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阿拉伯文学史
18994700000054

第54章 反革新文学(8)

第五部分:又分两部分,前一部分继续讲火,解释《古兰经》的某些章节以及他听到过的对基督教徒、犹太教徒、袄教徒及小人物和普通人的赞扬。后一部分讲动物,如鼠、猫等,以及人和牲畜、野兽的区别。

第六部分:对巴赫拉尼关于动物的诗和柏什尔·本·穆阿太米尔的两首诗的解释,讲阿拉伯人的复仇,讲胆小鬼。此外还谈到某些动物,如戴胜鸟、鳄鱼、兔子等。

第七部分:这部分是贾希兹对写作本书主旨的论证,即表现真主的智慧和全能。他在书中表现了动物具有的惊人智能,真主赋予它们对事物的了解,赋予它们的怯懦和勇猛,以及防备天敌的本能。这部分也讲到某些动物,如象、长颈鹿等。

对贾希兹的写作艺术我们还要专门研究,这里只谈他在《动物》中的创作风格。他说:“读者读过《古兰经》便受到影响,受到影响便会讲述,从讲述进而到吟诗,从吟诗到说趣闻,从趣闻到得出睿智的哲理和缜密的推理,以后就保持不变,也许这是最枯燥无味,最易使人厌烦的,直到它变得谐谑有趣,变为荒诞神奇,然而我却不认为它是荒诞的。”他还说:“我为此书点缀上许多诗歌和言谈方面的谐趣,使读者易于从一章读到另一章,从一事过到另一事。我发觉动人的声调,优美的歌唱和感人的曲子如果听久了也会腻的。如果前人在小小书本中尚知用此谐谑方法,则它运用在长篇巨册中更是适宜,我的目的无非使你们获益。”

贾希兹是一位想给阿拉伯世界上自己课的教师,他希望他的听众能得到教益,他把全部注意力放在使语言明畅,避免枯燥上,以使人心胸开阔、易于理解。此外,他认为从一个题目转向另一个题目,加上插叙,寓庄严于诙谐之中,是使人易于理解的最好方式。于是我们看到他常常将严肃与谐谑结合在一起,给难咽的食品拌上许多糖料——尽管有时有点发酸,甚至还表现出公然的放纵。他对采用这种方法感到遗憾,但认为实属不得已。他说:“若不是我对当今时代那些求学者和撰著者看不上,我便不会去迁就迎合他们,去提高、鼓励他们,去采用这种冗长的叙述,这么繁多的衍辞——尽管此书有许多益处,以至好像我使他们获益的东西成了我从他们处获取,我改善他们的愿望成了他们追求低下的愿望。”贾希兹承认他采用这种方法比就一个题材著述而不加铺陈要费力得多,所以全书无统一结构。作者注重的是读者的兴趣,不是逻辑和思维的原则。他原是一个喜好科学和修辞的学者、文学家,又是一个喜好辩驳和争论的穆尔太齐勒者。如果他找不到对手,便创造两个人物来争论,如果他想谈论狗和公鸡,便分别为它们创造出一个主人来谈论它们的美德与益处,还引征古代传说的故事,以及《旧约》《新约》《古兰经》《圣训》……

对此书内容深入研究,就会看到它的历史价值。它是知识源流的丰富宝库,涉及阿拉伯人和非阿拉伯人的历史,他们的文化、风俗、宗教、社会状况,从而构成了浩博的史实汇集,作者在其中尽可能细微而深刻地运用了自己的理智和批评精神。

评论家们对贾希兹著作的科学价值看法不一。有的认为他是个大学者,有的则贬低他的科学地位。事实上,贾希兹是个学者,尽管文学的色彩占了上风。由于所处时代科学手段的落后,他的科学研究中也有不少谬误。他涉及众多科学题目,依靠研究探索科学的本源。鼓舞他这样做的是他把理性作为研究基础的穆尔太齐勒派精神和他的老师纳扎姆——那个时代的科学精神之父和理性的旗手。

贾希兹之前,作家们都只专一门或两门有关学科,而贾希兹则想成为“百科全书”,包容直到他那时代所了解的大部分人类科学和文化,甚至还要超过它。《动物》一书是一个最好的证明。他在前言中说:“这是一部各民族愿望一致的书,不分阿拉伯人和外族人,尽管是用阿拉伯文写的,带有普遍的伊斯兰精神。它含有部分哲学内容,传闻学、实验学知识,经学与教律学,还有对感觉和本能的研究。”

他依靠感觉和理智了解事物。他研究的第一要素是目见,加之以实验、推理、比较、归纳。在他看来,凡有“目见所否定的一切言谈,皆属最可鄙之错谬、最荒诞之学说,十足证明其极端顽劣、严重疏忽”。他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实验,有时对动物截肢,或给它灌饮毒药;有时解剖动物,了解其内脏;有时把敌对的动物放到一个容器里以观察其互相厮斗;有时又使用一种化学药剂以试验它对动物的影响。

他也利用传闻的知识,走访当时的有识之士,翻阅亚里斯多德等人的书籍。他对这一切都加以检验,对传闻进行研讨,或尽力加以证明。他时而肯定听到的东西,时而又加以怀疑和否定,时而又表示赞同,如果他无法核实的话。

他同时借助感觉和理智。他说:“勿轻信眼睛提供于你的,要相信理智指示于你的。判断事物有二,感觉的表面判断,理智的实质判断,理智才是根据。”他是纳扎姆的学生,后者认为怀疑是研究的基础,主张实验,在研究事实中运用逻辑。所以贾希兹也把怀疑当作通向坚信的途径。他说:“了解可疑之处和有关情况,方能了解肯定之处及有关情况。”对他来说怀疑不是单纯的怀疑,而是通向了解之路。

