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妈妈,爱我你就抱抱我(李中莹家庭大学系列03)
18983000000022

第22章 究竟是谁不懂学习的意义(3)

妈妈说,可可从小很听话,没有不良行为习惯,很会照顾人,也聪明,就是学习成绩一直都不是太好。上小学的时候还可以维持在中上等的水平;升入初中以后,学习一直很吃力。老师说平时好像也都学得懂,只是一做题就卡壳,一考试就发晕,成绩总是摆荡在中等偏下的水平。

现在刚刚进入初二年级,特别是数学,每天做完功课,还要做大量课外练习册上的题,但是几次测验都没有及格。可可也很受打击,甚至扬言不去上学了,要辍学打工养活自己。

可可开口的第一个字,多数时候都是“嗯”字打头,给人一种说话前总要反应一下的感觉。不过他对自己的问题回答得却是很直接:“嗯,我努力了,就是学不好。别人都在玩的时候,我都在写作业。我上课都是认真听讲,回家也做很多练习册上的题,不信你去问我妈。”

“做很多练习,又学不好,你的意思是说,准确率很低,对吗?”

“嗯,是的,每天都要改错,烦死我了。”可可双手抱头,夸张地做出痛苦的表情。

“那样相当于做两遍了,肯定会很辛苦,是不是?”

“嗯,是的,我要累死了。老师讲的时候,我都能听懂,一做题就不会了,不信你问我们老师。”他在说“不信你问……”的时候,总会马上挺直身板,双眉竖起,双眼圆睁。

“你怎么总是害怕别人不相信呢?经常有人怀疑你说的话吗?”

“嗯,也没有,就是,我爸我妈吧,只知道说要努力、要刻苦,好像我不知道要努力一样。老师也一样,天天说。唉!是不是我太笨了,看来以后只能指望我弟弟了。”

“想学好吗?”

“当然想了,做梦都在想,可是没有用。特别是数学,我就是学不好。”

“好,我们就来针对数学讨论一些办法。过去没有学好,不代表现在学不好,现在学不好,也不能证明以后永远学不好,你说是吗?既然你想要学好,也就是说,如果找到好的方法,以后是有可能学好数学的,对不对?”

“嗯,对的。”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改变一种说法,把‘我学不好数学’改变成‘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学好数学’,你接受这种说法吗?”

“嗯,我想一下哈。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学好数学,是这样说的吗?好,我接受。”

“好,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学好数学的原因是什么。我知道你以前肯定找过原因了,但是都没有效果。现在我们来尝试找找你以前没想到过的原因,好不好?”

“嗯,好吧,我都写过很多‘自我反省’了。”他有点垂头丧气地耷拉下脑袋。

“自我反省,只是在自己知道的、会的和懂的事情里面去找原因,可是世界上有那么多事都是我们不懂不会的。所以,自己的招数用光了,还可以找找自己不会别人会的招数试一试,说不定就会有很好的效果呢,你说是不是?”

“嗯,是的,山外有山嘛。”

“对,你的理解非常准确。想试试吗?”

“想,怎么做?”他表现得有点急切,圆圆的眼睛紧紧地盯着我。

……

慢孩子,走稳自己的节奏

我发现,可可虽然思维清晰有条理,理解力也不错,但是他的反应速度要稍慢半拍。像他这样的孩子经常可以见到,在学习方面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往往只会前半段,不会后半段。

比如,你跟他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慢、要简洁,否则你已经说到第三、四点了,他才反应清楚第一、二点的意思,当然效果就打折扣了。但是,反应慢是可以通过训练提升的,这一类的孩子也有一些天生的优点,比如仔细、耐心、坚持等。也就是说,听老师讲课的时候,他能够消化的往往只是前面一半或者大部分的内容,不能完整地跟上老师讲课的进度。

可可听了我的分析,非常认同,也愿意改变。我们认真讨论出适合可可的几个改进方法:

一、熟悉、理解学过的公式、定理,为了加强记忆,要在习题边注明用了哪几个公式、定理。

二、数学课后,当天之内结合教材,自己把老师讲过的内容,完整试讲一遍再做题。不会的内容,马上请教同学、老师或家教,尽量保证当天的内容当天消化。如果讲课内容太多,分出一部分内容留在周末,请家教老师帮助,用同样的方式完成学习。

