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叶集》概论
《万叶集》是日本最古的和歌总集,成于八世纪中后期,收录上至天皇贵族、下至士兵百姓的4500余首和歌,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古代日本绚丽多姿的美妙画卷。作为日本古典文学的精华,她具有永恒的魅力,散发着无尽的芳香。本章为《万叶集》概论,以下分别就《万叶集》的编纂时期、书名含义、主要分期、部类与歌体、各卷内容及性质等展开论述。
一、编纂时期
关于《万叶集》的编纂时期,日本最早的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以下简称《古今集》,由醍醐天皇于延喜五年<905>年敕令编纂)中有两处记载。据纪淑望所作真名序:“昔平城天子诏侍臣,令撰《万叶集》。自尔以来,时历十代,数过百年,其后和歌,弃不被采。”(原文为汉文)此处“平城天子”有二说:一指日本第51代平城天皇,大同元年至四年(806-809)在位,没于天长元年(824);另一说为第45代圣武天皇(701-756),神龟元年(724)至天平感宝元年(749)在位。两者前后相差近百年,显然后者更加符合当时的历史原貌。
另外,《古今集》卷十八“杂歌”第997首,收录了文屋有季的题为《贞观帝时问万叶集作于何时咏此奉答》的一首和歌:“十月降时雨,方兴楢叶名。奈良宫殿里,此集古歌成。”贞观(859-876)为日本第56代清和天皇(850-880)的年号,在回答天皇有关《万叶集》作于何时的问题时,文屋有季在歌中答道,《万叶集》编成于奈良时代,亦即定都奈良的710-784年间。歌中所谓楢与奈良系一语双关(なら),楢叶之叶显然也与万叶之叶相对应。
另据《荣华物语》“月宴”卷及《万叶集》元历校本卷一中的目录头注:“高野女帝天平胜宝五年,令左大臣橘诸兄卿等诸大夫集而撰《万叶集》”。高野女帝即第46代孝谦天皇(718-770),天平胜宝元年为公元753年,据此,则《万叶集》由孝谦天皇敕令左大臣橘诸兄(684-757)编纂而成。
与后世受天皇之命而编纂的敕撰和歌集《古今集》、《新古今集》等不同,《万叶集》本身并未留下有关编者和编纂背景说明的序文及其他记录。上述记载,对于编纂时期说法不一,加之缺乏其他佐证,以致至今有关《万叶集》的编者及其编纂时期这一根本性问题,仍是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当然,有一点已为大家所公认,《万叶集》并非某一时期由某一特定编者一次性编纂而成,而是经过漫长而复杂的编纂过程才逐渐成书。当今日本学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万叶集》历经多年多人编选,最终由大伴家持(?~785)于八世纪后半叶编纂而成。
至于《万叶集》二十卷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早在江户时期,著名国学家契冲(1640-1701)曾提出过两次编纂说,即第一部(卷一至卷十六)编于天平十六至十七年(744-745),第二部(卷十七至二十卷)则编于天平宝字三年(759)。其后以此为基础,学界展开了各种探讨。日本著名万叶研究专家中西进教授则认为,《万叶集》的最终完成,应为第49代光仁天皇的宝龟年间(770-780)。中西教授并将《万叶集》二十卷分为三个部分,亦即卷一至卷七为第一部,卷八至卷十六为第二部,卷十七至卷二十为第三部。其中第一部属于纯正的《万叶集》,主要按杂歌、相闻、挽歌三大部类分类。第二部则自按四季分类的卷八开始,表现出新兴的文学意识。而卷十七至卷二十的第三部,与前两部性质截然不同,主要按照年月日顺序,收录了大伴家持及其周边人物的作品,日本学界称之为大伴家持的“和歌日志”或“和歌日记”。时间起于天平十八年(746)一月大伴家持任越中(今富山县)国守,终于天平宝字三年(759)元旦在因幡国(今鸟取县)厅所作的贺岁歌,包括天平十八年以前大伴家持的作品补遗。
二、书名含义
