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万叶集》的世界
18988600000002

第2章 序章(2)

《万叶集》的作者十分广泛,既有天皇、皇妃、皇子、贵族,也有士兵、浪人、乞丐、妓女,几乎囊括当时日本各阶层人物。除了上述著名歌人以外,《万叶集》中还有一半以上属于作者不详的无名氏作品,其中最为著名者为“东歌”和“防人歌”。前者是流传在日本东部的民歌,后者表达了戍边兵士的心声。两者均具有纯情、质朴的风格。另外,集中还收录两首《乞食者歌》(卷十六,3885-3886)、三首《行路死人歌》(卷二,220;卷三,415;卷三,426),反映了社会底层百姓的心声。

四、部类与歌体

《万叶集》共二十卷,收录4500余首和歌,而同为二十卷的《古今集》,却只收录约1000首和歌,不足前者的四分之一,《万叶集》规模之庞大,由此可见一斑。不仅如此,《万叶集》的分类和歌体,与后世的敕撰和歌集也存在着明显不同。首先,就集中体例而言,《万叶集》主要分为杂歌、相闻、挽歌三大部类。虽然《万叶集》中有些卷也是按季节分类(卷八、卷十),但所占比例很小,且与上述部类相互结合,而《古今集》以后的敕撰和歌集,四季分类占据很大比重。

关于杂歌、相闻、挽歌之名的来源,一般认为,杂歌源于《文选》的“杂诗”、“杂歌”及“杂拟”,吟咏对象主要是宫廷礼仪、巡幸游宴、狩猎旅行、四季风物等,具有与宫廷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开性质。虽就广义而言,凡不入相闻、挽歌者,皆可归入此类,但《万叶集》将杂歌排列在二者之前,可见其地位远高于多表达私人感情的相闻和挽歌。杂歌主要分布在卷一、卷三、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十、卷十三、卷十四、卷十六等11卷,总计约1560首。

相闻一词虽见于中国古代典籍,但用于作品内容的分类,则为《万叶集》所独创。相闻歌主要吟咏男女之间的恋情,也有一些用于表达朋友、亲人之间的感情。根据表现手法的不同,还可分为正述心绪歌、寄物陈思歌、譬喻歌等。其中,正述心绪歌多属直抒胸臆,寄物陈思与譬喻歌则是触景生情、借物抒怀之作。相闻歌主要分布在卷二、卷四、卷八、卷九、卷十、卷十一、卷十二、卷十三、卷十四等9卷,共计1750首。其中卷八与卷十则与四季分类相结合,分为“春相闻、夏相闻”等八种。

挽歌之名来源于《文选》中的“挽歌”、“挽歌诗”,本为挽灵柩时所唱之葬歌,《万叶集》中的挽歌主要是指葬礼上哀悼死者的和歌,也有一些临终遗作和后人缅怀之作。挽歌主要分布在卷二、卷三、卷七、卷九、卷十三、卷十四等6卷,总计约267首。

另外,从歌体形式上看,《古今集》之后的敕撰和歌集主要以短歌为主,而《万叶集》的歌体则要丰富得多,包括长歌(五七、五七、五七……五七七或五三七)、短歌(五七五七七)、旋头歌(五七七五七七)、佛足石歌(五七五七七七)、连歌(五七五+七七)等等。和歌只有字数和句式的规定,而无押韵的要求,如短歌为五七五七七的31字(音),长歌则以五七句式反复吟咏,最后以五七七或五三七结束。至于其他歌体字数,各如括号中所示。另,短歌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独立吟咏的短歌;另一种则是附在长歌之后的反歌,反歌一名据说来源于中国辞赋中的反辞或乱辞。

