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微观社会主义经济研究
18984700000035

第35章 人类社会本能竞争下的生存危机(2)

作为人类规则的优胜劣汰由于过度关注结果,因而导致“金钱万能”的信念盛行。这种信念使财富居于价值的首位,财富雄厚的人(无论你用什么手段获得)被大众崇拜为英雄。这样的社会,不仅使那些道德感强烈,凡事总要辨一个是非善恶的人很难存活,也会使一切道德教育显得无能而无效。这种规则主导下的社会,道德的评价已由结果胜负所代替。这种优胜劣汰的规则也为英国、欧洲的殖民主义以及强盗大享提供了合法性的说明。

作为人类规则的优胜劣汰由于更多的是关注人与人之间竞争的结果,因而也就忽视了精英势力对竞争规则的主导力量,从而掩盖了优胜劣汰的竞争背后的规则的不公正性。借助不公正的竞争规则而胜出的个体往往是权力阶层或者是与权力容易结盟的阶层。相反,社会弱势群体由于处于权力的边缘,在精英阶层主导的规则,往往在竞争中遭到淘汰或进一步地沦为弱势。如农民工总是容易受到伤害,比如有权力背景的开发商总是能获取暴利。尤其是,在优胜劣汰规则主导下惨遭不幸的弱势阶层还要为此承担自己“不适”的责任,而“适”与“不适”的社会责任反而在这一规则主导下被隐匿了,最终,那些既得利益者、那些政客们的道德责任被成功地推卸掉了。

3.与强势者结盟,劫贫济富。

由于该规则依据的是“适者生存”,以实力为凭,追求的是结果上的“优胜劣汰”,因而,“适者生存”也就极易在实际中被置换成“强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生物规则以最终结果为取向,因而,谁能为社会创造最大财富,谁就是强者,谁就是英雄,从而导致经济上的绝对功利主义观念甚嚣尘上。功利主义者公开宣称: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把权利分配给能生产更多财富的人。于是,这种以效率优先为价值追求的结果是财富最大者利益优先。法律也就沦为强权者的意志及其统治的工具,而不是弱者权利的保证书。因此,当不法开发商能创造GDP,污染环境的企业能上缴财政时,权力就极尽谄媚与忠实以效犬马之劳,公共权力就这样沦为了财富最大者的利益同盟者。于是,在有些开发商因拆迁而暴富的同时,有许多老百姓却因拆迁而致贫;污染企业源源不断创造财富的同时,有许多被污染的村民本来就很微博的收入不断锐减,不可转化为财政收入的生活环境更是可以忽略。这里,权力充当了劫贫济富的工具。

4.追求统治、忽视和谐。

生物种族之间的生存竞争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因而,以生物学上的优胜劣汰作为人类生存竞争的规则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与残酷。美国人类文化学家理安·艾斯勒将社会人际关系分为伙伴关系模式和统治关系模式两种类型。由于“在统治关系系统中,对立和差异必须通过同质来消除”,从而,在这种关系模式中,最重要的是由恐惧或强力所支撑的等级。倾向于这种模式的社会也就主要靠痛苦或对痛苦的恐惧来维持。在这种关系为主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很难建立起基本的信任关系,甚至连司法的公信力都缺失,人们在相互猜疑中使用伎俩与诡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欺诈与反欺诈的关系。

无疑,在优胜劣汰生物法则的主导下,人与人的关系必然是战胜与被战胜的关系,人分等级优劣,是典型的统治型关系,而不是和谐的伙伴型关系。在这种类型的社会里,人们缺乏团结和一致的感觉。因为,它剥夺了所有生活于其中的人——无论富人和穷人——的博爱之善,阶层之间充满了敌意和仇恨,而不是友善与和谐。优胜劣汰的生物规则将人彻底还原为动物,剥夺并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尊严感。无力胜出的弱势群体只能生活在恐惧、不安和自卑当中。在这样的“生物性”社会里,“适者生存”的背后隐含的其实就是“不适者不能生存”。

因此,优胜劣汰的生物规则与人权规则不容。正如有学者所尖锐批评的,优胜劣汰的世界是行进中的人吃人的世界,或者说是由不知生活的意义、方向和目标的人们所组成的一个陈腐平庸的世界。