如上所述,由于缺乏有关《万叶集》的编纂时期及其编者的详细资料,对于《万叶集》书名之含义,日本学界同样也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据中西进教授整理,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1.万叶集即汇集万言(ヨロズノコトノハ)之意(代表人物有仙觉、荷田春满、贺茂真渊等)。然而,「コトノハ」中的「ハ」本意为“端”,而非“叶”之意,此说难以成立。
2.叶即世、代之意,万叶集则包含着希望此书流传万世的美好愿望(代表人物有契冲、鹿持雅澄、贺茂真渊等),此说在日本万叶学界颇具代表。小岛宪之教授曾在其大著《上代日本文学与中国文学(中)》第二章“万叶集名义考”中,对中日古代文献的“万叶”一词旁征博引,详加考证,最终得出万叶即万代之意的结论。
3.以叶喻歌,万叶集即汇集众多和歌之意(冈田正之)。中西进教授亦持此说,并指出这种以植物比喻作品的命名法,不仅在中国可以找出《文馆词林》、《文苑英华》等典籍,且为古代日本所仿效,如759年编撰的汉诗集《怀风藻》、以及已经失传的《衔悲藻》(石上乙麻吕汉诗集)、《类聚歌林》(山上忆良所编和歌集)等,皆是以植物来命名诗文集的极好例子。
4.叶即“纸”之意。万叶集即汇聚众多纸张之意(武田祐吉)。然当时日本使用的是卷子本,而非用纸装订的册子本,此说亦不成立。
此外,松浦友久教授在《“万叶集”一语的双关语——日中诗学杂记》一书中提出折衷观点,即《万叶集》是在以“万世”、“万代”这一基本意义为基础,又含有“众多优秀和歌”之意,“万叶”一词即是暗含上述两种意思的双关语。此论一出,在日本万叶学界引起较大反响,但亦未形成定论。
总体而言,关于《万叶集》书名之含义,至今仍是众说纷纭,上述2、3则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两种观点。
三、主要分期
《万叶集》所收4500余首和歌之中,最古老者是传为仁德天皇(五世纪初期)时期的《磐姬皇后思天皇御制作歌四首》(卷二,85-88),其次是雄略天皇的御制歌(卷一,1),最晚者为大伴家持于天平宝字三年(759)元旦所作的《赐飨国郡司等之宴歌》(卷二十,4516)。由此而言,《万叶集》收录了自五世纪初期至八世纪中期的约四百年间之作。然而,所传磐姬皇后的四首和歌从整体风格来说,并不像是那么久远古老的作品,当属后世附会之作。而传为雄略天皇的御制歌,则应为流传过程中与传雄略天皇相结合,就其风格而言,当属六世纪初之作。因此,确切说来,《万叶集》收录的是公元六世纪期初至公元八世纪中后期的三百余年间的作品。当然,集中推古天皇(593-628年在位)之前的和歌仅属少数,且不少属于《古事记》、《日本书纪》歌谣的引用或流传,注明的年代并不可信,传为磐姬皇后、雄略天皇、轻太子、圣德太子等人之作也都值得怀疑,因此早期的这段时期被称为“传承时期”、“萌芽时期”或“歌谣时期”。
一般说来,万叶时代的真正开始,应从推古之后的舒明天皇即位算起。日本学界所谓的万叶时期,主要是指自舒明天皇元年(629)至圣武天皇天平宝字三年(759)的约130年间,相当于中国的唐太宗贞观三年(629)至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即初唐至盛唐的一个多世纪。根据歌风的展开,日本万叶学界将其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第一期自舒明元年(629)至壬申之乱(672)约50年间,亦名“初期万叶”。代表歌人为额田王,其他主要作者有舒明天皇、齐明天皇、天智天皇、藤原镰足、镜王女、有间皇子、倭大后等。
舒明天皇即位翌年(630),第一批遣唐使就被派往中国,由此拉开了日本摄取大唐文化的序幕。大化元年(645),中大兄皇子(后之天智天皇)联合中臣(后赐姓藤原)镰足发动“乙巳之变”,诛杀苏我入鹿,拥立孝德天皇,翌年颁布改新之诏,效仿隋唐政治体制推行改革,以图建立中央集权律令制国家,史称“大化改新”。
“初期万叶”正好处于“大化改新”前后的政治动荡期,时期与《古事记》、《日本书纪》歌谣末期相重合,有些作品仍然继承了日本古代歌谣的集团性、礼仪性、宗教性等特色,同时有些作品也开始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歌风朴素,感情率直,属于万叶歌风的发生期。值得注意的是,和歌经此终于与传说分离,作为抒情诗而独立。这个时期的约50首作品主要收入《万叶集》的卷一和卷二,作者仅限于皇族及其周边高官。
