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人人都能梦的解析(修订版)
18864700000003

第3章 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2)

弗洛伊德的父亲雅各布是一个毛纺织品中间商,主要工作是从家庭手工业者或小型作坊中收购纺织品后投放到市场。但是在当时欧洲那个从自然经济过渡到商品经济的时期(参看本章第一节),这种中间商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出于经济原因,几经周折,在弗洛伊德4岁时,父亲雅各布带着全家搬到了首都维也纳。但这并没给雅各布带来任何生意上的转机,并且随着弗洛伊德弟弟妹妹们的出生,这一大家人生活得更为拮据。不过幸好有亲朋好友的不时接济,否则光凭雅各布微薄的收入是很难维持下去的。

弗洛伊德的幼年和童年很普通,没有展示出特别的天赋和智慧。一切都从弗洛伊德开始上学后有所转变。

1865年,9岁的弗洛伊德进入到维也纳斯波尔中学就读(欧洲当时学制不一样)。从进入到斯波尔中学的那天起,我们的天才终于爆发了。先是首年考试成绩优异,跟着次年考试成绩全校第一。请注意,从那年起(入学第二年)一直到他从斯波尔中学毕业,这个第一的头衔始终是弗洛伊德的,别人根本没机会。由于弗洛伊德的优异被全体老师们认可,在入学3年后,也就是弗洛伊德12岁那年,学校特许他每年只参加一次学年大考(每次都榜首),其余的考试一律免考!不过少年弗洛伊德并没因此洋洋自得,而是除了吃饭睡觉以外继续刻苦用功,勤奋读书(保持第一不是凭空来的),这为他日后学识的渊博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同时他还利用充裕的空余时间(不用备考)掌握了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古希腊语、拉丁语,以及他的种族母语:希伯来语。有些语言他甚至可以说得比学校老师还流利——也就是传说中的精通。

8年中学生活后,17岁的弗洛伊德以“最优成绩”从斯波尔中学毕业,顺利进入了维也纳大学的医学院——而维也纳大学在当时被誉为“欧洲的科学圣地”。

说到这儿必须提一下维也纳大学。

维也纳大学,成立于1365年。在弗洛伊德入学时已有500多年历史。迄今为止毕业于该大学的有总统、总理、联合国秘书长(伦纳和瓦尔德海姆),有历史学家(诺瓦茨,也当过奥地利总理),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泰纳),有遗传学泰斗(孟德尔),物理牛人(多普勒),等等。所以说维也纳大学是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欧洲政界和科学界精英的摇篮丝毫不为过。

1873年秋天,年轻的弗洛伊德踏入这所早已闻名于天下的学院,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

对一般人来说,熬过了痛苦的中学时代(好像弗洛伊德中学不怎么痛苦)进入当时欧洲名校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不过天才+勤奋的弗洛伊德丝毫没有任何松懈,他上了大学后反而更加勤奋。他一口气选修了大量课程(自然学科为主),平均每周大约30节,同时还定期去听有关遗传学和生物学的系列讲座。如果说中学时期的努力为弗洛伊德后来的成就打下了深厚的基础,那么大学期间的刻苦,则使得弗洛伊德具备了远超同龄人的素质。从某种角度看,他甚至超越了自己的一些老师。

很快,到了三年级的时候,废寝忘食的刻苦,使弗洛伊德在学术上有了自己的成就——他在生物解剖方面的新发现解开了一个海洋生物的谜团(我很希望感兴趣的读者能够自己去查到底是什么)。他这篇出色的观察论文引起了奥地利科学院的兴趣,并且获得受邀在国家科学院宣读的殊荣,之后还会被登载在科学院的学术报刊上。但是由于当时的弗洛伊德过于年轻,所以由他的生物教授克劳斯来代替他站在国家科学院的讲坛上宣读了那篇论文。在那之后,弗洛伊德受到维也纳大学著名的生理学家布吕克教授的青睐,并成为了后者的研究助手。

厄恩斯特·布吕克,是早年对弗洛伊德的学术及研究影响至深的第一位重量级人物(一共三位,另两位一会儿出场)。

在布吕克实验室,弗洛伊德再次绽放出光芒,他在神经细胞及神经生理的研究上接二连三地提出了新的发现成果。可以这么讲,这些研究成果直接影响了神经生理学的发展进程,对现代神经生理学的促成奠定了不容置疑的基础。

接下来出场的是对弗洛伊德学术上影响至深的第二位人物:约瑟夫·布洛伊尔。布洛伊尔也是犹太人,他比弗洛伊德大14岁,而且当时在维也纳就已经小有名气了。

弗洛伊德自始至终对布洛伊尔都非常尊敬(无论学生时代还是以后),曾在各种场合及很多著作及演讲中反复强调布洛伊尔对自己的启发和帮助。而实际上布洛伊尔对弗洛伊德的帮助不仅仅在研究和学术上,还有在生活上——他曾给予才华横溢却拮据的弗洛伊德很多经济上的援助,并且以各种方式持续了很多年。