并且,这种人际关系的统治型还延伸至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由于残酷的生存竞争,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随着演变成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人定胜天就是这样的统治模式的极端反映。于是,人类不断贪婪地攫取地球有限的资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代际关系的公正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性在这种“在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观念主导下化为乌有。我们有理由担心,人类的这种无穷欲望必然导致人类的自我毁灭。正如有学者所批判的:“现代主义使人类的物质生活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同时带来了人口爆炸,追求享受但所思不遂者越来越多:它给人类带来了从前无法想象的征服自然的力量,同时也极大地破坏了自然;它给工业化国家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物质享受,也给他们带来了核武器这种自我毁灭的手段以及不容忽视的可能性。”

三、优胜劣汰作为人类生存竞争规则的理论问题

将生物进化的优胜劣汰直接引入社会进化,不仅导致许多不可欲的社会问题,而且在理论上也是不能自足。

生物竞争是本能体力竞争,人类竞争有制造并使用工具

生物的竞争我们主要捕食动物为例说明,动物的捕食都是用自身的器官特性来捕食的,所以不可能把所有的动物都捕食完。捕绝另一种动物,一般来说是不可能的,有时候仅仅是清除一些弱小的个体,从某种情况上说,对另一种动物还是有利的。即使有某些动物会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那也是极少见的,对另一种动物不会构成灭绝性的威胁。

而人类就不同了,人在自由竞争的社会中会使用工具,制造很多很多不同的、复杂的有害灭绝性的工具。只要不高兴就利用一些特殊的工具消灭另一帮人。如果使用核武器就可以把人类消灭掉。人类必须放弃那些不合实际的目标,共同维护地球,否则人类被从地球上撤掉的危险。

2.生物竞争是异类竞争,人类竞争是同类竞争。

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的进化理论是以物种或亚物种为单位。物种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工具性意义上的关系,是已类与异类的关系。当生存的资源有限时,这种已类与异类的关系往往就表现为你死我活式的生存竞争关系。因而,优胜劣汰就成为这种生存竞争的自然规律的准确归纳。但是,社会进化论者无一例外地将竞争限于人类自身,是物种内部之间的一种竞争关系。物种的内部关系与物种之间的外部关系不同的是,同类之间除了有竞争的关系外,还有合作的关系,特别是群居性的动物。物种同类之间的关系并非一定是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关系,即并不是对劣者进行生存淘汰的竞争关系。

发生在同类之间对病弱者的照顾与保护在人类中更是普遍。人类“总是千方百计地阻碍淘汰的进行;我们建筑各种医疗或休养的场所,来收容各种痴愚的人,各种残废之辈和各种病号。我们订立各种济贫的法律,而我们的医务人员竭尽他们的才能来挽救每一条垂危的生命。我们有理由相信,接种牛痘之法把数以千计的体质本来虚弱而原是可以由天花收拾掉的人保存了下来。这样,文明社会里的一些脆弱的成员就照样繁殖他们的种类”。

并且,即便是发生在异类之间的竞争关系,也因竞争的单位是个体或群体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有学者认为,优胜劣汰的生物学理论基础是竞争排斥(competitive exclusion):当两个物种占据同一地区的同一“生态龛(niche)”时,由于他们信赖同一资源,那么能够最有效率地获得资源的一个物种就将生存,另一物种就将慢慢地灭绝。这里所谓的效率又来源于两种机制,一是机械性的生物基础,一是社会或行为的根源。但是,自达尔文以来,人们在认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规律时,基本上都是注重前者,即物种的生物特征在自然秩序中存活、竞争的优势和弱点。基于这种生物效率的竞争排斥,被称之为“生物排斥”。但是,这一强调个体生物性征的理论,忽视了许多物种作为群体的行为。特别是像人类这样的高级物种,可以通过个体之间的协调形成高级社会,克服个体的生物缺陷,最终获得进化的优势。

