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废都后院:道不尽的贾平凹
18925000000024

第24章 书市亮相

有一段日子没见平凹了,想他,操心他的身体,还有本市和外地朋友委托的事情要办。

1998年10月9日,第九届全国书市在西安隆重开幕。

这是见平凹的最好时机,因为,《贾平凹书画》珍藏本,长篇小说《高老庄》,平凹,有源合著的《贾平凹的艺术》,孔明,见喜选编的《贾平凹禅思美文》以及王娜著的《贾平凹的道路》等书都要上市。

我一大早就到《陕西知名作家书架》,等候平凹签名售书,结果一等就是半天。到下午3点还不见他的面,害得我饥肠辘辘,只好抱着一堆“精神食粮”打道回府。

10月10日上午,我和燕玲又去书市,还未走到《陕西知名作家书架》,猛然间,见人山人海中平凹正埋头签名售书,我和燕玲左挤右钻到了桌前。

平凹先见燕玲,点头示意。

我后叫他:“平凹,正忙着呢?”

他才抬头看我,说:“你两口都来了。”

我说:“义务服务,不要报酬。”

燕玲说:“中午要管饭吃。”

平凹说:“我的午饭还没人管呢。”

闲聊几句,平凹又埋头签名。排队让平凹签名的读者,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有八九岁的孩子;有此地的平凹迷,也有外地赶来的追星族;有来自北疆的解放军战士,也有来自南国的文化工作者。

平凹从早上9点就准时来到书市,因为读者众多,他签名时只写“贾平凹九八·十·十”几个字。孙见喜在旁边掐表计算,平凹签一次名仅需6秒钟。他简直成了机器人,一本又一本地重复写着这几个字。如果旁边有人插话,稍微一走神,笔下准出差错。

给一位读者签名时,他按习惯应把“平”字写成“三横一竖”,不料鬼使神差竟写成了“四横一竖”。情急之中,他认真仔细地把“两横”之间涂改成“两点”,才歉意地递给读者。

他确实很累,甚至有些麻木了,有几次写着写着,停顿下来,不知该写什么,我只好在旁边低声提示:“十月”,“十日”。

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任中南来到书市,坐在平凹身旁。

平凹说:“领导亲自督战,我可不敢怠慢。”

任副局长见平凹忙得顾不上抽烟喝水,心疼地说:“要是再‘克隆’一个贾平凹就好了。”

燕玲在旁边也建议:“贾老师,干脆用印章,一个一个地盖多省劲呀!”

平凹却说:“读者喜欢咱,喜欢咱的作品,咱可不能哄骗人家么!”

此刻,适逢陕西电视台新闻部主任张书省采访,平凹才欲罢不忍地中断了三两分钟。平凹认为:“签名售书,给作家提供了一个机会,借此机会作家与读者更好地进行交流。”平凹说,“这次出版社让我来配合签名售书,我就得来,满足读者的需要。能推销多少作品说不准,只是扩大影响吧。”

平凹继续很认真地签名,他几次悄声对我说:“把我的腰都写疼了。”

我听后又给见喜撂话:“见喜,你给平凹按摩一下么。”

谁知见喜一句调侃:“这要找小姐才行。”把平凹和周围的人都逗笑了。

可是,平凹太累,还是停了下来,只休息5分钟。平凹离开签名桌子,在书市展板隔成的窄小过道拉把椅子坐下,我顺手给他简单地做了按摩,平凹和我们夫妇俩借此机会闲聊了一会儿。

一支烟未抽完,中央电视台记者又来采访。几位读者也跟着挤进这简陋的“休息室”要求签名。平凹不好拒绝,只好从命。

签名大厅里很热,没有空调,空气又不流通,和酷暑炎夏没有什么两样。而这里人少,稍微凉快一些,也难得平凹有个好心情。

当燕玲递给他一份《书市快讯》,看到上面的题字,平凹自豪得意地说:“还是咱的字好!”

这时,平凹想起一事,他问:“今天咋不见买那一套书的?”

我说:“是不是曹刚先生设计的每卷书脊用一个字的那套书?”

平凹说:“是呀,就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我一直未见。”

我说:“我在印刷纸张展厅见到了,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每套四百元,精装每套五百元。”

平凹惦记着那一套书,正如他在《高老庄》后记里所说:“这是刘邦的诗,二十三个字。瞬间的感觉里,我立即知道我的一生是会写出二十三卷书的。《高老庄》应该为第十六卷,也就是我在这个世纪的最后一部长篇。”

28万字的《高老庄》落笔之后,平凹不再写什么,他想休整一下。看看球赛,打打麻将,找找石头瓦罐是他的爱好。平凹很勤奋,随手笔记纸录,但他也随心所欲,不把自己逼得太紧,不让自己活得太累。平凹创作有“冬眠”的习惯。他的创作高峰不在秋冬,而在春夏,他的几部作品都是在苦夏中完成的。而且,平凹从来就不喜张扬,总是埋头苦干,就是写什么,也是默默无闻,守口如瓶,不到火候不揭锅。

第九届全国书市20日已结束。

那几天,平凹都在书市签名售书。

看来,平日不爱抛头露面的平凹,这回可是赶鸭子上架,硬叫他出尽风头,还真让他忙活了一阵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