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阿拉伯文学史
18994700000105

第105章 现当代文学(3)

《灵魂被逐渐偷去》中的《内心的声音》,写一家务缠身的妇女突然心生一愿:要摆脱每天压在身上的奴隶般的重负,轻松地活着。她想,她也许是美丽的,她可能有一副好嗓子,不妨试试。她刚有表示,即遭到丈夫和一切熟识她的人的反对,认为她有精神病需要治疗。她的瞬间想法换来的是每天服药三次,外加睡觉前的一次。《奴娜》中,13岁的奴娜被女主人称为“干活的驴子”。这家厨房紧挨一所中学,奴娜干活时能听到教师上课的内容而且用心思考。她甚至能答出小主人答不上来的问题。第二天,小姑娘失踪了。因为她爸爸要带她回乡下,嫁给一个从石油国家回来的人。奴娜不愿嫁人,也不愿回到肮脏不堪的乡村,仍梦想着学校、老师、听课……一个聪颖的小姑娘就这样被扼杀了。

白克尔的长篇小说《金车不会飞上天空》以女监为背景,进入了一个难为人知、对女人来说却真实存在的世界。几个女囚犯的全是伤害罪——杀死、残害了她们的丈夫或男人。她们宁愿服刑也不愿在法庭陈述事件真相。那些难以启齿的隐秘是在女囚们熟识后互相吐露的。希娜的丈夫是个性欲狂,随时随地都要满足他的要求。她不堪忍受,杀死了共同生活45年的丈夫。阿兹玛是个乡村红白喜事上的唱诗人,她有自己的乐队。吹笛手纳亚帖将她诱人爱河同居,但又拒不与她结婚。她明白,他是为了她的钱财,于是愤而雇人阉割了纳亚帖。阿以黛的故事更令人震撼。她由父母包办嫁给堂兄。她成了这个花花公子掌上的玩物。一次弟弟来访,适遇夫妻俩争吵,弟弟上前劝阻。姐夫恼怒用刀乱砍,弟弟在夺刀中不慎将姐夫杀死,父母却要阿以黛承认丈夫是她杀死的以保护家中的这个男嗣。父母答应为她请最好的律师,早早救她出狱。可她等来的却是父母与她断绝关系。30岁的阿以黛将在狱中度过余生。女人犯罪的隐因,是男女不平等。作者并不回避那些房中之事,唯其如此,才能揭示出隐藏在众多女性故事后面的血泪和辛酸。这些女性犯罪并非一时一事所引发,而是她们作为人的尊严(虽然有时被扭曲)长期遭受损伤的结果。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反抗,一种迫不得已的解脱,一种受到法律制裁的报复。

其他重要的女作家作品有:米拉尔·塔哈薇的长篇小说《紫蓝色的茄子》,西哈姆·白德薇的长篇小说《吸引人的东西》,阿菲芙·寒义德的长篇小说《骗人的修长美腿》和短篇小说集《彩排》,纳吉娜·阿拉姆的短篇小说集《一群小象》,柏希宰·侯赛因的长篇小说《当时的味道》《灵魂的镜子》和短篇小说集《屋子》等。她的《灵魂的镜子》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了男女间的婚姻和爱情。玛依莎和麦克尔青梅竹马,后玛依莎在大学参加左派组织,为自由和理想而奋斗,并与同伴伊卜拉辛结婚,但丈夫在性方面对她极其粗暴,使她无法忍受,婚姻以失败告终。她想起没有参加革命活动成了医学专家的麦克尔。但麦克尔也经历了两次感情痛苦:玛依莎离他而去;母亲让他娶一亲戚之女为妻,虽育有一女,却无爱情,至今分居。玛依莎与麦克尔未能结合在一起,是因为他们初期的理想各异。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爱,其实是一种文化,在这方面,不论男方还是女方,都有选择的权利;爱,并不能等同于别的什么,如革命、亲情等。女作家们所在的国度,缺少的正是这种爱的文化。

四、马哈福兹

纳吉布·马哈福兹(1911—2006)出生在开罗古老的贾马利叶区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母性格谦和,家庭生活安定,给他以良好影响。他是在埃及1919年反英大革命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1934年他毕业于开罗大学文学院哲学系,曾先后在宗教基金部、文化部任职,1971年起在《金字塔》报社工作,任专栏作家,退休前曾任文化部管理委员会主席,是埃及艺术、文学和社会科学最高理事会理事,1970年获埃及国家文学荣誉奖,198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荣获此奖的首位阿拉伯作家。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生涯中,他共创作长、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约五十余部,还有为数众多的文学评论和其他作品。他始终处于埃及和阿拉伯长篇小说创作的顶峰,被称为“阿拉伯长篇小说之柱”。他从大学时代起即开始文学创作。早期写诗和短篇小说,1938年曾写出短篇小说集《眼睑的悄语》。但他真正的文学创作是从写作历史小说开始。