除此之外,《万叶集》还收录少量的汉诗汉文、序文书简,这也为后世敕撰和歌集所没有。

五、各卷内容及性质

以下分别对《万叶集》各卷的内容及其性质,以及主要作者、汉字使用特色等作一简要的归纳和说明,以期读者对整部《万叶集》各卷能有大致的了解。

众所周知,由于当时日本尚无自己的文字,日本人只得借用汉字用以记录自己的语言。因此《万叶集》虽全以汉字写成,但并非使用纯粹的中国古文,而是充分利用汉字的表义表音功能,创造性地用于纪录当时的口头文学。当然由此也带来了难以解读的麻烦,甚至有些作品,至今还尚未彻底解读。关于《万叶集》中的汉语汉字问题,后文将展开深入探讨。

卷一(1-84)

卷一为杂歌部类,以天皇的朝代为标记,歌作按年代顺序排列。作品多吟咏以宫廷为中心的祭祀、仪式、巡幸等,主要作者有雄略天皇、舒明天皇、中皇命、天智天皇、天武天皇、持统天皇、额田王、柿本人麻吕、高市黑人、山上忆良等。收录杂歌84首,其中长歌16首、短歌68首。用字方面表意表音文字并用,并多用具有美好意义的汉字。

卷二(85-234)

卷二为相闻和挽歌部类,以天皇的朝代为标记,歌作按年代顺序排列。与卷一构成集中成书最早、结构最为严谨的两卷,原稿撰成于奈良初期。主要作者有磐姬皇后、天智天皇、天武天皇、藤原镰足、镜王女、额田王、大津皇子(以上属相闻部类);以及有间皇子、长奥麻吕、山上忆良、倭大后、额田王、高市皇子、持统天皇、柿本人麻吕、笠金村等(以上属挽歌部类)。收录相闻56首,挽歌94首,共计150首,其中长歌19首、短歌131首。表意表音文字并用。

卷三(235-483)

具有卷一、二的续撰性质,分为杂歌、譬喻歌、挽歌三大部类。每一部类作品大致按照年代顺序排列。大概于天平初年曾一度编成,后由大伴家持再作增补。主要歌人有柿本人麻吕、长奥麻吕、高市黑人、大伴旅人、山部赤人、山上忆良、笠金村、汤原王、弓削皇子、春日王、大伴坂上郎女(以上属相闻部类);纪皇女、沙弥满誓、大伴骏河麻吕、大伴坂上郎女、大伴家持、藤原八束(以上属譬喻歌部类);圣德太子、大津皇子、山部赤人、大伴旅人、大伴坂上郎女、大伴家持(以上属挽歌部类)等。收录杂歌158首、譬喻歌25首、挽歌68首,共计252首,其中长歌23首、短歌229首。表意表音文字并用。

卷四(484-792)

均为相闻歌,具有卷二相闻歌之后的补遗性质。收入自天智天皇至圣武天皇天平初年的作品,按年代顺序排列。特别是大伴家持与其周围女性的赠答歌较多。主要作者有镜王女、额田王、柿本人麻吕、大伴旅人、大伴坂上郎女、笠女郎、大伴家持、大伴坂上大娘等。收录相闻歌309首,其中长歌7首、短歌301首、旋头歌1首。表意表音文字并用。

卷五(793-906)

均为杂歌,按年代顺序排列。大多为大宰府中心人物大伴旅人、山上忆良及其周边人物的作品,显示出当时文人具有高度的汉文化素养。主要作者有大伴旅人、山上忆良、藤原房前、小野老、笠沙弥、大伴百代、吉田宜、三岛王、麻田阳春等。收录杂歌114首,其中长歌10首、短歌104首。此外还收入汉诗2首、书简5函、文章1篇、序文10篇。以一字一音式的字音假名标记为主。

卷六(907-1067)

均为杂歌,按年代顺序排列。具有卷一、卷三的补遗性质,收入养老七年(723)至天平十六年(744)间的作品,多为巡幸、羁旅、迁都、游宴之作。主要作者有笠金村、山部赤人、高桥虫麻吕、山上忆良、大伴旅人、大伴坂上郎女、大伴家持等。收录杂歌160首,其中长歌27首、短歌132首、旋头歌1首。表意表音文字并用。

卷七(1068-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