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留味行
18978300000020

第20章 三日(3)

我的脑海里闪过这三天来发生的全部,称量着自己的幸运,心叹息。为了这一刻幸福的感觉,我恐怕已经用光了此生全部的幸运。倘若你见到那一刻的我,就会明白我是何等温柔——突如其来的幸福让我认不清自己。若非身在其中,我定会把这场景视作电影里再庸俗不过的煽情桥段。可那一刻我竟希望,最好猝不及防开过一辆车,将我们的身体撞得粉碎。这样我便不会失去他,他也不必离开我,让瞬间变为永恒。终于,我明白了,从未在幸福到极致的时候想过死,是因为我从未体会过真正的幸福和想得却不可得的生不如死。

他胸腔里的热情比可以表达的多。他眼神中的固执比可以倾吐的多。他灵魂里对善的追求比任何人深刻得多。而他的心,留给自己的却比留给别人的多。他的情感有如一幢海边别墅,适合度假,不宜久居。他所认为的真正的爱情,从不以是否确立了某种关系、能否长久彼此相伴为标准。他的标准就是没标准,只要他还爱着,就要尽可能地享受欢乐与甜蜜。他爱上的,并非某个人,他爱上了爱情的本身。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一种情景能让他的心永远停留在幸福之中,所以,他在这世界上能享受到的,也只不过是转瞬即逝的快乐。就算那些快乐都是真实的,也无法延续成永恒的幸福。他从不害怕“无”,却用尽心思在对抗“有”——有目的、有思路、有规则、有章法、有准备、有态度、有定论、有结果……太多强大的“有”抑制着他的神经,让他一旦触碰到,便缩进壳里躲藏起来。对于他这样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来说,定型定性是很可怕的事,因为这意味着纵深有余而宽度不足。就像心心念念想去西藏的旅者,欲望让他们不断想要接近,身体却让他们不得不考虑是否会有高原反应。这是多么深奥的精神世界啊。在这个世界里,可以随意做爱、随意爱,但都无法长久。真相是,存在在这精神世界里的真实,是巨大的激情,而非沉淀地爱。爱会像冰山一样捣碎人浮华的生活,就算那心里承载着一艘泰坦尼克,也终将沉没。这便是爱之强大与坚韧。它不适当,不干净,也不包容。但在我看来,杂质多一点儿,没什么不好。恭敬有之、娇嗔有之,含蓄有度、放肆有节。有时候能屈能伸不见得就是奸猾,而是深知参差多态才是最真实的面目。我与他,彼此遇见,不过是两个可以同步的疯子碰撞在了一起,因此便幸运地诞生了惺惺相惜的爱慕之情。

而这一刻的幸福呢?是因为欲望的暂时停止。

时间太短。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小区门口的超市,买了一堆食物,把小电动车的前后两个车筐塞得满满的。快快快,我们回去做饭。他说。

我再次跳上车子,钻进他的怀抱之中。回程的一路,他始终站着骑车,让出座位给我。我再也无法拥有刚刚不经意间发生的一切,幸福总是太过节制和吝啬地喷洒甘霖。幸福滋生渴望。幸福便是,不可复制。

回到宅子里,又增加了几个我不认识的新面孔。詹斌在厨房忙活着准备晚餐,没时间给我一一介绍。而我,在经过三天流水席一样的吃喝玩乐之后,早已习惯了有人来了又离去。认不认识,有什么打紧的,可以连打招呼的客套都省去。我坐在小梅身边,陪着她看一部喜剧电影。

没过多久,詹斌便做好了一桌子饭菜,可一群人都正聚精会神地盯着客厅墙上巨大的投影幕布,看着那部不怎么好笑的喜剧片、张着嘴傻乐,完全没有吃饭的意愿。于是他便加入进来,坐在我旁边,一只手与我的手十指相扣。我是那样喜欢被那只宽大的手握住的感觉,又温暖、又沉稳、又踏实。总让我想起侯孝贤的电影《最好的时光》里的一段。参军的张震为了见到舒淇而颠沛辗转了很多地方,但最终见到她的时候,却没有告诉她自己所经历的波折,只是相视而笑。在雨中,张震忐忑着试探性地握住舒淇的手。不想她竟回应了,并且一直紧紧握着。尽管詹斌极少会握住我的手,即便有,也是握一下便松开,但我仍旧感激这短暂的瞬间,享受这份折磨。只有他的手,能够握碎我的心,连信念都枯竭。怪他过分清凛,怪我过分着迷,换来爱上之后各样的病疾。

