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深知,做生意的过程充满了斗智斗勇,只有那些善于隐藏自己的商人,才能获取最后的胜利。因此,他指出,做生意的过程既是钱与钱的交易过程,也是心理与心理的斗争过程,就像打牌的人,永远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底牌一样。成功的生意人,是绝对不会把自己的腰包掏出来让人看的。
从开始创业至今,在李嘉诚的经营投资过程中,曾经遭遇到无数强大的竞争对手,但是李嘉诚总是能够从容应对,身经百战的他从不轻易露出自己的底牌,这样做不仅确保心中安稳,而且能够让他在竞争的最后一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底牌制胜。
1979年1月14日,香港地铁公司正式宣布,中环邮政总局旧址公开接受招标竞投,而实力雄厚的置地公司竟然在这次投标中马失前蹄,被弱小的长实击败。置地公司的张扬让它的底牌暴露无遗,它的计划方案被李嘉诚所掌握,而李嘉诚知道自己的实力不如置地,因此他低调行事,韬光养晦,寻找对方弱点制订相应方案,最终给其致命一击,赢得了胜利。
在拍卖地产的现场,当别人疯狂竞价的时候,李嘉诚泰然自若,并在最后的关头收获投资的决胜权。在收购其他企业的时候,他也能够在最后的关头,将被收购企业的大部分股权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在李嘉诚数十年的投资过程中,他总是能够在最后关键时候将竞争对手击败,这就是他不轻易露出自己底牌所带来的效果。
李嘉诚的成功告诉我们,只有不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弱点、自己的底牌,才能牢牢掌握主动权,在生意场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而若过早地将自己的底牌亮出来,在不能够确保自己完全取胜的情况下行动,注定是要承受失败的恶果的。
曾国藩就是一个非常善于隐藏自己底牌的人,当初在组建湘军的时候,因为没有实权,又没有军饷,兵力发展不快,船炮也没有齐备,因此当咸丰皇帝令其带领部队支援前方的清军,剿灭太平天国军队时,曾国藩感到十分为难。他深知湘军此时还没有组建完善,如果遵从圣谕带领部队与太平天国的百万之师对抗,无疑是以卵击石,会给湘军带来不必要的伤亡,使自己的实力受损,因此他大胆违抗圣旨,上奏折将自己的想法向咸丰皇上说明,最终得到了皇上的谅解。此后,曾国藩为了不过早暴露自己的实力,又三次违抗了咸丰命其出兵的圣谕,从而使他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为其后的军事胜利打下了基础。
在此期间,著名将领吴文镕的牺牲让曾国藩十分痛心,他是曾国藩的老师,两个人交谊甚厚。但是在接到吴文镕请求支援的信函后,曾国藩并没有发兵,而是回信说明湘军还没有准备完善,如果现在出战,就会导致前功尽弃。吴文镕理解曾国藩的想法,并回信劝慰曾国藩说:“我今为人所逼,以一死报国,无复他望。君所练水师各军,必等稍有把握,然后可以出而应敌,不要因为我的缘故,轻率东下。东南大局,完全依仗你一人,务以持重为意,倘若你有不测之险,恐怕连后来的继承人都找不到了。我虽然是老师,牵涉国家的分量还是不如你重要。希望三思。”不久之后,吴文镕就因为兵败而投塘自杀。
失去了吴文镕,曾国藩就失去了在朝廷中进言的靠山,对他个人的损失是非常大的。但是,曾国藩明白,在没有足够的实力跟敌人抗衡的时候,是绝不应该逞一时之勇的。如果没有了解对方的弱点,却将自己的薄弱之处展露给人看,无疑只有死路一条。同样,在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过早地亮出自己的底牌,最终的结局只能是坐以待毙,任人宰割。聪明的商人都会为自己留下底牌,确保自己能够在与对手的博弈中稳如泰山,在最后关头亮出致命武器,将决定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抓住时机,首先要掌握准确的最新资讯,而能否掌握时机,是看你能否在适当的时候发力,走在竞争对手之前。时机背后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知己知彼。
—李嘉诚
市场竞争就是一场无声的战争,其激烈程度并不逊色于真正的战争。孙子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孟氏注:“审知彼己强弱利害之势,虽百战实无危殆也。”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先把市场情况以及竞争对手的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只有在掌握了大量可靠的情报后,才能制定出相关的应对措施,扫清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阻碍,最终到达胜利的殿堂。李嘉诚就是这样做的,他曾说:“在未下决心之前,我们会多方面搜集材料,认真仔细地分析,重要的决策还要召集高层人士一起商谈。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些时间,但只要定下决心,就一往无前,全力以赴。”
1977年,随着香港经济的好转,当香港开始大规模修建公共工程,其中最大的工程当数地铁,整个工程计划用8年时间完成,总投资高达200多亿港元,当时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由港府提供担保获得银行的各类长期贷款;地铁公司通过证券市场售股集资;地铁公司与地产公司联合发展车站上盖物业的利润充股。
在建的地铁线路中,中环站和金钟站是最让众多地产商眼馋的,因为这两个站点是先期建设的地铁线路中最重要也是客流量最大的停靠站,谁承建了这两站,谁就可以在上边建成地铁全线盈利最丰厚的物业。这样一个赚钱的机会,颇具经商头脑的李嘉诚自然不会放过。
很多大地产商、建筑商都纷纷争夺这两个站的建设权,“狼多肉少”,大家都纷纷施展各种手段进行较量。当时才是一家中型企业的长实,如何能在这场角逐中脱颖而出呢?这是李嘉诚时刻思考的问题。
经过大量的调查,李嘉诚列出了置地、太古、金门等几个英资大地产商、建筑商,认为这些企业将会对自己造成威胁。而在当时的香港商业界,有一句话非常流行,叫作“撼山易,撼置地难”,所以,要参与投标,就必须把置地作为头号对手,而以当时长实的实力来看,无疑是“以卵击石”。
但是李嘉诚并没有畏惧,他认为置地财大气粗,自然会认为自己势在必得,而不去研究合作方,也不会去迎合合作方,这正是它的薄弱环节,那么为什么不在这方面做一做文章呢?
经过调查后,李嘉诚得知,当时的香港地铁公司是直属港府的公办公司。而在香港,公办公司的一切消费并不是全部由政府包揽,除了少许的政府允许的专利和优惠外,地铁公司的资金筹集、设计施工、营运都得实行市场化运作。
用作修建中环、金钟两站的地皮,香港政府估价2.5亿港元,然后以估价的原价卖给地铁公司,但是在购地支付问题上,地铁公司与香港政府产生分歧,地铁公司希望用部分现金、部分地铁股票支付购地款,但是香港政府坚持要全部用现金支付。
李嘉诚认为,地铁公司之所以希望按他们的方式支付购地款,说明地铁公司目前现金严重匮乏,而地铁公司以高息贷款支付地皮,现在急需现金回流以偿还贷款,并指望获得更大的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