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万叶集》的世界
18988600000029

第29章 《万叶集》中的七夕歌(1)

(一)中国的七夕传说

七夕即七月七日夜间祭星的仪式,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牵牛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只有每年的七月七日晚上才可见面,织女星渡河前来与牵牛星相会。这天晚上祭祀二星的仪式便是七夕。

隔河相望的男女每年相会一次,这个传说实际上来源于汉水(长江的一个支流)河畔的风俗。古代中国似乎就有男女过河相会的习俗,这个习俗投影到天上,就演化成牵牛星和织女星的故事。中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周南》中的《汉广》诗)就是记载了汉水流域男女交欢的民谣: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当然,这个民谣并不是七夕传说,而是汉水流域流传的情歌,但它是后来牛郎织女诗的原型。虽说是星汉故事,但却是人间具体生活的反映。

尽管如此,将人间生活改写成天上星星的悲剧故事,这个过程应该不会如此简单。众所周知,日本极少有关于星星的神话。古代日本,太阳被神格化,居于神话的中心,晚上的月亮因与太阳相对应而出现在神话之中,但同是夜晚的星星并未占据重要地位。这表明古代日本人对星星的感觉很淡薄。在这种背景下,将地面的爱情反映到天上,就显得相当困难。

在中国,之所以能够诞生以星星为主人公的爱情神话,是以中国人对星星的强烈关心为前提的。中国的占星术和天文学非常发达。而且,与丝绸之路以西的国家一样,中国有着以星星为创作对象的悠久传统。织女星(天琴座α星)被称为“天之女”或“天帝之子”,《诗经》(《小雅》中的《大东》诗)也能反映出中国人对星汉的强烈关心: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诗中观察了星星的移动,在此基础上有升华为故事的倾向。第三行对织女的直线移动进行了戏谑,“牵牛”恰如其名,负责“服箱”即拉车。

这可谓七夕传说的原型。这里已出现了数字“七”,指明了将来发展为七月七日的方向。而且,织女星环绕银河运动,也可以引出后来对牵牛星的造访。后文将作论述,七夕传说并非两颗对等的星星的故事,而是以织女星为主人公。织女的动作就是徒劳地织布(只向西方运行),而牛郎本来是为织女拉车的人。当然,后来因为受到人间生活的影响,这个传说逐渐演变为织女对牛郎产生了爱恋。织女是经鹊桥渡河的,但有的汉诗中写成驾车渡河,这可能与牛郎这一名称有关。

(二)流传到日本

七夕传说从六朝开始逐渐演变成爱情神话。《文选》中收有汉代的古诗十九首,但实际上是魏、晋(三、四世纪)时期的作品,现将第十首介绍如下: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非常著名,颇具典型,古代日本人也曾进行过模仿创作。奈良正仓院造物所作物账中保留下的胡乱涂写的文字中,就有七夕晚上的作品。开头一句“皎皎河东女,迨迨汉西牛”(“迨”疑为“迢”之误写),与本诗开头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相同。

上文胡乱涂写的文字出自八世纪中叶,七夕传说是否当时传至日本,目前还不能确定。试推测一下,创作过七夕诗(见《怀风藻》)的藤原不比等死于养老四年(720),说明在此之前七夕传说就已流传到日本了。有趣的是,《万叶集》中山上忆良的七夕歌创作于养老八年(即神龟元年,724)至天年二年间(730),派遣到新罗的使者于天平八年(736)、大伴家持则于天平十年(738)后作过七夕歌,七夕歌在这一时期间连续涌现。《类聚国史》中也有相同内容的记载:

圣武天皇天平六年七月七日,天皇御览相扑,是日黄昏时分前往南苑,命文人赋七夕诗,因其成绩赐以褒奖。

似乎这时宫廷人士之间就已兴起了赞美七夕的时尚。尤其是七月七日本是相扑的节日,但如今却被七夕取而代之了,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对于七夕节的热爱。特别是在孝谦女帝诞生的天平胜宝七年(755),宫中甚至也举行了乞巧仪式。

乞巧是女性向织女祈祷做针线活时心灵手巧的仪式,将五色丝线穿过七孔(或九孔)针,摆好瓜果供奉给星星。有时还演奏音乐,男女互系丝线,根据瓜上蜘蛛结网的疏密来占卜灵巧等。有时也上好香,在器皿中盛上水来映照星星。七夕传说流传到日本的顺序是,首先,文人通过模仿汉诗引进七夕传说,这一传说久而久之作为乞巧仪式固定下来,并最终得以在宫中举行。

但有一个问题较难解释。在《万叶集》柿本人麻吕的歌集中,含有将近四十首七夕歌。柿本人麻吕是七世纪后半期的歌人,在上文列举的时代中已经辞世。而且,其中一首和歌的注释写明创作于庚辰年,据推测,庚辰年即天武九年(680)或天平十二年(740)。

在此,我只谈一点自己的结论:即七夕传说早在七世纪以前就已传入日本。将这一传说带到日本的可能是服部等纺织集团。《古事记》(712)和《日本书纪》(720)的歌谣中就有“天上织女首饰玉……”的记载,此处“天上织女首饰玉”就是最好的证据。不过,后来七夕又在宫廷文人之间,以诗歌和乞巧节等雅宴的形式流行开来。这便是上述八世纪的情况。

在七夕传说传入日本之后的历史长河中,很早便出现了柿本人麻吕歌集中的七夕歌,其中包括歌集增补部分那首创作于天平十二年的和歌。

(三)习俗的变容

我认为七夕传说流传到日本经历了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生活上的受容,第二次高潮是风雅上的受容。日本有吸收七夕传说的生活基础,所以尽管是外来传说,但后来却在生活中为人们所钟爱。

如前所述,七夕传说起源于汉水河畔男女的交欢。在日本,男女的交欢也是在河畔举行的。“歌垣”(ウタガキ)即男女在河流或泉水边,以对歌的形式进行求偶的活动。“小集乐”是其中的游戏之一,现在日本还保留着在桥头(桥畔)举行仪式的风俗。

正因为拥有这些古老的习俗,所以古代日本人尽管对星星的感觉很淡漠,但还是很容易地接受了七夕故事。也正因为对星星感觉淡薄,所以日本人往往容易将其理解为人间爱情故事。对于外来事物的受容也许就是如此吧。所以说,古代人吟诵的七夕风景,已经脱离了原型,注入了日本式的内涵。

天河渡口深;

浮舟君来临,操楫声闻。

(卷十,2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