三、暂时停止做大量课外练习题。每天功课完成以后,如果有学习时间,从初中一年级的第一册开始基础补习,第一个月内每天最多只补习两页的内容。

四、老师讲解习题的时候,用记录重点的方式,有意强迫自己跟上老师的进度,加强自己对习题完整性的理解。

……

可可感觉自己有能力完成,又有点着急语文和英语是否也需要改变学习方法,我建议他先试试这个方法是否对自己有效,如果有效,一个月后再根据语文和英语的特点,设计适合自己的新的学习方法,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减少了负担,反而显得更有信心了。

不懂孩子的爱,如何爱孩子

在此,我运用了李中莹先生研发的《简快疗法》里面一个改变信念的技巧——“五步脱困法”,帮助可可先从思想上放下“学不好”的负担,针对受阻原因一一想出对策,改变没有效果的旧的方法,设计更加清晰的行动目标和途径,从受困状态中积极地走出来。

“五步脱困法”是一个快速轻巧、用语言去帮助受导者摆脱困境的技巧,具体步骤是:

一、困境:我做不到X。

二、改写:到现在为止,我尚未能做到X。

三、因果:因为过去不懂得(YY),所以到现在为止,尚未能做到X。

四、假设:当我学会(YY),我便能做到X。

五、未来:我要去学(YY),使我能够做到X。

接下来的几次辅导里,我教了可可一些简单实用的“倾听”技巧,用肢体训练配合语言分析的方式,帮助可可提升反应能力。一个月后效果已经非常明显,期中考试后,老师用了“突飞猛进”的词来表扬可可的进步。

孤独的“天才”

自称“天才”的孩子

这是一个9岁的小男孩,学习成绩非常好,个头看起来就像十二三岁的孩子,比同龄的孩子高出很大一截。但是他在学校里总是被同学欺负,没有孩子愿意跟他交朋友。还有一个让老师和家长都困惑的问题是:因为他的学习成绩突出,老师每学期都想让他当班长。他总会当面答应老师,回家就开始哭闹。每次都非要让家长去跟老师协调,请求老师取消任命,特别害怕当班干部。

男孩子是由奶奶带着来做辅导的,在填写咨询表格时,我问他:“是你自己填写呢,还是让奶奶来填写?”

“我是天才,我来写。”

第一次见到在别人面前直接自称“天才”的孩子。我很好奇,坐在旁边看他填写表格,他对有些要求并不十分明白,但是一经我解释,就会填写得很清楚。得到表扬后,他很得意地把表格又递给奶奶看,奶奶一边看一边指导起来:“优点填写得太少了,你还有很多优点的,忘记了吗?缺点是没有朋友、胆子小。你的胆子并不小,只是交不到合适的朋友。最喜欢的人把妈妈排在第一啊。你妈妈哪里知道怎么管你的学习哦。怎么没有爸爸,你爸爸好爱你哦,你这个孩子……”

我邀请孩子进咨询室时,他马上躲在奶奶身后,推着奶奶往里面走,完全没有了写字时的那份自信和神采,奶奶征求我的意见:“老师,我来说吧,孩子很聪明,只是有些道理说不明白,他还是个孩子……”

我用纸杯接了两杯温水递给他们。男孩子有些鲁莽地接过水,手指使劲一捏,半杯水就洒出来了。他反应并不太敏感,也没有移动位置,只是低头去看洒在地上的水,却没有注意到杯子也跟着身体前倾,一杯水几乎全倒出去了。他像没有发生任何意外一样,又抬起头,笑嘻嘻地把仅剩的一口水喝了。

看到孙子的行为,奶奶没有任何感觉孩子做事不妥的言语,而是一边手忙脚乱地帮忙处理地上的水,一边不停嘴地安慰孩子:“没关系没关系,你坐过去,奶奶来擦。你坐下来,坐下来。”奶奶非常疼爱孙子,也很骄傲有这样“优秀”的孙子,“这个孩子跟别的孩子不一样,很聪明,很像他爸爸,他爸爸从小就很聪明……我不能让他妈妈教育孩子,他妈妈根本不会教育,都是把他送到外婆家就不管了。他外婆一家人都是做生意的,文化水平很低,只会娇惯孩子。考试才90分都觉得很了不起,还要带孩子出去庆祝,很骄傲的样子……不能毁了这么聪明的孩子。所以,现在我很少让他去外婆家……不像我们家,他爷爷以前是大学教授,我一直是中学老师,我们家是最重视孩子知识教育的。别看他才这么小,我已经让他读了好几部名著了。他放学回家都是看书学习,很听话,不像别的孩子总在外面疯玩……”

