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赫图里不时返回门比季。最后,在穆尔泰迪德时期(892—902)回到故乡,在那里度过晚年,于897年去世,享年约八十岁。
诗集布赫图里有一部庞大的诗集,有时被称作《金项链》,曾于1882年在君士坦丁堡印行,诗集系根据1032年的手抄本编辑,按诗中提到的家族人物姓氏排列。古代艾布·伯克尔·苏里曾按字母顺序进行过编辑整理,阿里·本·哈姆宰·伊斯法哈尼也曾按题材编辑整理过,艾布·阿拉·麦阿里对布赫图里诗集作过详细注释,他把它称作《沃利德的游戏》,穆罕默德·本·伊斯哈格·沼兹尼也曾对其进行过注释。
《激情诗集》:这是应法特赫·本·哈干要求仿效艾布·泰玛姆的《激情诗集》而编辑的。路易斯·舍胡神父依据他在莱顿图书馆发现的一部抄本,于1910年在贝鲁特印行。布赫图里的《激情诗集》不同于他的尊师,它的类别繁多,约有一百七十四类,包括诗人们所写的大部分作品,按内容编排。集中所收诗人的数量也很多,约有六百人,主要是蒙昧时期和伊斯兰初期的诗人。诗集选择得当,表现出了他健全的鉴赏水平。
《诗歌的内容》:此书未流传下来。
布赫图里诗歌的内容布赫图里自然要受到他那兼具新旧因素的时代的影响,他的初期生活环境一直影响着他,使他特别倾向于旧事物。整个说来,他是文明时代的一个具有贝督因倾向的诗人,他只受到新文明的某些表面影响,不同于与他同时代的多数诗人,这些诗人接受了大量外来文化和哲学的影响,并将其引进自己的诗中。阿密迪说得对,“他是一个天然的沙漠阿拉伯诗人,一切效仿古人,从不离弃传统诗歌的原则。”
布赫图里的诗歌几乎涉及了阿拉伯人所熟悉的全部诗歌题材,其中许多是模仿古典诗歌的内容:
情诗:他的很大一部分情诗是仿古诗,用在颂诗的开头,有时是纯粹出于艺术需要或模仿而故意写的,因此内容鄙俗,感情浮浅。布赫图里也写了一些具有真挚感情的情诗,其中有一首真情实意的诗,专为一个名叫阿勒娃的沙姆女歌手写的,她是阿勒颇附近布特亚斯地方人,诗人年轻时就和她相爱,这首情诗感情真挚热烈,奔放柔和,描写也极隽丽动人。尽管诗人的描写多半是直观的,但在抒写爱情的迷人境界方面,技巧却十分娴熟。布赫图里在情诗中大量描写恋人的离愁别绪,描写对早生白发的苦恼,这白发使女歌手感到厌恶。他特别喜欢大量描写梦中出现的恋人的倩影和幻象,以致被称为“倩影诗人”。他的描绘有时也十分优美:
但他提到的倩影多次重复,调情也太多,甚至使人怀疑他的感情是否真实。此外,他也和他同时代放荡诗人一样,写了一些描写同性恋的诗歌,大量抒写直觉感受。他还写有一些放荡的诗句,记录下了他道德的堕落和淫荡行为,就像我们熟悉的艾布·努瓦斯等人那样。
悼念诗:布赫图里的悼念诗没有超出传统范畴,他只是把它作为某种场合必不可少的官样文章,通过颂扬死者美德来渲染悲哀气氛,风格雄浑,但有时不免平庸。他悼念穆泰沃基勒的诗十分有名。
自豪诗:像一般诗人一样,布赫图里在自豪诗中表现了他对自己部族的赞赏,颂扬他们的品质和美德。他还在诗中孤芳自赏。在诗人的一生中,骄傲自大常常妨碍他获取利益,因而他不得不消减锐气、忍气吞声、谨小慎微,以防失掉赏赐。
格言诗:在这方面,布赫图里没有什么引人注意的创新,他不花费工夫去考虑哲学问题和进行长时间的思考,以便形成某种深刻的见解。他只是满足于一些普遍流传、易于获取的一般生活内容,选用简单的格言,特别是选用那些古人经常重复的对光阴易逝的悲叹的语句。
布赫图里没有把这些流行的诗歌题材作为独立主题去创作,因为他的注意力和诗歌才能都放在了谋利诗这个重要的主题上,描写诗也证明了他有独特的诗歌才能。
布赫图里是在旷野里成长起来的贝督因诗人,他了解自己的才能,也知道一个诗人在国家首府和宫廷可以获得的地位。他渴慕金钱,早在青年时代就离开了故乡,辗转于一个个城市和宫廷,向权势者献诗,渴望获得优厚奖赏和馈赠。他把自己的大部分诗歌都用在谋利上,他写赞颂诗,也写与此有关的讽喻诗和责怨诗。
