趣的是:虽然我们每个人的心理是不一样的,虽然我们不能直接用感官感受到,但是心理功能却无处不在。只要有人存在,就必定有心理功能的存在,如影随形,因为心理活动支配着人的一切行为。想想看,我们生活在由人类组成的社会,而每个社会个体单元——人,都有着与别人不同的心理活动,这些活动又支配着人的行为,这些千奇百怪成因复杂的行为构成了人类社会。所以,心理学需不需要研究?19世纪的人们虽然没有那些现代神经学作为研究心理的依据,但是几千年来的社会进化已经让人们注意到了这点,并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心理功能当作神力或者上帝的旨意来看待。

从19世纪初心理学从心灵学分离(我倒更愿意用“进化”这个词)出来后,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心理学已经有了许多细分学派。但是,真正奠定现代心理学基础的(不仅仅是临床心理学),其中之一便是精神分析。而精神分析法的创始人之一就是接下来我们要说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无论在世时还是百年后,都备受争议。不过有一点值得一提:无论是他的支持者还是他的反对者,都会毫不迟疑地给他一个光芒的头衔——影响人类进程的、伟大的心理学家。

三 那些人

让我们先从弗洛伊德的出生开始吧。

关于弗洛伊德大人的出生年份没有争议,确定是1856年无疑。至于具体的出生月份有两个说法。官方记录是5月6号,但是另有说法是3月6号。据称,出生证写5月6号是弗洛伊德的父母为了掩饰结婚前就怀有弗洛伊德的事实。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实在是没有考证的必要。

1.天才+勤奋

前面提过,弗洛伊德生于当时奥地利的弗莱堡。弗莱堡是当时奥匈帝国摩拉维亚地区很大的一个镇子。1931年的时候改名为普利堡,现属于捷克领土。

弗洛伊德的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雅各布,母亲阿玛莉。弗洛伊德在出世前就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都比他大20多岁。而且长兄伊曼努尔在弗洛伊德出生前就已经结婚,并且有了孩子——也就是说弗洛伊德出生后就很荣幸地直接担任叔叔一职——虽然这位叔叔比侄子还小一岁。没多久,未满一岁的弗洛伊德又有了侄女——长兄的女儿出生了。于是在他幼年及童年期间,一直是这两个比他小一辈的玩伴陪着他。(这让当时尚且年幼的弗洛伊德对家庭成员的定位比较混乱)他成年后曾说过,由于年龄的问题加上自己幼年并不理解辈分的概念,所以童年时代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以为长兄是自己的父亲,侄子、侄女是自己的兄妹,而父亲雅各布则是自己的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