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阿拉伯文学史
18994700000048

第48章 反革新文学(2)

艾布·泰玛姆还以描写战争著名。其中最精彩的有他描写攻克阿姆里叶的战斗的著名《巴依韵基诗》,以及散见在颂诗中的一些有关段落。这类诗歌由于其中具有对事件的气势磅礴的描绘,以史实作依据的丰富的想象,自由的艺术夸张,雄浑奔放的语句,充满各类修辞的凝练风格,从每行诗中迸发出的强烈感情,它可以被看作是我们文学中的一种史诗,它为后来的穆太纳比开拓了道路。

艾布·泰玛姆思维敏捷,善于探索事物的奥秘。这种倾向不仅与他所处时代的思想状况吻合,而且还从中受到激励。那时,翻译过来一批有价值的希腊哲学、逻辑书籍,他贪婪地阅读着这些书籍,从中获得了过去阿拉伯文学家们所不曾有过的文化知识,这些文化知识反映在他的诗歌中,体现出来的是新鲜的内容、思维的论证以及思想和著述的逻辑统一。艾布·泰玛姆各类诗歌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内容丰富,他的诗作很少被一时的灵感所制约,或是满足于即兴思绪的启示。他的思想富有创新,而且目力深邃,因为这是深沉思考的结果,这种思考从各个方面渗入诗歌的内容之中。

艾布·泰玛姆浮浅地表述某种新鲜内容的情况是很少的,他往往都是对其进行逻辑分析,使它变得坚实有力、无懈可击,表现出他的许多含有哲理的见解。他一般只用两行诗句就能把这种见解表现出来,第一行(双联句)是他的某种思想,第二行(双联句)则用格言或论证来强化这一思想,如他说:

类似这样的严谨,具有新颖思想的诗句被称为“格言诗”,长期在人们口中流传,在不同场合被引用,这清楚地表明了诗人的思想力和他诗歌的内容美。

这种熟练的表达技巧还表现在对自我、对生命的观点上,表现在对文学的见解中。他不是仅仅依靠个人的即兴经验,而是还依靠从被引介过来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得到的借鉴。他只是在经过长期深思熟虑后才表述自己的看法。他总的见解是:理智是一种崇高的荣誉,只有少数人才能具备:

尽管如此,光阴是靠不住的,它使愚者幸福,智者不幸。但智者不应失望,而应表现出坚韧和勇气,这是最好的武器。智者仅仅有智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金钱来发挥自己的才能。金钱靠周游获得,周游还能扩大阅历、改变性情。但这一切与尘世生活的瞬息即逝相比,是微不足道的。艾布·泰玛姆还写有一些“炼句”,这是一些锤炼得极为工整简洁的语汇,它用极少的词句表达一种重大的内容,如他用“慧寓”来表示头脑和理智。这些“炼句”也表明了诗人对内容的重视,在他看来,诗人应多察善思、重视内容,但这也导致了他诗歌的复杂化,音律也因此受到损害。他首先是针对理智讲话的,他诗歌的一切方面,甚至其感情和想象,都带上了他理智的印记。我们不否认他的思想中存在着谬误,有的低下到与他的天才不协调的程度,这也许是由于他不能始终保持他思想的平衡,或者是由于他不能完全吸收他获得的文化知识所致,但他在诗中依靠理智,他在诗中写出的无数优美的内容,使他在同时代诗人中占有突出地位,他是一位先驱,为后来注重内容的诗人们开辟和铺平了道路。

批评家们在评判艾布·泰玛姆诗歌的价值时,观点不一,互相争论。人们对他和对其他诗人,特别是对布赫图里的不同偏爱,更助长了这种分歧。推崇他和反对他的人都很极端,一些人只看到他诗作内容的呆板、不符合鉴赏标准,另一些人则只看到他非凡的天才。事实上,他是两者兼而有之的。他是一位非凡的天才,但却不善于稳重地、健全地运用他的才能,他有时想修饰它,却反而损害了它,走向过分造作。他只创造了很少一部分可以使阿拉伯文学增添光彩的珍品。

他被认为是把文化和诗歌结合起来,把诗歌提到高度智慧水平,以其精美、凝练、力量、稳重、健全而使它能在人们口头以格言方式流传的先驱者之一,从而为麦阿里的哲理诗,穆太纳比的格言诗开辟了道路,并为后者阐明了史诗的创作方法——我们在上几个世纪里已看到它的某些迹象。

迪尔比勒·胡扎伊

生平及品质艾布·阿里·穆罕默德·胡扎伊,绰号迪尔比勒,出身于阿拉伯种源,祖先为戛赫塔人。他生长在库法,曾与一批飞毛腿、狡黠之徒为伍,浪荡终日。他后来前往巴格达,结识穆斯里姆·本·沃立德,后者对他表示关心,并指导他作诗,以后迪尔比勒在自己诗歌的新风格方面一直效法他的这位导师。

