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人人都能梦的解析(修订版)
18864700000033

第33章 编辑、组合、补充、校正的问题(2)

当我们面临很大的压力或者很长期的压抑时,我们的梦则会采用第二种方法来进行编辑组合。这需要事先设定好“剧本”和“剧情”方向——整个梦故事性极强,承前启后、意味深长。在这种情况下,编辑组合展示出其惊人的“才华”,甚至可以说是灵感涌动、火花四溅,归根结底其原因是:只有这么做才能够顺利得以通过审查机制。而审查机制也会在这种梦的前期充当“责编”来对梦进行把握,使得梦得以顺利过关。我个人看法:这类梦也是容易被我们所记住的——因为太出彩了,使得我们对其久久难忘。

而第三种情况,由于孪生愿望的互相争斗(或者其他纠结的思绪),所以导致编辑组合的过程混乱,此时的审查机制与其说是审查,倒不如说是协调,目的是让这种争执不会扩大影响到让做梦者因此醒来(实际上有很多这类的梦会因为过于纠结而使做梦者惊醒——其实这是一种保护:所谓强制中断)。而审查机制在这类梦中也就成了参与编辑组合工作的重要成员之一,否则这个梦会更为破碎。

说到这里就该说说另一些问题了,梦的编辑与组合虽然造就了梦,但它们并不是完美的,也有疏漏或者并不完善的情况出现,那该怎么办呢?这其实就是本章的第二节内容:编辑与组合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补充和校正。

二 补充、校正

假如你看过《梦的解析》,你会发现在本书中对于补充和校正的问题明显与《梦的解析》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在《梦的解析》第六章关于校正问题的那节中,弗洛伊德认为审查机制会有放松的时候,所以一些梦的原始欲望突破了某种“防线”从而浮现到意识层,并且主导了梦,而审查机制反应过来后对此所做的弥补被称为“校正”。

而本书中所述的观点则是:由于审查机制本身或多或少地参与了“制作”,所以根本不存在审查机制放松的情况。而补充和校正的目的,是为了从潜意识中抽取更多印象和个性化概念融入到梦里去。因为这不但符合梦的原始功能(宣泄掉压力),同时也会使得来自于近期生活中的印象沉淀下去。简单地说,基本等同于把不需要运算的部分从内存(意识)转换到硬盘(潜意识或记忆),以此来释放更多的内存空间(减压)。

以上这种观点并非我天马行空这么一说。假如你还记得本书开始的时候就重点强调过的“潜意识是进程”,你就会更加容易明白这点。其实这种认知完全能够直接扩大到整个心理层面。可以这么讲:我们的全部心理,都是进程。它是流动的,是活跃的,而非死水一潭(哪怕在单调重复的环境中也一样)。了解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接下来要说的部分很重要。因为根据这段所说的,梦也就不存在“修复”问题,只能是“补充”与“校正”。那么在这里“补充”这个词该怎么解释呢?应该是一种修补、修订与完善(好像现在把这个概念合并成为了“补完”这词儿,所以为了省事儿我们也这么用)。

在梦的初期,不存在补完的问题,理由很简单——没有东西可补。那会儿基本是编辑与组合的事儿。而到了梦中期的时候补充作用开始生效,同时也在这期间不断协助调整梦的方向和进程,从而使梦看上去更加完整及更具有逻辑性。例如“破碎的梦”中那些零碎小元素的不断融入就是补充机制在发挥其作用。它就像个原料供应商,不断地为梦境加入更为充实的“原料”。至于这种原料为谁所用它不管,但是一定会提供并且按照“剧情”推进而加入更多的细节元素(或者反过来说:为了充实梦的细节部分而加入更多的元素。这种假如的元素也是带有凝缩性质的,具体参考第六章第一节)。比如说在碎片二中“我解不开领带”就来自于补充,而素材取自于我的生活——虽然我不怎么穿西装,但是我有很多条价格不菲的领带(别人送的)。有时候我看着那些领带觉得用的时候很少,很可惜。所以这个念头被补充功能所采用,而作为素材放到了梦里(当然,不是莫名其妙就用了,“解不开领带”是有其含义的——这点儿前面说过了)。

还有,在碎片四中,“她认为车太小了”这个暗喻性的比方也是通过补充加进去的。在我刚认识她不久的时候,她曾经半真半假地问过我一句:“你有大房子么?”虽然这句话极可能是她顺口那么一说,但是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她是一个“物质女孩”(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另外,上一节中提到的“车胎膨胀起来的奇怪形状”也是由补充功能来负责提供元素后加入的——不久前我看到院里一辆车的车胎外侧挂了一些纸板,其目的是防止遛弯的那些小型犬在车胎上乱尿。像这种“补充机制”起作用的例子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但是这种补充不只代表着添加,而有其更深的含义。比方说在“请家长的梦”中,最后“我掏出烟点上”是一种我态度上的表达,显示出我的得意与轻松——事实已经证明你错了,所以我无须多说,点上烟悠然地看着你出丑。不过,请注意,这里的悠闲仅仅是个表象,其目的是为了掩饰我那恶毒的“复仇心理”——完全是一种并不知情的样子,实际上我很清楚那把廉价气压阀电脑椅会出问题。但是我们不能把补充功能的所作所为称为“帮凶”,因为补充功能只是根据需要来不断地添加元素进去,以此来充实梦,而对于其用途及目的则完全无视。