颂诗:诚然,阿拉伯诗歌中最流行的是颂诗。在布赫图里之前,多数诗人已经涉及过它,并且花样翻新。很快,在这方面要写的内容差不多都写过了,每个诗人只能重复前人说过的话,很少创新,仿古之风盛行。但每个有才能的诗人总能描绘出表现自己个人倾向和具有时代影响的独特画面。这种独特画面正是我们在布赫图里的颂诗中所看到的,这是他诗歌中给人以文学享受的基础,他的颂诗向我们提供了人们心理方面的知识、历史的知识和文学的享受。尽管布赫图里的颂诗由于不符合实际的过分夸张,常常不能真实表现权势者的心理,但它毕竟很好地反映了他们心理上的一个方面,就是喜欢那些溜须拍马的颂辞。它还使我们了解到这位崇拜金钱的诗人的内心世界,他除了金钱外,任何别的东西都不想。他为了金钱可以牺牲尊严和诗才,不惜在任何一个权贵者面前卑躬屈膝。他不坚持任何原则,也不讲信义和忠诚,把诗歌当作向愿意高价收买者出示的商品,有时还厚颜无耻地讨价还价。他可能在颂扬某个大人物时制作出一件得到赏识、给他带来丰厚收益的珍品,在这之后,他会毫不迟疑地把人名和绰号稍事修改,把它再呈献给另一个恩主,以期再次获得奖赏。出于同一卑劣动机,他还会毫不迟疑把它呈献给另外许多人。为了从某个大人物那里获取赏赐,他写诗颂扬他,如果得到报酬,便再写诗颂扬他;如果被颂人延宕赏赐,他便对他进行攻击。他颂扬哈里发,哈里发死后,他又立即攻击他,以此来取悦他的仇敌——新哈里发。
布赫图里所处时代盛行的腐败和动乱,多少可以解释这一变化不定的心理。他看到被颂者彼此都是仇敌,把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作为招财进宝的工具倒是很适宜的。他还知道,那时大部分哈里发或死于突厥人的刀剑之下,或死于王储本人参与的阴谋之中。不管怎样,布赫图里缺乏骨气,他看到时代的腐败,知道他的上述行为是通向安全和享受之路,于是毫无顾忌地去干,他不能也不想抵御这种堕落。
布赫图里可能具有忠诚的天性,也可能具有自负感和温柔的性格,但他对金钱的崇拜和长期追逐,窒息了这种崇高感情。总的来说,他是一个谨慎而吝啬的人,在追求廉价享受方面有时太过分。
布赫图里的颂诗非常有历史价值,因为在大约六十年中他都追随着时代的权势者,与六个哈里发、一百个左右埃米尔、大臣、宰相、军事首领有联系。他喜欢在所有场合和一切官方活动中吟诗,这使他在颂诗中留下了那时历史的丰富资料,他在诗中甚至提到许多历史学家忽略的事件;他描绘出了出现在当时政治舞台上的历代哈里发统治、各类事件、不同政党和连绵动乱的广阔画面,以及盛行于权势者中的贪欲和阴谋,并大量提到以阿拔斯人和阿拉维派为一方与以伍麦叶人为另一方的对立和斗争;他还记录下了那时发生的各个战役、战争的场面,和当时艺术、文化、建筑工艺和建设方面的发展。
布赫图里的颂诗给人以极大的文学享受。尽管他的风格流于模仿、他在颂诗前加上了与内容缺乏逻辑联系的情诗,尽管他在内容方面没有什么创新,没有超出传统的对勇敢、慷慨、容忍、庄重以及高尚行为的颂扬,尽管他不能和艾布·泰玛姆诗歌的巨大吸引力和丰富想象力媲美,但他总的避免了一般颂诗作者那种过分夸张和违反理性的描写。他的颂诗很少有令人生厌的雕饰。他为他的颂诗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方式,即选用被颂者所具有或可能具有的高尚美德来构成一幅品质可爱、深得人心的人物形象,他用极细致的艺术笔触,使图像变得优美动人、璀璨夺目,使人惊叹其近似于真实。布赫图里对哈里发的赞颂一般言简意明,因为他知道这些被颂者容易厌倦和烦躁,不喜欢听长篇大论。
