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阿拉伯文学史
18994700000056

第56章 稳定并趋于停滞的文学(2)

穆太纳比有一部诗集,首先收集、整理并向人们朗诵他诗歌的是他自己。他对一些诗句进行口释,他诗歌的抄录者据此与他进行讨论。在传述穆太纳比诗集方面有一些权威人士,如艾布·法塔赫等。对穆太纳比诗集的注释和评论很多,约有五十种书。最著名的有艾布·阿拉·麦阿里的注释,瓦希迪的注释,阿克拜里的注释,纳绥福·维兹基和伊卜拉欣·雅兹基的注释,名为《艾布·塔依伯诗注芳华》。同样,他的诗集曾多次印行。易卜拉欣·雅兹基于1887年在贝鲁特印行的版本最为精良和完整。穆太纳比的诗集收纳了他的留传下来的全部诗歌,只有极少部分除外。艾布·法塔赫曾说诗人删掉过自己的许多诗。后来注释家补进了一些,这些诗大多比较一般。穆太纳比诗歌的主要内容是赞颂、哀悼、讽刺和矜夸,其中也间有爱情、描写和格言。

诗集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诗人年轻时所写的诗歌,截止于947年他对腊姆拉总督的赞颂,那时他22岁,默默无闻。他赞颂的人,除三四个在史书上曾稍稍提及外,也都是无名之辈。第二部分包括诗人从948年到被害这段时间成名后的作品,他赞颂的是一群权势者、埃米尔和国王。这部分诗歌的面貌是清晰的,日期也明确,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没有一首诗没有日期。还有一些长长的前言,说明大部分诗歌写作时的情况,这也许是穆太纳比向他诗集的传诵者口授的。

穆太纳比的诗是他内心活动和不同经历的反映。在他的诗集中,作者的个性表现异常突出。他在情诗、矜夸诗、咏物诗、怨诉诗、讽刺诗或赞颂诗中都忘不了谈到自己。这并不奇怪,因为穆太纳比正是处于希望和痛苦的矛盾中,他的大部分诗歌都是在感情冲动时写下的,甚至只有在他眼前呈现出广阔前景,或他胸中燃烧起炽烈怒火时,他的诗歌才有所创新。

穆太纳比喜好荣耀,企望权力和出人头地,追求伟大近于疯狂。这是因为他有健康的体魄,雄心勃勃并孤芳自赏。他自认为超越于一切人,甚至简直就是人群中的先知。他认为“真主创造和未创造的一切”,对他都微不足道,与他的志向相比,都很渺小。他是诗歌之王,对自己的诗歌声誉可以放心无虞。他用诗歌接近君王们,只是为了达到远大目标。他向他们吟赞颂诗,不像一般诗人那样站着,而是坐着,他把自己也看作和君王同属一个等级。如果他的诗获得报酬,则认为这是应该的,并认为这报酬与“他所制作的珍宝珠玉”(诗歌)远不相称。

他一生追求崇高理想,胸怀远大,勇于冒险。他认为生活是激烈的斗争,推崇以任何形式表现出来的勇武。他坚忍不拔,不为生活挫折屈服。他自尊、高尚、超脱于那些凡夫俗子所追求的游乐、酗酒、狎娱女人等事。

穆太纳比的快乐是敲击枪矛,为追求荣耀攀越险阻之路。对力量和勇武的酷好使他的心坚如石磐,不在任何亲密者面前卑躬屈节,不超越应有的礼仪限度。他也追求金钱,因为他深知“无财者在世上不会有尊荣”。但他的过分追求导致荒谬的变态和夸张。他不以合理限度的企望为满足,而是追求超越能力之上的、无与伦比的伟大——他实在也不清楚这是什么,追求能震动世界,留下强力回响的巨业。他不顾自己能力与理想的差距,始终不停地在不可企及的遥远希望和不可避免的严酷失败中挣扎。然后有一天他终于醒悟,看到环境对他不利,社会制度与他格格不入,他对人世和全部制度表示愤怒和反抗。他一直是个悲观的叛逆者,对世人充满怨恨。强烈的鄙夷态度,严重的个人主义,他把青年时期胸中的乐观、大度,对公益的某种热心毁灭殆尽。他越来越悲观,思想变得忧伤严峻,愁苦不已,过分猜疑,强烈抑郁,这都是诡谲的嫉妒者和严酷的现实共同逼迫他的结果。这一切使他的感情变得淡漠,很少对人表示挚爱,也导致他的心胸狭窄,性情刻薄。他容易冲动,很难与人相处,不迁就随和,易于激动,并动辄骂人。幸而他始终怀有企望,否则会陷入难于自拔的境地。

我们感到遗憾,对世人的过分鄙夷,悲观、自负,对精神价值的忽视,玷污了这位令人惊异的伟大人物。尽管他有着远大的企望,但却又始终目光短浅,从未能超越尘寰而企求物质以外的目标。也许沙漠的经历与此有关,此外,他心中的力量、自尊、坦率、对天然本能的推崇、喜好权力、厌恶被奴役等也都与此有关。

