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阿拉伯文学史
18994700000024

第24章 宗教斗争诗(1)

卡尔布·本·祖海尔(?—662/伊?—24)

在那个时代的地位穆罕默德宣传伊斯兰教,与古莱氏人的敌对加剧,古莱氏族的诗人对他和他的主张进行攻击,发起这一攻击的诗人有阿卜杜拉·本·扎巴尔里、阿慕尔·本·阿绥、艾布·苏福亚·本·哈莱斯。穆罕默德的一些教友亦起而反对古莱氏人,他们要求穆罕默德允许他们和反对者辩论,穆罕默德准允道:“用武器支持真主和它的使者的人,为什么不能用口舌支持呢?”这些教友诗人中有哈珊·本·萨比特、卡尔布·本·玛利克、阿卜杜拉·本·赖瓦哈。双方用夸耀门第和权势的流行方法进行论战,结果古莱氏诗歌被全部击溃,这是因为古莱氏诗人对穆罕默德及其教友的攻击引起了团结一致的穆斯林的强烈不满,还因为古莱氏人最后也信奉了伊斯兰教。尽管卡尔布·本·祖海尔在这场论争中不很重要,但他属于先攻击过穆罕默德,尔后又赞颂他的诗人,故将他列入本章。

生平卡尔布生长在其母卡布莎所属的埃脱方部落的一个富有诗才的家庭。他祖父艾布·苏勒玛的子孙中有十一个诗人,他们都留下了诗作。卡尔布少年时就想作诗,父亲怕他失败丢丑,影响家庭声誉而阻止他作诗。父亲一直给他讲诗,训练他的口才,培育他的才能,直到他能得心应手地把诗作好。穆罕默德宣传伊斯兰教时,卡尔布的诗歌已享有声誉。他的哥哥布吉尔信奉了伊斯兰教,他责备哥哥,劝说他放弃父兄中从未有人信奉过的宗教。他攻击穆罕默德,攻击伊斯兰教,穆罕默德要杀死他。于是向各部落求救,但未找到保护者。他兄长劝他皈依穆罕默德,在寻求保护和支持失败后,他终于皈依了穆罕默德。他带着他著名的诗歌《苏尔妲离去了》前往麦地那,在穆罕默德跟前诵读了这首诗。穆罕默德宽恕了他,保证他的安全,并脱下自己的斗篷送给他。这件斗篷一直珍藏在他的亲属那里,后来被穆阿威叶买去,以后伍麦叶哈里发、阿拔斯哈里发代代相传,随着哈里发王位一直传到奥斯曼人手里。

作品卡尔布有一部未曾印行的诗集,其中除《苏尔妲离去了》一诗外,只有一些赞颂、爱情、讽喻、悼念等内容的短诗。他最好也最值得重视的诗歌是《苏尔妲离去了》,这首诗也叫《斗篷颂》,被算作七首“微瑕诗”中的一首,是用“简律”写成的《拉姆韵基诗》,共五十八行。本诗具有广泛的声誉,学者们竞相注释,诗人们也竞相改写,在每行原诗上增加半行或一行半,或是另写新诗与其媲美。此诗注家蜂起,其中有伊本·杜莱德、泰布利吉、伊本·西萨姆和巴祖里的注释本。本诗在东方和欧洲多次印行,时而出单行本,时而收在文学集子里。

全诗分三个部分传统的爱情前序(1—12行);描写把他驮到情人身边的骆驼(13—33行);向穆罕默德和迁士们求恕,并赞颂他们(34—58行)。

爱情部分:这部分的感情是拘谨的,若不是想象力为其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和优美的比喻,以及奥斯派的叙述风格,它几乎近于呆板,会使人忘掉它那没什么创新的内容。把情人比作羚羊,反复描写醇酒、清泉,全是诗人用以掩饰孱弱的心理分析和淡漠的感情的手段。

描写部分:这部分表现出热爱自然、注意观察细节的奥斯派诗人的卓越技巧。诗人深谙其父及奥斯派诸诗人描写的真谛,虽然诗中有某些成功的创新,但主要内容却是传统的。诗人倾注在描写中的力量和激情,往往在语汇和音律中表现出来。这一描写以古典描写中最富生命力、最具启示性的诗句结束:

赞颂部分:包括求恕和赞颂。在求恕方面,诗人步纳比埃旧迹,善于逢迎乞讨、描写内心恐惧。诗句中有某些新颖成分,但他在描写切望、不安、疑虑方面未达到纳比埃的水平。他把穆罕默德比作雄狮,但只限于赞颂他的威严和对人们的指导,他对迁士们的赞颂只限于他们的勇敢和无畏。这清楚地表明,在赞颂风格方面,卡尔布是因袭古人的,然而通观全诗,尚有结构严谨、描绘细致、语言雄浑、富有激情等特点,从而为他的诗歌增添了光彩,使它具有了真正的价值。

通过对他的《斗篷颂》诗的特殊研究和对其他诗歌的一般性研究,我们可以归纳如下:卡尔布是奥斯派诗人,在父亲的关怀和指点下,接受了其父的创作方法。在他的诗中首先可以感觉到的是他受具体想象的支配,他惯于通过细致的想象来观察、感觉和表达事物,这种想象把感情和思想变成一幅幅图像,用具体的景物代替感情的表达,景物中充满比喻和借喻。诗人还力图用夸张的色彩和图景来制造影响,以弥补感情的不足。像所有奥斯派诗人一样,他注重内容的层次。描写苏尔姐的违约,将题材层层展开,但这并不是分析和深化,而是重复,是用来表现旨意的不同场景:

他也注重全诗的谐调和统一,在这方面超过了他的前辈,甚至他父亲。诗中各部分内容的过渡也十分紧凑,如他从描写爱情过渡到描写骆驼:

他诗中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十分造作,他想以此来加强感染力。他不只因袭古人的内容,而且借助夸张来达到既定的旨意。他还借助具有强烈音响的语汇、对言辞的重复、运用能增添诗句力量的格言来加强这一切,所有这些因素构成了他诗歌修辞的基础:

这就是卡尔布·本·祖海尔。在其诗歌风格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新文明中柔和、夸张和雕文饰辞的影响,尽管他不具有创新的才能,想象力也不够开阔,但诗中仍含有某些新颖的成分。

哈珊·本·萨比特(?—674)

生平艾布·沃利德·哈珊·本·萨比特,是赫兹莱吉部落人。该部落早先由也门迁入希贾兹,与奥斯部落同住在麦地那。他比穆罕默德约早八年诞生于麦地那一个富贵家庭,生性喜好玩乐、饮酒,与女人调情。在蒙昧时期,麦地那是奥斯部落和赫兹莱吉部落的争斗场所,两个部落间经常发生战争。奥斯部落的诗人是盖斯·本·赫脱姆,赫兹莱吉部落的诗人是哈珊,他维护本部落的利益,夸赞族人的光荣,他的名声传遍了阿拉伯各地。

诗人与沙姆的迦萨尼国王们接触,用优美的诗歌颂扬他们。他和纳比埃·朱布亚尼、阿勒盖迈·法赫勒及其他宫廷诗人分享迦萨尼人的馈赠,过着富足的生活。后来他又与希拉宫廷接触,其时蒙泽尔四世之子艾布·嘎布斯·努尔曼在位。当时因纳比埃与希拉宫廷发生龃龉,他于是取代了纳比埃的地位,直到纳比埃重新回到艾布·嘎布斯·努尔曼身边,他才被迫离去。与君王们的接触,使他了解了讽刺诗及其流派,这样就为他转向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和用自己的武器——赞颂诗和讽刺诗——为穆罕默德效劳作了准备。

哈珊在六十岁时皈依了伊斯兰教,随即对古莱氏人的口头攻击进行反击,保卫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反对他们的敌人。穆罕默德对他的诗歌表示欣赏,因而十分信任和爱护他,赏给他战利品,并把自己妻子(易卜拉欣之母、科普特人玛利娅)之妹西玲赐给他,同时还把艾布·塔勒哈在麦加为穆罕默德家族占有的一座庭院送给他。哈珊胆小,只限于用诗歌,而不是用剑来支持穆罕默德。他不敢随同穆罕默德参加战斗,他从未看到过战斗场面。穆罕默德死后,哈珊十分关心辅士们与迁士们之间的政治和宗教的权力之争。他倾向于奥斯曼·本·阿凡一边,对他的死表示哀悼,并鼓动人们向阿里复仇。后来他追随穆阿威叶,后者对他十分器重。他死于穆阿威叶时代。

作品哈珊·本·萨比特有一部诗集,从19世纪中叶以来在印度、突尼斯、埃及多次印行。1910年经哈尔舍菲尔德校订由伦敦袖珍委员会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