孩子被管得“高分低能”

在辅导中,我发现男孩的确很聪明,懂得的书本知识就像他的身高一样,远远超过同龄的孩子,也只有在说起书本知识的时候,才会两眼放光,表达也很流利。但是,很显然生活技能特别差,一旦涉及谈论家庭、父母、老师、同学关系等,他就很茫然,结结巴巴地说不清楚,而且经常走神。

奶奶是带着孩子的问题和自己的困惑来求助的:“不知道为什么,他这么优秀的孩子,就是不愿意当班干部。你都不知道老师多么喜欢他……像他这么优秀的孩子,一定要全面发展,管理能力是必须要得到锻炼的。他爸爸现在能够非常成功,就是我们一直全面教育发展培养起来的。虽然他现在受到老婆的影响,也做生意,但我们自认为教育是很成功的。我敢肯定孙子以后会更成功,他绝对是未来某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还有一点我就是不能理解,他特别想去找别的孩子玩,但是他的同学都不愿意跟他玩。这么优秀的孩子,就不知道怎么会不受欢迎?……他是个很善良的孩子,最喜欢给人讲书上看来的故事。无论上学、放学还是在街上,一看到同学就大声喊人家的名字,但是同学都不愿意搭理他,你说这到底是怎么了?我跟老师交流过很多次了,老师都是很喜欢他的。老师也观察到他,发现他跟别的孩子说不到一块去,还说他不会玩。我就不懂了,学习都不是问题,难道还不会玩了?我是当过老师的,太了解孩子了,学习好的孩子总是会受到其他同学的嫉妒,老师应该引导别的孩子向他学习,跟他在一起受到好的影响……他懂的太多了,说实话,他应该是需要特殊培养的一个孩子,同年龄的孩子是不能跟他比较的……”

孩子在我和他奶奶交谈时,一直显得很无聊,也不离开座位,把一支笔拿在手里慢慢地折腾来折腾去,脸上的表情很落寞。

我要求他认真地看着我的眼睛回答问题,他点点头。

“如果让你当班干部,你最怕做不好的事情是什么?”

“同学都不理我,我是天才,可是,他们说我笨。”奶奶想说话,我示意她不要发言。

“告诉我,你以后想成为怎样的人?”

“有人跟我玩,交朋友……”

奶奶马上制止:“老师在问你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

“当一个科学家。”他回答得非常干脆,显然是经过无数次提问的最正确答案。

孩子的奶奶坚持认为孩子没有任何问题,只想知道大人可以如何帮助这个“天才”孩子交到朋友,而且一定是要学会跟“家教很好”的孩子交朋友。

所以,我只能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给了一些建议,比如:不要在同学面前坚持自称“天才”,虚心跟小朋友学习如何玩游戏,跟同学在一起尽量少讲书面语言,别人没有主动要求就不要讲书上的故事,家长在合适的时机邀请其同学来家里玩,家长在孩子的交往活动中有意观察并给予适当引导等等。

对于家长过度关注会忽视孩子学习的机会、剥夺孩子成长的能力等话题,孩子的奶奶有一套自认为很专业的理念。她打保票似的说绝对没有问题,信心满满地带着孩子回去了。

不懂孩子的爱,如何爱孩子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智低能”的孩子,是一个被压抑了孩子天性的孩子,是一个被同龄伙伴拒绝的孩子,是一个被剥夺了自由成长能力的孩子,是一个被关在“知识”象牙塔里的孩子,也是一个真正孤独的孩子!

男孩子被知识武装了一个强大的外表,但是,缺失了有关合作、参与、沟通、承担等亲社会行为技能的培养。与学习、生活环境脱节的言行,使他很难融入同龄人的关系当中,这个年龄阶段的自尊需要也不能得到充分满足。

如果不能调整孩子及时、主动地去适应学校生活和社会关系,孩子会形成与压抑、焦虑有关的低自尊感。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形成一些身心方面的障碍,比如消极、不善表达、缺乏热情、害怕犯错、内疚、不能承担、撒谎、自闭、讨好心理、言行不一等。

像这样的辅导不能有效进行的个案,每年都会碰上几例。原因无一不是家长非常强势且自信,有的家长甚至只是在受到身边人的非议后,来我这里寻求一个支持而已。

真心祝福这些聪明的孩子真正能够全面发展,成为一个优秀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