布赫图里的颂诗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在第一阶段,诗人还是一个少年,彷徨于艾布·泰玛姆的内容、穆斯里姆·本·沃利德的雕饰和艾布·努瓦斯的狂放之间;第二阶段是到伊拉克之后,那时他的诗歌已臻于成熟,年近三十,已经能理解被颂者的心理,在政治上与他们结交时也比较圆通。同时,在一首赞颂伊本,齐亚特的诗中已开始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尽管尚未完全摆脱第一阶段的通病;当他成为穆泰沃基勒哈里发的桂冠诗人时,个性达于顶峰,创作出最成熟、最优美的赞颂诗,这是第三阶段;穆泰沃基勒死后,诗人也逐渐衰老,诗歌才力渐渐枯竭,他不得不在诗歌中采用各种雕饰来掩盖这种枯竭,这使他的诗歌失去了活力、隽美和激情,虽然仍然保持了雄浑的风格和健全的结构,这是最后一个阶段。
布赫图里对美有一种类似情爱的强烈感情,贝督因环境的成长滋润了他的这种感情,以后这种感情在他置身的文明中得到进一步培育。五彩缤纷的文明世界使他眼花缭乱、热切追求,并且给他提供了各种类型的绚丽之美。他倾倒于两个方面的美:自然之美和人工之美,特别是倾倒于那些辉煌绝伦的建筑。他的描写又有两个突出的方面:描写自然和描写建筑。
布赫图里写了一些描写大自然各种动人景象的诗篇,这些景象在他的一生中都扣动着他的心弦。他还描写大自然的各种现象,如春天、喜雨、乌云、闪电、和风、野红花,散发着芬香气味、百花盛开、绿草如茵的芳草地等。
布赫图里在描写自然中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方法,即充分选取动人的具体细节,他的目的不在于这些散乱的细节和呆板的现实本身,而是用它们构成一幅幅较之细节和现实更动人的美妙和谐的图画。他给描写注入生气,使它散发出活力,使人具有听觉、嗅觉、视觉的强烈的感情冲动。他还大量运用拟人化手法,如下述诗句:
其内容、词句、诗律和用以表达内容的旋律之间达到了高度和谐。
布赫图里对文明的各种宏伟景象深有感触,形形色色的建筑工艺吸引着他,他很喜欢描写它们,特别是描写穆泰沃基勒所建造的宫殿;他还描写哈里发乘坐的一艘名为扎维的游艇,穆尔塔兹哈里发母后为朝觐者开凿的水泉,描写黑人起义时的穆法格战争及其军事将领。在这类描写中,布赫图里留下了一些为每个文学爱好者都了解的著名诗篇,重要的有:他对波斯宫廷遗址的描写——他曾在儿子艾布·奥斯陪同下参观过这里,对被称作“卡米勒”的穆尔塔兹哈里发宫中池塘的描写。
也许布赫图里是这一领域中的第一个诗人,他在这方面的创新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很少有人能和他匹敌。
伊本·鲁米
生平阿拉伯历史学家忽视了伊本·鲁米,除了一些价值不大的零星资料外,没有留下他的生平传记。但诗人用自己的部分诗歌记录下了他的许多生活史实,以此弥补了历史学家们的疏忽。
艾布·哈桑·阿里,或祖尔吉尤斯,以伊本·鲁米之名为人所知。他的父亲是希腊人,母亲是波斯人,他曾夸耀自己的出身说:
伊本·鲁米生于835年6月21日星期三。他在巴格达长大,从小喜欢读书,成年后仍有强烈的求知欲,并经常温习过去获得的知识。他不仅具有广博的阿拉伯文化知识,如语法、语言和文学知识,而且具有当时流行的外来文化知识,如哲学、天文、神话传说等知识,还具有宗教知识。他是具有最渊博知识的阿拉伯诗人之一,他留下的诗歌就是最好的见证。
伊本·鲁米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巴格达度过的,就是偶尔离去,也因思念故乡而很快返回。从他的诗来看,他为了谋生,曾去过撒马拉一次,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但并不走运。他曾在诗中大量抒发他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