根据个性表现,可以清楚地把穆太纳比的诗集分成与诗人生活阶段相符的四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穆太纳比与赛福道莱结识前所作。这是青春诗,一个用力量去追求荣耀、伟大的青年的青春诗。他看到诗歌可作为达到企望的手段,于是以一颗赤热之心吟诵诗歌,洋溢着爱欲、轻狂、自傲、勇敢精神和反叛的呼声,虽然痛苦,但并不失望和卑怯。诗人从阿拉维教派、从凶残的卡尔马特主张中吸取的观点,支配着他的诗歌创作。这时的诗是矜夸诗和恫吓诗。诗人在其中谈到荣耀、权力、得势、地位以及他的远大理想,他认为他比那些统治者更应享有权力。他一旦乐于冒险,则骄矜之言不绝于耳,武器的铿锵在诗中震响。一旦希望破灭,则慨叹之声冲天,如雷霆滚滚。他抱怨时运、世人和统治者,反叛之火燃烧不已,失败变成了冲击时代的巨大决心。穆太纳比的这部分诗歌带有人性的色彩,它产生于诗人的自我剖析,产生于他的痛苦和在痛苦时的内省。

第二部分:在阿勒颇赛福道莱处所作,这时他34岁,已经体验了生活甘苦,经历过世态炎凉,这是胜利者和得遂所欲者的诗,它吟诵于埃米尔宫廷。在他看来,赛福道莱代表着阿拉伯民族,代表着他追求的骑士精神和崇高境界。这也是民族诗和圣战诗。诗人从个人的狭隘感情,转人充满政治生活的社会,寄希望于赛福道莱恢复阿拉伯人的权势。我们在诗中感触到诗人充满喜悦、自豪和自信,同时也感触到他备受创伤的心灵,这是阴谋、竞争、妒忌、众多敌对者强加于他的结果。诗人心中存在着明显的喜悦和隐藏的忧郁,他常反身自问,想弄清究竟喜悦和痛苦何者在他身上更为长久,但他很难区分,于是在诗中表现出这两种心情,时而骄矜,不可自已,时而吟唱出最优美的抒情诗和史诗,时而又创作出最凝练达意的格言诗。

第三部分:穆太纳比离开赛福道莱和他的阿拉伯环境后在埃及所作。诗人历尽艰辛到一个他虽不喜欢但必须赞颂的民族那里,为的是获得一点权益,以回击妒忌者们的幸灾乐祸并实现自己的部分理想。诗歌反映出内心的巨大痛苦,它是一颗失败的心的吟哦,它企望未来,同时不忘过去的屈辱。诗歌散发出被时代损伤者的怨尤,言辞比较柔和,偏重艺术和政治。这部分埃及诗歌散发出永恒的人性内容和发自内心深处的人类忧伤感情。同时也表现出了他在讽刺诗方面的新的卓越才能。在埃及,穆太纳比懂得了深沉的忧伤和近乎升华到哲学高度的凝思,也懂得了尖刻的攻击。这类诗歌中不乏教益和警诫,因而流传于世。如他说:

第四部分:穆太纳比诗歌的最后部分,是他离开埃及后在波斯和伊拉克所作。这是熄灭前的灯光的颤抖,一颗全部生活希望破灭的心的跳动,语调越来越柔和,豪夸之词消失殆尽。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分诗中穆太纳比出乎寻常地注重描写自然。

穆太纳比的诗歌:像从前的诗人一样,穆太纳比进行各项流行的诗歌题材的创作,从赞颂、悼念、抒情、讽刺、矜夸,到爱情等。但他的天才,广博的阅历,高度的灵感,总的来说使他把这些传统题材作为洋溢着自己精神和语言特色的一种新诗歌的形式。此外,他还有许多专为游牧阿拉伯人写作的诗歌,表达了他的感情和见解,包含着崇高的志趣,对丑恶行为的鄙弃,勇武精神以及深刻的道德和社会哲理,从而使穆太纳比独具一格,不同凡响。由于表达力强,他能使许多诗句带上普遍的色彩,从而像警句般流行,人们把它当作道德和社会的准则世代相传。

赞颂诗:诗集中赞颂诗占很大比重。像那时几乎所有诗人一样,他把诗歌作为谋生和达到荣耀的手段。他看到统治者都喜欢颂扬,并为此彼此竞争,于是用大量颂诗去叩击宫廷之门,希望有所获取。金钱对他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它便没有荣誉。

只要不断有所获,他就不断唱赞歌。一旦被忽视,便怒气冲冲流浪各地,甚至用尖刻的语言咒骂他的恩主,因他对自己的诗歌估价很高,他认为赐予再丰,也报偿不了。他赞颂过的人约有五十名,大多是权贵者,如阿勒颇王赛福道莱,阿拉伯统帅巴德尔,安塔基亚总督艾布·阿萨依尔等。他歌颂的是慷慨、勇敢、庄重、博学、果断、善谋等传统内容。他崇尚勇武,喜好金钱,个性与诗歌紧密结合,这些倾向支配着他的诗歌创作。他的颂诗带有普遍含义,似乎不是赞颂某一个人,而是赞颂某种具有力量、又慷慨大度的理想典型。他的风格也是传统风格,先以情诗开场,描写坐骑,然后走向被颂者。

