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林徽因的会客厅
18981600000002

第2章 关于那个客厅

时间是一个最理想的北平的春天下午,温煦而光明。地点是我们太太的客厅……当时当地的艺术家、诗人,以及一切人等,每逢清闲的下午,想喝一杯浓茶或咖啡,想抽几根好烟,想坐坐温软的沙发,想见见朋友,想有一个明眸皓齿能说会道的人儿,陪着他们谈笑,便不须思索地拿起帽子和手杖,走路或坐车,把自己送到我们太太的客厅里来。在这里,各人都能够得到他们所想望的一切。

——冰心《我们太太的客厅》

在一切有名的太太里,她长相最好看,她为人最风流豪爽,她客厅的陈设最讲究,她请客的次数最多,请客的菜和茶点最精致丰富,她的交游最广。并且,她的丈夫最驯良,最不碍事。假使我们在这些才具之外,更申明她住在战前的北平,你马上获得结论:她是全世界文明顶古的国家里第一位高雅华贵的太太。

——钱锺书《猫》

单看文字,你或许只会感到吃惊;再看看作者,你或许就会“震惊”了。享尽赞誉的林徽因和她的客厅,怎么会被这样两位人物用这样的文字表述出来!而事实上,关于那位太太、那个客厅,虽由来已久,却好像是因为这两篇文章才有了具体的名目。太太与客厅本就名声在外,再加上这两位重量级的作者,可不就更耐人寻味了?

那些调侃中带着辛辣的描述,那些鲜活却可厌的人物,似乎在赤裸裸地挖苦着你自以为是的崇拜和仰慕。于是,你开始气愤,开始费解,开始不平。

尽管没有人承认文章是意有所指,可明眼人还是看出了其中的关窍。有些事情,本就是只可意会、不必言传的。那固然是一个让一众文人雅客觉得风雅的地方,但同时,它也让很多人意味难明地弯了弯嘴角,一切尽在不言中。

1931年到1937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北京总布胡同的家,成了20世纪30年代名满京城的文化精英聚会之地。每到周末,客厅里便聚集了各领域的领军人物。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那是一个颇有“设计感”的四合院,宽敞明亮,安静舒适,院子四边各有一排单层的平房,灰瓦铺成的屋顶,房屋之间铺砖的走廊也是灰瓦顶子。面向院子的一边都是宽阔的门窗,镶嵌着精心设计的窗棂。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太太的客厅早已不堪岁月的蹂躏。一片议论声中,它终于被拆了,连同那些逝去的时光,永远埋在了遥远的过去。有人感慨,有人难过,有人悲哀,却终是不能还原那个想象中的客厅。然而,当年那个客厅的主人之一、梁林的女儿梁再冰却说:“我根本不觉得那是故居,跟我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是啊,从某种层面上说,那只是一处房子而已。如果有心,你会永远记得那段历史、那些人;如果无心,它也不过是一幢冰冷陈旧的建筑而已。

一个时代终结了,另一个时代崛起,就必然有一些不可不完成的交接。我们所要追寻的,从来都不是单薄的物件,而是丰沛而真实的情感、温软而深刻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