弗洛伊德自从在布吕克教授的工作室接触到布洛伊尔后,两人便因志趣相投而走到一起。布洛伊尔向年轻的弗洛伊德讲述了自己曾治疗过的一个病例,这就是著名的安娜·欧病例。这个病例让弗洛伊德非常感兴趣,他们曾在一起就这个病例的问题进行了无数次讨论和研究——可以这么说:当时他们关于对安娜·欧病例的那些讨论,已经可以算是弗洛伊德创建的精神分析法的雏形了。例如布洛伊尔的“谈话疗法”就对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有着实质性的影响。也就是在那个时期弗洛伊德同学隐约感受到,在人类意识之下,似乎有着另一个世界的存在。

时光飞逝,1879年的夏天,弗洛伊德被政府的一纸征召令从实验室中拉了出来,成为了一名军医官。

很显然,弗洛伊德并不喜欢军营生活,而且当时奥匈帝国还算平静,并无大规模战事(只有同俄国争夺巴尔干半岛,但实战规模很小),所以清闲的军医官生活让习惯于勤奋刻苦的弗洛伊德苦于无所事事。他更喜欢实验室。很快,他如愿了——在入伍半年后弗洛伊德就离开了军医院,被送上了军事法庭,经法庭审判后,弗洛伊德以“玩忽职守”罪名投入军方监狱,并在狱中度过了军旅生涯的后半年及自己24岁的生日。

这是怎么回事呢?是这样的:某天弗洛伊德实在无聊,于是在医疗室看了半天报纸后就提前给自己放假了。凑巧,那天下午地方长官来部队视察工作,于是……不管怎么说,半年军方监狱生活后,我们的天才出狱的同时也终于结束了兵役,如愿以偿地回到了他深爱的大学实验室。

在正常情况下,获得博士学位只需要5年,而到了1881年的时候,弗洛伊德同学依旧在维也纳大学忙碌着。从1873年入学到1881年,中间去掉1年兵役(其实是半年,还有半年蹲监狱),弗洛伊德在大学已经读了7年,还没毕业。

也许有读者会奇怪:你不是说他勤奋+天才吗?怎么7年还没毕业?

理由很简单:他压根就不去参加学位考试。

弗洛伊德实在是太喜欢大学生活了。所以虽然他读书勤奋研究成果不断,但是并不参加毕业考试——这样当然毕不了业。看样子他就打算这么一直读下去。后来,家人无意中透露的一个事实,让这个“万年大学生”决定结束学习生活——当他得知自己的父亲为了供他上大学而披星戴月艰辛工作后,弗洛伊德惭愧不已,他决定用最短的时间来完成自己的学业,目标是医学博士。

那么弗洛伊德用了多长时间复习备考、完成全部医学博士考试并且写出冗长的毕业论文呢?

答案是:3个月。

在3个月的时间里,疯狂的弗洛伊德快速翻阅了一遍考试所需的全部课本就去参加考试了。而他写在试卷上的答案基本就是课本原文。

1881年的春天,25岁的弗洛伊德顺利通过了毕业所需全部考试,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医学博士学位。而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给他的成绩评定是:极其优异。

2.指引与歧视

弗洛伊德虽然勤奋刻苦并且成就斐然,但是他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期间依然只是个沉默的普通学生兼实验室最低等助理(无薪水)。那些光环、桂冠并没有为他带来荣耀和足以匹配这些成就的赞誉,其原因在于:弗洛伊德是犹太人。而且在大学生活期间,他甚至被学长暗示要低人一等。对此,愤怒的弗洛伊德曾在自传中写过这么一段话:

“我一直搞不懂为什么我应当为自己的血统或者像别人所议论的‘种族’而感到羞愧。(对于血统)哪怕我为此而被孤立也毫无遗憾!”