因此,简单地以自然进化的自然规则来说明社会进化中发生在人类之间的竞争实在不具有说服力。

3.生物对自然环境只是被动适应,人对社会环境具有主动建构的能力。

生物进化理论解释的是生物之间的关系,是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问题。生物竞争的自然环境排除了物种的意志,是事实。物种的生存取决于对这一先在环境的被动适应。因此,在自然界里,自然选择和有机过程是命运唯一的决定者。因而也就可以推论,优胜劣汰与其就说是生物竞争的规则,毋宁说是生物竞争的自然规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仅仅意味着生物对这一竞争规律的适应。

社会进化解释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是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问题。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不同,社会环境是人的互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注入了人的意志和目的。社会规则是人类建构的,融入了人类的意志,并非完全的自生自发。在社会进化中,文明是作为对自然选择进行限制而起作用的。在一定的合理限度内,对未来命运的把握取决于人类自己。人类社会规则的道德性以及我们的良心主要是通过习惯的作用而不是自然选择,直接或间接地被我们的理性力量、教育、宗教等推向前进。因此,在社会进化中,人类对社会环境具有主动的建构能力,因而也就对于人类的竞争规则可以进行筛选。适与不适的社会环境,人类可以通过制度以安排。“制度安排通过让一些选择不可能、排除特定的行为过程,以及限制特定的资源分配模式来限制个人的行为。”人是相互关联的社会性动物,与外在的环境也具有互动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到我们在世界上变得更加相互关联时我们大家都体验到的更大的脆弱性。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行为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广泛的效应,因而也就必须持系统的进化观点。“复杂系统显示出自发产生一定程度的秩序和自我有序的特征,这些特征不可能仅仅解释为自然选择的结果。适应正在开始被看成不是由于环境决定有机体变化的结果,而是有机体积极回应环境中觉察到的制约性的结果。”

优胜劣汰是自然环境中生物竞争的自然规律。自然规律与人类社会的规则不同。自然规律是人们基于自然界现象重复概率的事实归纳,与参与者的意志和目的没有联系。它是对先在的实然性事实的描述,反映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因果定律,而不是对应然性的一种期盼。人类的社会规则则不同,它是基于目的律支配下的人类意志的反映。因此,在生物进化中的自然选择往往是随机的和盲目的,而社会进化中的社会选择则是理性的和有计划的。自然选择是指令性原则,它是盲目行事的,它是从背后推动生命向前发展,因而是进化的自动化,毫无有意识之目的或目的之意识。而社会的进化则是社会心理的选择,它虽然也充当着一种指令性原则,但它是从前面牵引我们向前发展。这种社会进化,选择机制与选择的结果是一同进化,是一种有意识的目标选择机制。这种目标选择机制中人类的动因为进化注入了方向。因而进化与进步也就并非同一。因此,决定人的生存状态的,不仅仅是自然,而更多的是精神和人类自身的生活方式以及主宰人类生活方式的态度。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社会选择,如果有,也是人类自身所强加,而如果不可欲,也就可以改变。“世界上几乎没有什么问题不是因人而起,几乎没有什么问题不可以通过改善人的行为得到解决。”

4.人类社会具有道德性,动物王国则缺乏

人是社会性动物,这种联合一起的动物深切感到彼此的存在和彼此的感受,因而这种“联合起来的动物彼此肯定相爱,这是其他非社会性成年动物所感受不到的”。

达尔文在其《人类的由来》这部著作中也开始认识到人类具有道德性,这是其他动物所不具有的。他说:“人和低等动物之间的种种差别之中,最为重要而且其重要程度又远远超出其他重要差别之上的一个差别是道德感或良心。”人在一切物体之中是唯一配得上称为有道德性的生物,这样一个事实就构成他和低于他的各种动物之间的一切区别之中的最大区别。“道德意识源于性本能、亲子本能、社会本能的次第发展,并由感情和理性发展到顶端。”至于人类道德感的来源则有很多途径:“首先来自动物界中维持得已经很久而到处都有的种种社会性本能的自然本性,第二来自人对他的同类所表示的赞许或不赞许有所体会,第三来自他的心理才能的高度活动能力,加上过去生活中种种印象的能够维持其极度的生动活泼,而在后述这两个方面,他是和低于他的动物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