现在,我们相对了解到了补充功能所起的作用,它极大程度地丰满了梦的表象,同时还把含有巨大信息量的各种“浓缩型元素”不断添加到梦中,使得梦的隐意得以更好地隐藏,并且以此来掩盖住来自我们潜意识中的个人概念、印象,还有压力,使之不会因为随着梦浮现到意识层而被我们察觉,也就维持住了一个“常态”。从这点来看,补充机制不但是非常好的材料供应商,同时也在协助审查机制稳定出一个平衡。否则,我真的想象不出假如我们每夜都是狂暴而放肆的梦,那将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再来说校正。

校正作用同补充作用一样,也是在梦的中后期开始运行的。由于补充作用对于元素的使用并没有“监管”的能力,所以这时候需要校正来根据梦的原始愿望,不断地调整梦境以及把新加入的元素进行“合理”的安插(之所以用引号是因为这里所指的合理,是从梦的角度看,而非从现实生活角度看)。

在我原来和别人说到校正功能的时候,许多人不大容易分清审查机制和校正功能的区别,所以在这里我要单独说一下。

审查机制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常态,使得那些“肮脏”的东西不会直接表露出来。而校正所做的是让梦的元素以及进程在并不违反“审查原则”的情况下,使得那些元素更准确地指向梦的核心——达成“愿望的满足”。至于这么做的原因是:所谓“愿望的满足”其根源是释放掉潜意识中的压力,使我们保持心理上的健康状态,而不会背负过大的压力。这样我们就能明确了解梦的全部目的:释放——这个问题极其重要,重要到我们的潜意识和意识值得为此竭尽全力地去干这件事儿。

区分后我们再回来说校正机制。

梦之所以会有校正机制,是因为我们的梦信息量过大。这种来自于潜意识巨量信息的释放,经常会把意识搞混乱(内存过载),所以校正会把所有“次愿望”弱化,而突出最需要释放的那个愿望,使得梦稳定在一个轨道上而不会由着那些浩如烟海的信息乱跑……还是用举例来说,这样比较明朗。

什么什么作品的梦

这个梦比刚说过的那个没想起来的梦要稍早一些,大约是两个月前所做的。还是先说一些背景,之后再描述梦境及解析。

1.大约在这半年期间,我得到了许多家出版社赠送的图书。虽然书不少,但是好书少(我对书口味很刁)。其中有一本关于经济、金融的我很喜欢,并且也长了不少相关知识。

2.做这个梦的前几天,我有幸又赶上一次大规模堵车。大约步行1小时的路程,乘车却足足花去了我一个半小时。

3.我在一个商场的洗手间隔断里,看到不知是谁用大便写的一句诗。由于视觉效果所造成的反感,我没细看究竟写的是什么,匆匆换了个隔断。

4.在某个楼的转角处,我看到一个四十来岁的男人被老婆指着鼻子痛骂,而那男人低着头一句话都不敢说。

几天后,我做了如下这个梦:

我和一个什么人在街上边走边聊(始终无法看清这个人,也没有任何印象聊的是什么内容)。随着我们走入市区,周围的人流变得越来越拥挤了。就在我为此烦躁不安的时候,前方突然出现了一片空地,人群到了那里都自动散开。此时身边的那个人拉我并且告诉我赶紧躲开,只见这个空地中一个披头散发疯疯癫癫的人正在把大便甩得四处都是,这场景让我觉得很恶心。但是就在躲避的同时想起了几天前在商场厕所看到的那幕,于是我几乎立刻就断定:眼前这个疯子就是在厕所写字的那位“大仙”。而后我拉着那个人挤出人群,跑到一栋很高的建筑上俯视疯子折腾的那块空地。从上面向下看果然不出我所料,那家伙并不是胡乱地在四处甩粪便,而是在用粪便写东西。身边的那个人惊讶地说:“原来写的是这个啊!”不过我没看出写的是什么。这时候我发现很多人都跑了上来,并且有人说:“没想到传播得这么广!(并没有指明是什么传播得这么广)”

最后,一个凶悍的女人跑到甩大便的疯子面前痛骂他,而疯子此时也不疯了,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地站在那里,一副很委屈的样子。而我身边的那个人用手机拍下了疯子写的东西,并且拿出了那张照片(手机拍出的影像立刻变成实体照片),然后请我在上面签名。此时,周围的人都在注视着我,这让我很不好意思……梦境就此结束。

现在让我们来解这个梦。

这个梦所表达的愿望是一种出于自私的占有,但是所占有的非物质,而是荣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醒来后就记起了疯子所写的到底是什么(在梦中并非记不起来,而是“选择性忘记”了)。所以,无须我再详细说明,只要做几个提示就足够清晰明了。梦中疯子所写的通篇都是经济内容,关键词:金融、货币、经济体系。从梦最后那个人拍照并且请我签名来分析,疯子所写的那些内容一定是来自某一本书,而且是一本我所写的书。

人物1:那个人

请我签名的这个神秘的“ta”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象征,象征着我那一段时间所接触的所有编辑。之所以会是那些编辑,主要原因是当时各个出版社告诉我的一些出版界的事情,让我觉得很有趣,所以印象深刻。

人物2:用大便写字的疯子

这个人物最初是空的,只是采用了一个模糊的概念而已。由于“近期印象会优先成为素材”,所以我沿用了那位在商场洗手间隔断里写字的“高雅”人士作为一个形象。而这个人物后期明显就是那位被老婆当众痛骂的懦弱中年男人——被突然出现的悍妇痛骂。不过此时这位可怜的男人已经不重要了(在推动梦的情节上)。

人物3: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

最初的人群只是我对堵车的印象而已(拥挤),那和堵车一样令我为此而很烦躁。到了后期,人群同样不再有实际意义,仅仅是暗指泛泛的公众。

人物4:我梦里的这个我就是我,没有任何替换行为。

再来解释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