接下来的时间,几乎述无可述。电影结束、吃饭、清理、交谈、送客……我轻车熟路地重复着这三天来一直在做的事情,既不喜欢,也不觉得厌倦。只要有他在,一切就都是顺其自然的。

不累。他只是看着我,还没来得及开口,我便已经回答了他想要问的。

哈哈哈哈……他笑起来。跟你在一起总是那么舒服,不需要说话,你也知道我在想什么。

我从未这样对待过我所经历的任何一个人,除了你。在你的眼里,我是勇敢而充满激情的。但在别人的眼里,恰恰相反。我呆滞、木讷、懒散,不愿意与人沟通,甚至懒得多说一个字。他们常说,这世界上最难的事莫过于与我进行沟通。说我像空气一样,能吞没所有的语言和感情,既不发出任何声音,也不作出任何行为上的回应。之前我告诉过你,表面上看,沟通的意愿虽然是好的,但其背后却藏着少有人认清的尴尬处境——因为有了隔阂和阻碍,才需要沟通。而事实上,很多问题本身,即是答案。真正心性相通的人,是无须言语也能够理解和体会对方的人。过去我交往过的所有男朋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内向、话少。他们都说,我的性子太刚烈,就应该找个性格相反的人包容我,也比较互补。我常常笑,不做解释,算是默认吧。事实上,并非如此。我喜欢跟话少的人在一起,是因为这样我就可以不必多说话。可即使他们的话再少,也终究没有少过我,也终究会指责我难以沟通。

你过去的男朋友话少,是因为你太聪明了,他们不需要说话你就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不是。我并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我不太关心这些,如果我知道,就不会感觉不到他们对我的不满意和迫切希望能接近我的心情。我关心的只是他们可以在我身边的时候,尽可能少说几句话,留一些空间和安静给我,那对我来说,便算是如同神赐了。除了他们性格本身就很内向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知道我很固执、很强势,说了也是白说。事情的发展终究还是会朝着我想要的方向前进。我当然明白,太强势并不是好事,但是习惯了,就改不了。

我觉得你还好,不那么让人难接受。你有一点好,你虽然强势,但是讲理。之前我有一个女朋友,也很强势,可完全无法沟通。我说的任何一句话,她都不接受,也不采纳。到最后,我只会把该说的话、该提醒的事,都说给她听,至于她是否接受,随她便吧。那种强势,让人极不舒服。有时候明明知道自己会吃亏,可她还是义无反顾。但是你说,人就是这么奇怪。她这样的性格却在生意场上帮了她。打个比方,如果你跟一个人做生意,对方很精明,你很难从中诈到油水,下次只要有其他机会,你就一定会换一个合作伙伴尝试。但她不是,因为她常吃亏,常能让很多人从中赚到便宜,所以大家都愿意跟她做生意。只有一直跟她有生意上的往来,才能一直从那些漏洞里捞到油水。而她的生意,也因此变得生机勃勃起来。他说。

所以说嘛,吃亏是福。这听上去不也挺好的嘛,存在即合理。只要她觉得能过得好,那就是最适合她的状态,就算你觉得不好,又怎么样?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冷暖自知。