怀疑之外,贾希兹还运用科学批评。他喜欢提及那些荒诞之论,并抨击其散播者。他的批评触及一些学者,包括亚里斯多德本人。他批评亚里斯多德在研究中没有依靠耳闻、目睹和实验,对动物的特性讲得不充分。贾希兹的批评不是单纯的批评,而是了解事实的途径。

如同其他古代学者那样,贾希兹的科学研究中也有许多错误和谬论。他缺乏对所见所闻和所著进行归纳的精神,缺乏概括、得出一般规律和建立科学标准的学者能力。

贾希兹作品的艺术贾希兹不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是个感情用事的人,他是穆尔太齐勒派,具有理智和辩证思想。他全力追求事实,为探寻事实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并尽量用明晰的语言去表述它的细节,使其易于理解。

他尽量不用隐喻,即使用一点比喻、借喻,也是为了点缀,避免复杂怪异,力求明易。如他形容沙漠之蛇:“这蛇将尾插入沙中,然后将身直起,便像一根插地的长矛,或直立的树枝。”

他始终注意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写作。他深知人们的心理,不忘写作的对象和时间、地点。他用平易自然的风格同读者交谈,时而弛缓,时而紧张,适应时人无拘束的自由生活,避免纯学术的枯燥文风。他还广用插叙、引征和辩证的方法,有意寓庄严于诙谐。作者诙谐轻快的精神洋溢在字里行间,使枯燥的学问变得轻松。无疑,插叙和各种应景之词损害了创作的完整和逻辑性,但它却能迎合大众,使作品畅销,便于事实的理解和传播。贾希兹追求的只是这些。

贾希兹注意使用达意的词句。他说:“对一本书来说没有什么比内容清晰更需要的了。听众听了后应当无需思考即能明了。”

贾希兹被认为是阿拉伯文学中第二散文学派的首领。第一学派的首领是阿卜杜·哈密德和伊本·穆格法。第二学派的风格为适应文明的进步而倾向柔和,为适应开化的人的需要而偏向冗长。它推重阿拉伯人,从他们的遗产中吸取养料,并使其风格适应文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一旦情况需要,便运用逻辑。

贾希兹在拉希德时代成长,在麦蒙时代有所成就。在麦蒙时代,思想自由,贾希兹真实地反映了这种自由,并在他的学术、宗教和文学活动中表现出来。学术方面表现在他的学术研究、批评、怀疑和论证中,宗教方面表现在他的穆尔太齐勒派、他的解经和一切皆基于理性之中,文学方面表现在他自由的风格和语言中。他代表着他那时代的思想自由,也是这种自由的结果。它是双重的:好的结果是思想、学术的繁荣,坏的结果是信仰和道德的瓦解。贾希兹的著作表现了思想运动的不同方面,表现了学术的自由,眼界的开阔,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科学研究。他从每门学问中都吸取了涉及社会、道德、教育、教学、自然、自然史、语言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他还表现了社会道德和信仰,反映了他所处时代中某些阶层在这方面的堕落。他还描写了商人的手腕,乞讨施舍者们的无稽之谈,矫揉造作带女人气的青年们的荒诞不经,无神论者们的不信神以及其他等类似的腐败现象。

贾希兹是他那个时代的教师,向整个阿拉伯世界讲授他的课,由于他知识渊博、著作宏丰,他的穆尔太齐勒派立场,他起而反对旧传统的勇气——这一勇气使他广为树敌,也广交朋友,他的建立在理性和实验基础上的批评观点,他的广阔的题材——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希望的东西,他的避免枯燥的多样化的文风,对时代和某些阶层人们道德的描写——这类文学是颇受欢迎的;他的讽刺的、寓庄严于诙谐之中的风格、他将科学和哲学问题简化为具有阿拉伯色彩的明晓的风格,这一切使他获得了极大的声誉。这样,人们就看到了他们和贾希兹为他们反映的事物间的联系,这与他们在伊本·穆格法那里看到的迥然不同,后者为他们提供的是不属于他们时代、不属于他们的人民的文学。从前人们欣赏伊本·穆格法,因为他们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了过去不曾了解的新东西,还因为它是用使人感到雍容庄重的语言写成的。而在这个时代,他们更推重贾希兹的作品,因为它更新颖,特性更突出,题材更广泛,艺术更新美,更接近人民的生活。

贾希兹的特性吸引着他那个时代和以后的文学家。他对阿拉伯文学有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

贾希兹的学生和弟子很多,有的改编他的作品,如阿卜杜·拉梯夫·巴格达迪(1161—1231)缩写了《动物》,题名为《动物简编》,埃及诗人伊本·萨纳·玛立克(1155—1259)也缩写了《动物》,题名为《动物精神》。还有的模仿他进行创作——但这些书大多内容庞杂、缺乏系统,如《故事之源》的作者伊本·古太柏(828—889)、《文学大观》的作者艾布·阿巴斯·穆巴莱德(826—898)、《罕世璎珞》的作者伊本·阿卜迪·拉比(860—940)、《哈里发和诗人史传》的作者艾布伯克尔·苏里、埃米迪、地理学家伊本·法基赫(10世纪)、《稀世珍宝》的作者萨阿里比(961—1031)、《美德与丑行》的作者贝赫基(10世纪)、格兹威尼(1208—1283)、《动物的巨大生命》的作者戴米里(1349—1405)等。他的《方圆》可能是阿拉伯文学中玛卡梅韵文故事产生的一个因素。

贾希兹对阿拉伯文学的功绩是巨大的。他使哲学和科学更接近人们的思想,使它带上文学的色彩,把亚里斯多德著作的内容与蒙昧时期的诗歌结合起来,把哲学语言和文学语言结合起来,使阿拉伯语成为能叙述每门科学和表达每门艺术的生活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