但除此之外,年轻的弗洛伊德还能怎样?当时大半个欧洲对于犹太人都是抱持这种态度,他只能忍受着并继续保持着沉默。这种事情在弗洛伊德一生中并非最后一次,而仅仅只是个开始。

以优秀成绩毕业的弗洛伊德接下来面临着的是高校毕业生所面对的实质性问题:找工作。

欧洲的医生从业制度非常严格,获得医学学位只不过是个基本条件——哪怕你的成绩再优异也一样(理论上的优异并不代表着临床经验的丰富)。年轻的毕业生必须经过漫长的实习期——几乎在每一个医科都要待上一段时间才可以。假如你是一个医科毕业生并且志向远大想自己成立诊所单干,那还需要更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且由所在实习医院出具相关证明(没有医院会胡乱地出具这类证明)。

当时年轻的弗洛伊德对于临床医学并不感兴趣,他更喜欢医学研究,所以他选择继续留在布吕克教授的实验室工作,具体职业是“示范实验员”。虽然薪水少得可怜,但这毕竟是弗洛伊德的第一份有薪工作。为了弥补经济上的不足,他还跑到其他教授那里做一些与自己专业无关的工作——例如化学研究员等。由于这两份工作的收入微薄,所以弗洛伊德只是稍微帮助父亲减轻了一点点生活压力。而实际上,老雅各布还是需要给他一些生活上的补贴。此时这个家庭已经是个有着众多人口的大家庭——弗洛伊德还有1个弟弟和5个妹妹——面临着这种庞大的家庭开支,雅各布能供弗洛伊德读完大学并且获得博士学位就已经是个奇迹了。也正是这些来自生活的压力,使得我们那年轻的医学博士终日闷闷不乐,当然,在学术上也就很难再有什么成就。

在为布吕克实验室工作了一年多后,布吕克教授主动找到了弗洛伊德,并且明确地向他说明了应对目前窘迫生活的办法:“不要继续耗在实验室了,转入临床医学,老老实实从头做起。”布吕克教授耐心地告诉弗洛伊德,想要在实验室混出头很难,因为示范实验员只是实验室教授助理中最低的一级,离助教还有两道门槛要过。要是想升到教授,起码还要再花上30年(这就算是火箭速度了)。并且教授名额是有限的,只有老教授去世或者退休,才轮到助教升上去。更要命的是助教也是固定名额的,要等到助教去世或者……也就是说,弗洛伊德要是想成为教授过于漫长。所以,去医院吧,以你的能力必将开创出属于你的成就。

于是在1882年6月,弗洛伊德怀着对布吕克教授的感激之情离开了实验室,进入到维也纳总医院开始接受临床训练。

我们的天才,终于迈出了这关键的一步。抬起头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你必将赢取属于你的辉煌。

从1882年到1885年这三年期间,弗洛伊德的生活不再是很穷了,而是比这还糟糕——更穷。他在医院实习期间的收入简直微薄到甚至可以干脆忽略不计,用一贫如洗来形容当时的弗洛伊德也毫不为过。不过也就是在这期间,弗洛伊德遇到了自己一生的挚爱——玛尔塔·贝尔奈斯小姐(也是犹太人)。

玛尔塔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祖父是一位知名的犹太教教士。她的温婉、优雅气质及端庄漂亮是公认的。弗洛伊德对于漂亮的玛尔塔一见倾心,而玛尔塔对弗洛伊德同样也是这种态度。不过虽然两人情投意合彼此爱慕,甚至很快就订了婚,但当时的弗洛伊德实在太穷了,所以玛尔塔的母亲曾反对他们在一起,甚至还因此举家迁往汉堡。但异地恋却并没拆散这一对金童玉女,分离后两人开始频繁地书信往来。在分离的这期间(差不多3年),弗洛伊德同玛尔塔的往来书信足有1000多封,有些信件竟然有20多页。粗算下来,平均一天一封信。

既然写到这个年份了,那么让我们的天才先忙于写情书吧,这里另有个事儿需要单独一提。

弗洛伊德1884年在一位教授的精神病诊所实习期间,发现了可卡因在眼科手术中的麻醉作用。在那个年代,这项发现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一直到19世纪上半叶,欧洲的外科临床麻醉技术远远落后于其医疗外科技术。虽然18世纪发明的氧化亚氮(俗称笑气,一种麻醉性气体)可以麻醉外科手术患者,但是由于剂量掌握以及个人体质原因,所以在很多手术中使用并不成功——麻醉经常会在手术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就失效了,病人因手术疼痛醒来并大喊大叫。这时候要么医生助理一拥而上把患者死死按住,要么直接给患者一棒子将其打晕,甚至有病人会因此丧命……而眼科外科手术就更不敢想象了。所以,无须再多解释,读者们肯定就能明白弗洛伊德的这项发现有多么重要。

遗憾的是这项殊荣的桂冠当时并没有落到弗洛伊德头上——他把这件事告诉了一个眼科医生朋友,而那位朋友立刻用于临床手术并且获得了成功,最后还对外宣布——宣布的时候他没提弗洛伊德的名字。几十年之后,弗洛伊德在这著作中写到了这件事,有好奇的记者找到了那位眼科医生加以确认,在沉默很久后,他终于把这项荣誉交还给了本应拥有它的人。

1885年的下半年,挣扎在生活和感情边缘的弗洛伊德终于迎来了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