看个电影吧?你喜欢看什么电影?他忽然问。

嗯……好啊。我爱看一些非常棒的小成本文艺片、纪录片。我推荐一个电影给你,是2009年的一部老片子,戴立忍导演的,叫《不能没有你》,是根据发生在台北的真实故事改编成电影的:男子跟女友相恋时生有一女,后来女友改嫁,男子独自抚养孩子,两人相依为命。为了讨生活,他兼职了很多份危险的工作。女孩到了适学年龄,学校要求法定监护人办理入学手续。男子虽为生父,却因无法律依据,不能行使监护人权利。为了让孩子读书,他踏上了艰辛的维权之路,为了要“讨个说法”……最后在台北市中心,他抱着不到十岁的女儿,准备跳天桥自杀而引来了警方和媒体。这个电影没有台湾迷人的环岛风情,没有蓝天白云,没有梦幻色彩,整部电影几乎都是黑白影像,但其中蕴含的父女深情,强烈地让人心碎。无论世界如何风雨飘摇,在爸爸的世界里,女儿永远是公主。他要用搏命挣来的钱,养活女儿。他下海作业再上来的时候,女儿说:“爸爸,你在海里都好久,我想和你在一起。”他问:“妹仔,你看得到我吗?”“看得到啊!”“海那么深,你怎么看得到?”“我一直看、一直看、一直看……就看得到……”他让女儿骑在肩膀上摘树上的芒果,他告诉女儿,再用力一点儿就能摘到。之后,他们坐在路边,他咬了一口手里的芒果,换给女儿,说自己这只甜一些,比较好吃。在宏伟的立法院门口,下起了雨,他撑开塑料布为女儿挡雨,小姑娘就那样躲在父亲怀里睡着了。她并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也没有看到她父亲那张绝望、饱经风霜又饱受冷遇的脸多让人心碎。相依为命的父女最终被分开。倔强的女儿先后被换了四个寄养家庭,成绩很好,却始终不肯说话。

看完这个电影我就在想,可能很多男人都想要一个儿子,但我觉得,男人一定要有一个女儿。这样在他老去之后,他的女儿就会在他身边,为他拔拔白发、捶捶腿、聊聊天、泡泡茶,多好,太温馨了。

我都想要。他说。

我也都想要,一男一女,这样才不寂寞,还可以打打架、抢抢玩具。最好是一个哥哥一个妹妹,这样女孩子会被保护。我的同事们生的孩子都很奇怪,凡是父母长得好看的,生出来的孩子都很难看,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长大了就会好一些了。怀孕期间的心理状态,跟孩子的长相有很大关系,当你总是处于担心、害怕、郁闷、愤怒的状态,可能会影响孩子的长相。

那看来我不适合怀孕……我说,怎么扯那么远了,我虽然很喜欢看文艺片,但千万别把我当文艺青年。这年代到底怎么了?人人都喜欢把自己打扮成文艺青年,给自己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以至于把这个词儿搞成了个贬义词。现在的所谓文艺青年的特征是,要伴着午后阳光阅读一本书,要怀揣浪漫主义情怀,要小清新,要玩豆瓣、看法国电影、听陈绮贞、爱桂纶镁,要读仓央嘉措的情诗,出门必进星巴克。最重要的是,他们总以为在这世界上,像自己这么与众不同的人最多只有一千个,其实这么把自己当回事儿的人少说也有一千万。

对对对,我也很讨厌这种方式。多矫情啊。他说。

今年截止到现在,我看过的最棒的电影是《赛德克·巴莱》,尤其是那个上、下两部四个多小时的完整版——太阳旗和彩虹桥。唯一让我觉得有些遗憾的是完整版的结尾部分,那些死了的人,都踏着祥云谢幕似的一一走过场,如果去掉这个结尾,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堪称完美。我不只是在网络上看了完整版,同时也去电影院里买票看了剪辑版的电影,虽然被剪得有些面目全非,但是我觉得一定要去支持票房,这样的导演和电影,应该被支持。同样是跟日本有关的战争题材电影,《金陵十三钗》花了6个亿也就那么回事,而魏德圣只用了1.4亿人民币,就展现了属于台湾人自己的悲壮历史。太棒了,太棒了,太棒了……说着说着,我就激动起来,每每与人谈起《赛德克·巴莱》,我都会激动不已。

他拍这个电影的时候没有钱,是砸锅卖铁、四处借钱拍完的。

是的。其实魏德圣从2003年起,就在着手拍《赛德克·巴莱》了,但是没钱。2008年,他带着《海角七号》的风光重启拍摄,可仍然无投资方看好,所以到处借钱。我读了魏德圣的导演手记。书里说,因为后期资金跟不上,韩国、日本团队都离开了,到最后剧组连空爆弹都买不起。这种困境,让我觉得用辛酸、痛苦之类的词来表述,都显得矫情和肤浅。我五体投地地敬仰那些跟梦想死磕的人,果然是十年磨一剑啊,大气磅礴,让人肃然起敬。你看过侯孝贤拍的《悲情城市》吗?从《悲情城市》到《赛德克·巴莱》,台湾创造了一部又一部史诗般的电影。还好有《赛德克·巴莱》,让我看见台湾电影业消失了的一些精神正在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