第二期自壬申之乱(672)结束至迁都平城京(710)约40年间。代表歌人为柿本人麻吕、高市黑人,其他主要作者有天智天皇、天武天皇、持统天皇、长奥麻吕、志贵皇子等。
天智十年十二月(672年1月),天皇崩于近江宫(今大津市),其弟大海人皇子与皇太子大友皇子(明治时期被谥为弘文天皇)为争夺皇位展开激战,史称“壬申之乱”。最终大海人皇子取得胜利,自近江迁都飞鸟(今奈良县南部明日香村),即位为天武天皇,极力推行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建设,包括颁诏制定律令、编纂国史、制定八色之姓、改定冠位制度等。其后的持统天皇继承亡夫遗志,颁布飞鸟净御原令,营造藤原宫。及至文武天皇大宝元年(701),大宝律令终于完成,并于翌年下诏颁行全国,第七批遣唐使也于该年赴唐。和铜三年(710),仿照长安城建造的平城京建成并迁都,日本古代律令国家的建设宣告完成。
这一时期可谓古代日本国家基础的巩固、充实和繁荣时期。而在文学方面,以持统朝为中心,和歌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皇室赞歌和宫廷挽歌明显增多,特别是柿本人麻吕的长歌雄浑激昂,多用枕词和排比,富有节奏感,歌唱包括宫廷在内的时代精神。而高市黑人的羁旅歌则寂寥空灵,表现出时代的另一个侧面。此外,各级官员也都竞相创作和歌,其间情形,正如《续日本纪》文武天皇大宝元年朝贺时所载:“文物之仪,于是备矣。”
第三期自迁都平城京(710)至天平五年(733)20余年间。代表歌人为大伴旅人、山上忆良、山部赤人、高桥虫麻吕,其他主要作者有笠金村、车持千年、小野老等。
和铜三年(710),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是为奈良时代的肇始。养老元年(717),第八批遣唐使赴唐。中经元明、元正两代女帝,圣武天皇即位后恢复天皇巡幸,由此涌现出笠金村、山部赤人、车持千年等从驾歌人。而在远离京城的九州,形成了以大伴旅人和山上忆良为中心的筑紫文学圈,积极摄取来自大唐的最新文化。随着大伴旅人和山上忆良于天平三年(731)及天平五年(733)相继去世,万叶第三期亦宣告结束。
这个时期,日本古代国家体制日趋完备,同时贵族之间勾心斗角不断,使得律令制矛盾深化。表现在文学方面,则属个性化发展时期。其中,大伴旅人将人生情趣化,追求老庄风雅;山上忆良则将社会矛盾及生活苦难咏入和歌,并显示出散文的风格;山部赤人以描写清新优美的自然风貌见长;高桥虫麻吕则在传说的世界里展示出浪漫情怀。他们的作品风格不一,各有千秋,使得这一时期在文学创作上呈现出百花齐放、个性纷呈的繁荣景象。
第四期自圣武天皇天平六年(734),至淳仁天皇的天平宝字三年(759),约25年间。代表歌人为大伴家持,其他主要作者有大伴坂上郎女、汤原王、笠女郎、田边福麻吕、大伴坂上大娘等。
这一时期,是天平文化的成熟期,圣武天皇及光明皇后皆醉心于中国文化。但在繁荣的表象背后,产生于前朝的阴影日益浓重,停滞的气氛已无法掩饰,前后出现了藤原广嗣之乱(740)、橘奈良麻吕之乱(757)等。由于疫病流行,天灾人祸不断,圣武天皇频繁迁都,并开始笃信佛教,天平十三年(741),诏令各国建立国分寺、国分尼寺。天平十八年(747),诏令铸造东大寺庐舍那大佛,天平胜宝四年(752),举行隆重的大佛开光仪式。翌年,鉴真随第十次批遣唐使副使抵达日本,并于次年在东大寺登坛授戒。此前,圣武天皇已让位于女儿阿倍内亲王(孝谦天皇),自称三宝奴,法号沙弥胜满。
文学方面,以大伴家持为代表的这一时期堪称万叶和歌的一个高峰。和歌开始趋向兴趣上的唯美雅致,技巧上的精工娴熟,并在孤独中发现纤细的幽情。天平五年(733),十六岁的大伴家持开始步入和歌世界,青春时期的大伴家持与笠女郎、大伴坂上大娘等众多女性常有和歌赠答,且多以恋歌为主。中年时期的大伴家持以其在越中国(今富山县)任国守的丰富阅历,留下了超过300首的庞大作品,为其作为万叶第一人的地位奠定了基础。另外,女性歌人中作品最多的大伴坂上郎女以及汤原王跨越第三、四期,田边福麻吕被认为是最后的宫廷歌人。
天平宝字三年(759)元旦,前一年调任因幡国(今鸟取县)国守的大伴家持在国厅设宴招待所辖各国郡司,并吟咏了一首瑞雪兆丰年似的祝福歌(卷二十,4516),《万叶集》由此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