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我家住在东城北总布胡同三号,这也是我记忆中的第一个家。这是一个租来的两进小四合院,两个院子之间有廊子,正中有一个“垂花门”,院中有高大的马缨花和散发着幽香的丁香树。父亲和母亲都非常喜欢这个房子。他们有很多好朋友,每到周末,许多伯伯和阿姨来我家聚会。这些伯伯大都是清华和北大的教授,曾留学欧美,回国后,分别成为自己学科的带头人,各自在不同的学术领域中做着开拓性和奠基性的工作,例如:张奚若和钱端升伯伯在政治学方面,金岳霖伯伯在逻辑学方面,陈岱孙伯伯在经济学方面,周培源伯伯在物理学方面……在他们的朋友中也有文艺界人士,如作家沈从文伯伯等。这些知识分子研究和创作的领域虽不相同,但研究和创作的严肃态度和进取精神相似,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也相似,因此彼此之间有很多共同语言。由于各自处于不同的文化领域,涉及的面和层次比较广、深,思想的融会交流有利于共同的视野开阔,真诚的友谊更带来了精神力量。我当时不懂大人们谈话的内容,但可以感受到他们聚会时的友谊和愉快。
——梁再冰
一晃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当年那个要仰望着家里客人的小小孩童,已经成了鬓发斑白的老人。过往的一切繁华与动荡呼啸而过,留下来的只是那些深深浅浅的回忆。
那些装着想念与敬畏的人们,在经过北总布胡同的时候,总会下意识地向里望上两眼。尽管都知道那些人已经不在了,那样的笑声与激情已经消失了,那里也早已经面目全非,却总是忍不住,忍不住停下来看一看、听一听。或许,这样就能在那浮动跳跃的光影里、在那幽深的胡同里,接近从前的某些片段。
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却只是如常地生活着,操心着他们的柴米油盐、生活疾苦。甚至,在走过那个让无数人神往的地方时,也没有放慢脚步。他们有多少余力去在意、关心、了解,一个世纪之前,这里曾生活了什么人呢?比起这些,他们似乎更想知道他们在这里最终能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然而,就在他们身边,就在那已经远去的历史辰光里,聚集在这个胡同里的人们,曾经或激情、或沉静、或固执地怀着一个梦想,于艰难的时世中开垦着这个民族的生命和未来。
无论时光走出了多远,无论生活遭逢了怎样的流年,总是有些人会虔诚地记得他们。
因为他们值得。
他们让我们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种买不到的正能量,发乎责任、止于道义。终其一生,不死不休。
这些人的背影,光耀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正面。
国之精神,时代之精神,大家之精神,于方寸之地、咫尺之间,昭昭如日月。
林徽因的会客厅,在奉献了一个缩影的同时,也让文化的精神、文艺的气度、文人的襟怀、学者的风范,有了更生活化、人情化的解读。
请读者朋友们原谅我的“大胆”。这里集合了一些根据大量真实资料考据并临摹出来的场景,有更鲜活的对话、更人情化的视角。在历史一板一眼地交代着一个世纪前发生的那些精彩故事时,我总是忍不住想:当它们发生时,林徽因的客厅里会有怎样的对话?作为那个客厅的女主人和风云人物,林徽因可能说些什么?她的客人们又会如何反应?她除了是一个女神,还有哪些让你觉得熟悉和真实的面貌?
在这本书里,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尝试,就是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读者诸君在崇仰之外,更近距离地了解这些让人仰望的大师。他们,其实也是有血有肉、有麻烦的人。
其实,很多时候,在历史回避了若干细节之后,我们不就是靠想象来还原的吗?而向来严肃的历史,或许就是因为小心的求证、大胆的假设,而格外多了些让人欲罢不能的风情。
所以,在这里,你会看到一些性格更鲜明的人、细节更真实的事。而所谓“大家”,大的是学养、风骨与境界。在这里,在林徽因的会客厅里,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