迪尔比勒成年后即与拉希德哈里发结识,并得其宠信。哈里发对他的诗歌表示欣赏,为对他初露头角的诗才表示鼓励,特赐予他薪俸。约在790年,迪尔比勒被委任管理土哈尔斯坦的赛姆尼城。他约在815年去朝觐,后逃至埃及,在埃及埃米尔穆塔赖布处避居,受到款待。穆塔赖布委托他管理阿斯旺。尽管如此,他还是对穆塔赖布进行攻击,于是被放逐。

迪尔比勒生性好怒,又喜嘲讽,他对一切都不满,不但不愿意颂扬任何人,反而不断地对人们进行嘲讽。他一生对人类充满憎恶,通过具体的人来对其进行嘲讽,如他说:

他憎恨人们,性格冷漠。他的一生是在与流浪汉、强盗、小偷为伍,浪迹天涯中度过的。由于害怕落人某个被他攻击过的有权有势者之手,他在大半生中都过着隐匿的生活。他从伊拉克流亡到沙姆、埃及、波斯,到处树敌,各地都有人警告要杀死他。他的舌头没有放过任何人,他攻击过哈伦·拉希德、麦蒙、穆尔太绥姆等哈里发和伊卜拉欣·本·麦赫迪,还攻击过自己的亲属,以及保护和援救过他的人。如他嘲讽穆尔太绥姆说:

他认为他运用这种攻击更能引起人们对他诗歌的注意,并能受到重视,为自己树立起地位。总之,它比颂诗对他们更有好处,他们为了避免受到尖刻的攻击,不得不端正自己的品行。有人提醒他,他的讽刺诗可能使他遭到不测,他回答说:“五十年来我一直把木板扛在肩头,但从未见谁把我钉上十字架。”

迪尔比勒非常强烈地倾向于穆罕默德家族,因此他憎恨阿拔斯人。他在讽刺诗中的攻击和对人的尊严的践踏,最后导致他的被杀,那是发生在860年穆太沃基勒哈里发统治时期。

作品雅古特·哈迈威在《文学家辞典》中提到迪尔比勒有一部著作,被收入《诗人等级》一书中,此外他还有一部诗集。但他的大部分诗歌已经遗失,只保留下来很少一部分长诗和散见在文学书籍中的短诗,其多数是对阿里家族的颂诗,其次是讽刺诗。

据说迪尔比勒写有一些优美的情诗和咏物诗。不过他首先是个天生的讽刺诗人,阿卡德说他“生来就好怨怒和咒骂,从怨怒和咒骂走向赞颂和调情。他的一生就是一首活的讽刺诗,他永远是用嘲讽、玩世不恭和奇异的态度来对待人们的。”

他写讽刺诗有三个重要动因,而且各具不同色彩:或是出于内心冲动,以表现他冷漠、顽劣和憎恨人类的天性;或是将其作为谋利手段——就像柏萨尔一样,对一些人肆意攻击,从而使另一些人拿出钱来封住他的口,以避免其伤害;或是趋附一个新的方向,把讽刺诗作为一种政治的攻击,用它来表示他对君王们及其政府的愤怒,用它来攻击他不满的国王、大臣和什叶派的各级政治领袖。

他的讽刺诗尖刻犀利,充满谩骂、中伤,特别是采用了否定被攻击者全部美德的手法,诸如大方、慷慨、勇敢等,这些都是刚强的贝督因人引以为自豪的品质。一个贝督因人一旦失去了这些品质,他就得承认自己确实是卑下的。

迪尔比勒受到他曾一度追随的穆斯里姆·本·沃立德的影响,十分注重诗歌的雕琢和修饰,因为这是那个时代的诗歌潮流和获得声誉所必需的外衣。但迪尔比勒的一生是贝督因人的一生,与过分的雕琢和修饰格格不入,他受穆斯里姆的影响也像布赫图里受别人影响一样,不愿把任何繁难怪异的内容引进诗中,始终保持创作的朴实,接近率真的阿拉伯风格,没有陷人艾布·泰玛姆的过分造作和隐晦之中。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洋溢着诗人的奔放精神。语言流畅,内容清新,优美和谐,迸发出动人的旋律。

布赫图里

生平艾布·欧巴达·沃利德·布赫图里出生在位于阿勒颇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门比季。门比季是个景色秀丽、地势优良的著名城镇,布赫图里的早期文化知识就是在这里获得的,他一生始终怀念着自己的故乡。他的部族是居住在门比季郊区的塔依人。他在部族中长大,口才出众。

布赫图里出现时,艾布·泰玛姆正处于顶峰。后者的诗歌在全国流传,宫廷和臣宰们的客厅为他敞开大门。在布赫图里和艾布·泰玛姆结识这一点上,传说都是一致的,尽管在如何结识上说法有些不同。他俩很可能是在霍姆斯结识的。一天,诗人们聚集在一起向艾布·泰玛姆呈献诗作,艾布·泰玛姆赏识布赫图里的聪慧才智,对他表示好感。当他了解到他在生活上的要求时,便写信推荐他到麦阿拉·努尔曼镇。当地的人们盛情接待他,赠给他四千第尔汗。从那时起,两位诗人就过从甚密,布赫图里追随他的尊师,在诗歌内容、修辞方面得到教益。看来,艾布·泰玛姆曾许诺在诗歌方面指教他,正是在这期间,他为布赫图里写下了关于作诗的著名训诫。