20世纪30年代,埃及近代文学从复兴走向发展。世纪初,埃及文物考古有许多新发现,使人们对古老光荣的古埃及文明充满自豪和向往。在欧洲司各特、大仲马的历史小说影响下,许多阿拉伯作家也开始写历史小说。有的作家从伊斯兰历史中选取题材,马哈福兹的三部历史小说则全部取材于古埃及。

《命运的嘲弄》(1939)以埃及古王国时期第四王朝第二代法老胡夫的统治时期为背景。胡夫是雄伟的胡夫金字塔的建造者。一位年长的占卜家对胡夫预言:在他之后继承王位的并非他的子嗣,而是一个现在还是儿童的人。于是胡夫千方百计要捕杀这个儿童。达达夫是个勇敢青年,被选为近卫队长。他统率大军征讨西奈的游牧部落获得全胜。在王储弒君篡位之时,达达夫杀死王储,拯救国王。胡夫将王位让给达达夫。原来达达夫就是胡夫要追杀的那个儿童。小说情节属于虚构,主旨在于:究竟谁应该成为国王?是为了自己的荣耀搜刮民脂民膏、不惜动用上百万人修建大金字塔的法老,还是为人民、为民族利益而奋斗的人?他的其他历史小说还有《拉杜比丝》(1943)、《底比斯之战》(1944)。后者写埃及被异族希克索斯人人侵,王室与人民战斗不息,终于收复失地,使埃及人民重新获得自由和独立。小说歌颂了埃及人民反抗外族统治,不甘屈辱的勇敢斗争精神。

马哈福兹的历史小说借古喻今,始终贯穿着爱国主义精神。当时,埃及处于英国殖民占领之下,王室与外国统治者互相勾结,狼狈为奸。小说中对法老的谴责,无疑隐喻着对王室弊端的嘲讽,对希克索斯人的反抗,实际是呼唤对殖民占领的斗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家放弃了历史小说的写作,面向现实生活,写出四部反映开罗街区生活的长篇小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埃及是英国在中东的重要战略基地,为盟军服务的“中东战略供应中心”就设在这里。埃及经济被纳入战时轨道,严重畸形发展。农业凋敝,物资匮乏,物价剧涨,人民生活不断恶化,由此带来种种社会问题。《新开罗》(1945)描写四个大学生的不同经历和遭遇。他们中有的是虔诚的宗教徒,有的信奉科学社会主义,有的是华夫脱党党员。小说重点描写马哈祖布的人生经历。他出身贫寒,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当权者的虚伪和金钱的力量,决心不择手段往上爬。朋友萨里姆介绍他到一家公司当秘书,条件是答应和一个女人结婚,而且住到外国人居住的地区,为的是能让政府的一位高官卡塞姆自由出入他家和他喜欢的女人私通。马哈祖布为了金钱和官位,放弃尊严,接受了条件。本届政府倒台,马哈祖布陷入惊惶,担心卡塞姆的命运。结果一场虚惊,卡塞姆不但未下台,反而升为部长,戴绿帽子的他也被委任为办公室主任。正当他得意之时,一切又发生了变化……作家以马哈祖布为引子,揭露了埃及上层社会的腐败,谴责了马哈祖布这种出卖灵魂者的行径,通过对几名大学生的不同社会经历的描写和与之有关人物的刻画,在较大层面上揭示了埃及的社会问题。

《梅达格胡同》(1947)以开罗一条胡同为背景,通过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展开情节。这条胡同住着各色各样的居民:理发匠、咖啡馆老板父子、面包铺夫妇、媒婆母女、牙医博士、女房东、小贩、虔诚的宗教徒、终日流浪的失意文人、给乞丐制造假残者,还有在胡同里开店的富商……这是一个典型的底层社会。故事叙述媒婆女儿哈米黛不甘在胡同过单调的生活,一心向往外面的繁华世界。理发匠阿巴斯爱上了哈米黛。他决心从军,以便攒一笔钱回来。哈米黛不慎被妓院老板欺骗,当了妓女。几年后阿巴斯回来,得知哈米黛失踪,伤心不已。一次,他路过一个娱乐厅,发现哈米黛在里面陪美国士兵饮酒作乐,便跑进去想把她拉出来,与美国士兵发生冲突,并被殴打致死。作者通过对哈米黛的堕落,阿巴斯的惨死,以及其他形形色色人物的行为、心理、道德和被扭曲的灵魂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埃及人民的苦难,揭露了种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对西方殖民者进行了控诉。寓政治社会问题于风俗民情之中,是这部小说艺术上的独特之处。小说结构紧凑,布局严谨,尤其对人物的刻画,更是神形逼肖,各具特色,表现出作者巨大的艺术和语言功力。