穆太纳比的颂诗中有一些荒谬的内容,有些词句也很平庸和造作,有的夸张过度,尤其在描写武力时,追求特异的比喻,与鉴赏标准相牴,或很少顾及神圣事物。这方面可举些例子:

但与穆太纳比颂诗中的佳作相比,这些缺点还是次要的。这些佳作中最重要的是关于道德和一般生活的经验之谈,对每个希望自己被颂者所具有的特性的精彩描绘,史诗般的诗句中显现出的崇高心境,特别在赞颂赛福道莱时表现出的强烈音律感:

穆太纳比颂诗中还有许多成功的地方,如对仗工整、遣词得当,及对内容的周密思考和表达等。

总之,穆太纳比借用旧内容,旧形式,给它穿上华丽的外衣,恢复了它的青春。当时,颂诗几乎变得默默无闻、毫无生气,他以自己的个性和天才,重又给它注入了精神、温热和生命。

穆太纳比是阿拉伯人反对东罗马战争最伟大的歌颂者,同时他也描写赛福道莱和阿拉伯各部落间的战争。他对罗马人的立场是愤怒和敌对的,对他们的失败兴高采烈,竭力嘲讽和暴露。他作为一个地道的阿拉伯人,对阿拉伯各部落持的是一种感情的、矛盾的立场,既歌颂赛福道莱对他们的胜利,又对他们的失败感到痛苦,并力图为之辩护。

他的诗中有丰富的历史资料。他是一个见证,用一首或更多的诗记录下每个战役,提到了历史学家忽略的某些地名和有一定史学价值的时间和空间。他给我们留下了他那个时代的画面。由于他的反叛、悲观和鄙夷态度,使这画面受到歪曲。但它清楚地表现了人们为获得权势者的赏赐而营营追逐,宫中阴谋和竞争的盛行,以及其他情况。

描写诗:描写诗在穆太纳比的诗集中也占很大分量,它分散在不同的诗歌中,很少独立成篇。最精彩的无疑是他对战争的描写。诗人用史诗般的风格将描写、叙事与歌咏熔为一炉。它共有十八首,约七百七十行。这些诗并不像我们熟悉的其他语言中那种无作者个性的史诗。穆太纳比不能丢开他的个性,因为他亲眼看到,并亲自参加过所描写的大部分战役。他为之激动,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着力表现战争的恐怖,把我们带到唯见刀光剑影和唯闻武器鸣击的喧嚣气氛中:

于是每样东西都在喧叫、震响、奔逐、格斗。这是一种力量,一种从每行诗、每个词、每个韵脚中迸发出的力量。经诗人绘声绘色的描写,加上那总是显得夸张的比喻和宏大的想象,使其变得更加气势磅礴。阿卜杜·沃哈布·阿扎姆博士带点夸张地说:“……穆太纳比在战争诗中达到了其后没有任何诗人和作家能企及的程度……阿拉伯诗人诗集中这一磅礴激越的诗歌,无论在《伊里亚特》还是在《列王纪》中都不曾有过。我以为,对罗马的《埃里亚尼》、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来说,它是空前的,它是阿拉伯文学中最卓绝的激情诗。”

矜夸诗:在穆太纳比的诗集中,矜夸诗也很多,几乎散见于全部诗歌中。他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是在悼念诗、赞颂诗、讽刺诗、爱情诗还是怨诉诗中,都矜持自傲。他认为世上无人能与他相匹,他崇拜自我,除他外几乎不知世上还有别人。他感到自己个性的伟大,对他的自尊、勇敢和诗才作了实在的以至过分的估价。于是心满意足,有意地或被迫地锋芒毕露,才气横溢。除此之外,还不应忘记,他是以辩才著称的地道的阿拉伯人,他出身的也门部落以骑士精神和勇敢闻名。他在贝督因生活环境中的成长使他具有自夸的倾向,甚至成为一种本能。时世的煎熬,妒忌者的攻击,使他有意矜持,向人炫耀,或聊以自慰。

穆太纳比很少以其民族自豪,他认为他自己是民族的骄傲:

他喜欢把自己比成昂泰拉,把自己描写成在纷飞的战火中用矛剑追击惊惶的敌人的英雄。穆太纳比认为自己处于先知和国王的等级,高于一切人,并集中了全部美德:

穆太纳比的矜持是直率的,其强烈自傲也是大胆的,甚至有些过分。他常常用对世人、对宇宙那种可厌的蔑视来掩饰自己的高傲。然而,它含有自尊精神、对丑行的鄙夷,大丈夫的美德、诗意般的冲动,这些可以弥补那巨大的缺陷和不足。

以上就是穆太纳比诗集中的主要内容。然而尚有一个特别的门类,他在这方面更为出类拔萃,可以说是他之不朽的主要原因,这就是格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