布赫图里出生在麦蒙时代(813-833),但他开始成年生活是在穆尔泰绥姆时代(833-842),他一生经历了十个哈里发。他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充满着动乱,国家深受阴谋之害,到处产生着仇恨。由于突厥人掌握大权,哈里发的地位被削弱。穆尔泰绥姆重用突厥人,由于突厥人在巴格达制造骚乱,他便为他们建造了“撒马拉城”(“谁见了都高兴”之意),并把新城作为哈里发的统治基地。后来穆泰沃基勒当哈里发(847-867),他为了反对阿拉维教派,更加强了突厥人的地位。突厥人羽翼丰满后,便把手伸向哈里发本身,完全掌握了哈里发的废立和生杀予夺之权。使情况变得更糟的是,一些哈里发宠幸并大量使用奴仆以避免突厥人的危害。奴仆中有的当了军事将领;有的能随心所欲处理国家事务,如穆尼斯;有的掌握军权、控制地方官、掌管财库。由于这些原因,国家更加腐败,贿赂之风盛行,凶杀层出不穷,人们都担心自己的财产和生命,因为它完全处于哈里发、大臣或军事首领的掌握之中。只要一个哈里发上台,必然有一个政敌反对他、致力推翻他,以取其宝座而代之,他常常得到前哈里发敌人的支持。

840年,即穆尔泰绥姆统治后期,布赫图里想去伊拉克,故乡已经使他厌倦,而伊拉克却充满着文明,当然也充满着前面述及的动乱。那时布赫图里还是一个充满希望、精力旺盛的青年,他在伊拉克有一个爱护他的朋友,这就是他的尊师艾布·泰玛姆。布赫图里经阿拉伯半岛出游,会见了半岛的总督、泰格里卜人的首领玛利克·本·陶格,并写诗颂扬他。在夜行中他遇见过一只狼,他在一首精彩的《达勒韵基诗》中描写了他和它之间的一段故事。

布赫图里在巴格达度过了七年,这期间他常常出入国家要人之所,参加他们和文学家们的聚会,并总是伴陪着艾布·泰玛姆。他往来于塔希尔家族、侯梅德家族及赛赫勒家族之间,写诗赞颂他们,得到他们的赏赐。侯梅德家族喜欢他,他也珍重这种友情,他和他们的长子穆罕默德的关系尤为亲密,他为他写了很多诗。这期间,艾布·泰玛姆和迪尔比勒·胡札尔相继去世,布赫图里写诗悼念他们,但这些诗并未收在他的诗集里,只是苏里在艾布·泰玛姆传记中提到过。这时在诗坛上只剩下布赫图里,没有任何人能与他匹敌。

那时穆泰沃基勒哈里发有一个极有权势的宰相,名叫法特赫·本·哈干,布赫图里很得他的宠爱,为他写了很多诗,法特赫源源不断地给诗人以赏赐。布赫图里赠给他一部《激情诗集》,这是他仿效尊师艾布·泰玛姆而编辑的。法特赫把布赫图里引见给穆泰沃基勒哈里发,使他很快成为宫廷诗人,成了在宫廷中不断鸣啭的一只黄莺。他在每个集会、每个场合都要吟诗,颂扬哈里发的美德、描写他建造的宏伟宫廷,他也因此获得相当可观的赏赐。看来,穆泰沃基勒对酒色的放纵完全符合布赫图里的心理,他当时的全部愿望就是尽快忘掉沙漠的贫困生活,从奢靡玩乐中得到尽可能的享受,除欢乐和享受外,整个世界的忧愁和烦恼与他毫不相干。哈里发喜欢他轻松的性格和他的诗歌,对他十分亲近,并满足他的一切要求。他在哈里发身边度过了十二个年头,每天都像过节一样快活。布赫图里这时期的诗歌是那位酷爱建筑、慷慨大度的哈里发生活的记录。

一天晚上,穆泰沃基勒被杀害了,同时被杀害的还有他的宰相法特赫·本·哈干。布赫图里目睹了这一惨剧,虽然他幸免于难,但心中充满懊丧和对他恩主的悲惋。此后,他在自己不同类别的大部分诗歌中都对他们表示哀悼。在穆泰沃基勒之后,他又经历过五位哈里发,时间都不长,这些哈里发互相敌对,在他们的统治期内充满残杀和复仇。布赫图里留在哈里发首府,颂扬哈里发,讨取恩赐。他谨小慎微、随机应变,表面装出与国家的旨趣谐和,因为他是官方诗人,应该赞颂它的统治者和权贵者,不管他们之间是互相支持还是互相敌对。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放过乞讨、接受给他的所有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