这期间他的另外两部小说《汗·哈里里市场》(1946)通过性格不同的两兄弟和一个少女的恋爱、感情纠葛,表现了普通职员的生活以及他们被扭曲的灵魂,作品以对人物的心理描写见长;《始与末》(1949)描写普通埃及人为实现理想的生活而竭力使子女受到教育,但结果事与愿违,在社会恶势力的引诱下,有的当了妓女,有的不得不自杀,有的违心干自己不愿干的事。

1952年,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法鲁克国王,建立共和国,埃及腐朽的封建王朝统治从此结束。革命成功给饱受封建压迫和外国殖民统治的埃及人民带来希望。但革命后,马哈福兹竟有整整五年停笔。马哈福兹于1956年至1957年间发表了革命前已经完成的三部曲:《宫间街》《思宫街》和《甘露街》。三部曲的发表奠定了他在埃及和阿拉伯文学界“长篇小说之柱”的地位。

第一部《宫间街》描写开罗侯赛尼亚区的宫间街上一户人家的遭遇。主人阿卜杜·贾瓦德是个百货商店老板,妻子艾明娜端庄虔诚,是个好主妇。前妻之子亚辛酷肖其父。艾明娜生下二子二女:长女海迪泽,长子法赫米,次女阿以萨,次子卡玛尔。父亲对卡玛尔经常打骂管教,使卡玛尔感到十分压抑、拘束。阿卜杜·贾瓦德在家中是个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但每晚他都要到夜总会寻花问柳。亚辛自幼失去母爱,淡漠人生,放纵自己。法赫米在大学念书。两个女儿已经长大成人。一名青年军官爱上了阿以萨,但父亲以大女儿尚未出嫁为由,禁止阿以萨与青年军官来往,阿以萨感到痛苦,但不得不屈从。埃及1919年大革命爆发,人们反英情绪高涨。阿卜杜·贾瓦德虽然旧习不改,但支持民族领袖柴鲁尔的爱国活动,参加签名运动,捐款,挂柴鲁尔画像等。19岁的法赫米在游行中中弹牺牲,一家人陷入悲痛中。

第二部《思宫街》的情节距前一部五年。卡玛尔中学毕业后进人师范学校,受科学文化影响,爱上朋友的妹妹阿以黛,但阿以黛最终被富家子弟哈桑娶去。卡玛尔认识到阶级的鸿沟无法逾越。阿卜杜·贾瓦德与亚辛均与舞女扎奴芭保持暧昧关系,阿卜杜·贾瓦德在与扎奴芭的关系中遭受挫折,身心健康大不如前。卡玛尔因爱情失败,出入酒吧与妓女厮混,但他同时感到忧伤,为自己和他人的堕落而悔恨。

第三部《甘露街》描写一代新人的成长。亚辛的儿子当了部长秘书。海迪泽的长子阿卜杜·穆阿姆在教育部任职,加入穆斯林兄弟会,次子艾哈迈德在《新人》杂志社当编辑,成为共产党人。兄弟俩思想分歧越来越大,时常发生争执。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开罗经常发生警报,人民生活在贫困之中。阿卜杜·贾瓦德心力衰竭而死,卡玛尔因政治变幻和情场失意,一度沉浸在叔本华、柏格森等的书籍中,对一切持消极、怀疑态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埃及各种政治力量、各种思想十分活跃。阿卜杜·穆阿姆和艾哈迈德因各自在家中举行政治活动,双双被警察逮捕。卡玛尔也从消沉中清醒,积极行动,为争取祖国的独立解放而斗争。

三部曲以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三代人的经历,描绘了埃及自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近半个世纪的社会生活画卷,场景广阔,人物众多。阿卜杜·贾瓦德是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商人。在他身上表现出中产阶级的两面性:专制、自私、放纵,但却爱国,具有民族主义感情。因为他的利益与祖国、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马哈福兹十分成功地塑造了这一典型人物。此外,他还成功地塑造了这个家庭的人物群像:善良、温驯的妻子艾明娜,酷肖其父的亚辛,热血青年法赫米,感情受到压抑的大女儿海迪泽、二女儿阿以萨,以及在犹豫、怀疑、不安、探索中成长的卡玛尔。这个家庭不是孤立于社会之外,成员的生活、行为,甚至感情,都与社会紧密联系。马哈福兹正是在广阔的埃及社会发展、变动的背景和历史过程中来表现这个家庭及其成员的活动。尤其在三部曲的末尾,阿卜杜·穆阿姆和艾哈迈德兄弟俩因思想不同而双双被捕,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社会生活和思想动荡,而卡玛尔由消极变为积极为祖国独立解放而斗争,则预示了埃及民族的希望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