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阿拉伯文学史
18994700000063

第63章 稳定并趋于停滞的文学(9)

文艺批评

批评是研究作品、表现其价值和鉴别不同风格的一门艺术。我们将叙述这门艺术从蒙昧时期产生以来直到今天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及其在文学上的反映,并阐明每个时代批评家们作为评论基础的那些原则。在本节中我们只讲批评的历史,及其截止于阿拔斯时期末期的发展,到复兴时期时再继续我们的研究。在复兴时期,近代文艺批评日益开阔,发展,以至成为20世纪最重要、最具分析力的一个文学种类。

蒙昧时期的文艺批评创作的文学召唤着表述的文学、或者说文艺批评,后者表述前者在内心引起的思考、判断、或赞叹、否定、轻蔑的感情。由于蒙昧时期有着值得骄傲的文学,必然会随之出现一种与蒙昧时期人们本性适应的评论。这种评论出于本能,不是依据明显的原则和复杂的方法,而是取决于对诗歌价值和诗人地位的总的感觉。蒙昧时期评论的主要原则是,使受评论的诗歌脱离各种影响,甚至脱离诗人的个性及其文学倾向,脱离他的其他诗作。诗歌价值集中在他们习惯的外部形式和局部内容上:创作谨严不谨严,语言修衍适当还是繁难怪异,韵脚是按惯常的诗歌规则还是与此相反,内容是因过分夸张或表达不当(如把公驼描写成母驼那样温驯)而显得拙劣,还是因质朴自然显得生动有力而可以接受。

蒙昧文艺批评在谈到诗人地位时,或是用相对比较法:用一个诗人与其他诗人相比来推重他,像推重艾尔萨胜于韩莎,推重韩莎胜于哈珊·本·萨比特;或是用绝对超越的评判法:一个诗人的一首诗、一行诗或一个内容,就胜过其他任何诗人。

蒙昧时期的评论一般只有简单几句话,明确爽快,很少有论据和引证。诗人和诗歌也许还被加上一些绰号,以表明诗人的地位和诗歌的价值,如他们给苏维德的一首诗取名叫“无双诗”。这种评论没有学术目的,评论家只是表达自己内心感受,或是借此赞扬朋友、同盟者,贬低敌手。蒙昧时期的批评家往往就是蒙昧复兴赖以建立的蒙昧诗人自己。由于批评建立在感觉、本能和个人艺术鉴赏基础上,因此总的比较浮浅,带有自我欣赏的感情色彩,虽然在多数情况下它表达了贝督因人本性中对文学美的鉴赏力。

拉希德和伍麦叶时期的文艺批评初期,批评仍然依靠本能感觉,有时也许在评判后进行某些论证和分析。后来开始发展,范围扩大,注重精确,力图确定某些形式和内容的特点。麦加、大马士革和麦地那的不同文学环境,各种纪念集会的增多、歌唱的流行,这些因素对文艺批评有促进。批评家们把注意力转向了诗律和诗句的音乐感,内容的谐和,以及诗感的健全和深度,于是能区分优美和谐的诗和晦涩造作的诗,区分像欧默尔·本·艾比·拉比尔的动人心弦的诗和像法拉兹达格调情诗那样枯燥乏味的诗。批评家们感到,诗人是分成等级的,这主要依据诗人所写的内容和他们对诗歌技巧的运用程度。

阿拔斯时期的文艺批评文艺批评继续发展,直到阿拔斯时期——科学和学术研究、哲学上和宗教上互相辩论、文学讨论,以及守旧派和革新派之间斗争的时代——批评发展了一大步,它力图摆脱各种偏见、爱好和感情冲动的影响,依靠冷静的感情、分析、论证、对文学现象的剖析,以及凡事究其根源和原因,并为批评制定了许多精确成文的原则。

新生活不仅对批评的形式,而且对它的本质,对它所由生发的特质和所从产生的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时的批评建立在以往时代批评遗产和现代修辞、逻辑、哲学和辩证方法的基础上。它由三种倾向构成:旧传统的支持者语言学家们的倾向,他们首先注重语言的排列、研究词汇的构造和确定其含义,讲述诗歌并解释其内容,也可能加进某些文学研究,如对诗人进行比较,但他们很少分析革新诗人诗歌中的内容;文学家们(如戛迪·吉尔扎尼)的倾向,他们也研究古典文学,但特别注重研究和评论近代文学,将其与古典文学比较,在研究上不能充分开展,也不建立论据,总的是依靠批评者个人的鉴赏;受外国文化影响的学者们(如伊本·古达迈)的倾向,他们在评论中依靠修辞学和逻辑,以其标准衡量文学作品,他们的批评是依据一般原则,而不是文学创作本身。

德雅乌丁·本·艾西尔

生平德雅乌丁生于伊本·欧默尔岛,在摩苏尔长大并受教育。后与萨拉丁苏丹结识,给他作文书。前者死后,他又与他的儿子们结交,并任努尔丁国王的宰相。后前往埃及,为阿迪勒国王效劳。不久离开埃及前往沙姆,结识阿勒颇国王查希尔,后又回到摩苏尔,为摩苏尔埃米尔查希尔国王之子纳苏尔丁作文书。他被纳苏尔丁派到巴格达办事,并在那里逝世。由于妒忌者和敌手的频繁攻击,他的一生是在担惊受怕中度过的。由于他天性孤高、矜傲,追求权势、专制,使他树敌过多。

伊本·艾西尔有许多分类著作,但最著名的是《作家诗人文学通例》。这是一部阐述文学原理的书,他对修辞学进行了研究,引用古代诗人和作家的论述来阐明这些原理。此书于1939年在埃及分两巨卷印行。伊本·艾西尔将此书分为前言和两篇论文。前言包括表述学的基础,研讨了对语义的评判、阐释和评判语义的方法,还研究了各种警句、本意、喻义、雄辩、修辞、写作基础。第一篇论文讲语言的修衍,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单个词汇方面,第二部分是复合词组方面。它涉及各种语言修衍,如音韵、双关、无需守律的守律、语言错误等。第二篇论文讲内容的修衍,如比喻、借喻、抽象、提前、置后等。《通例》一书的修辞理论色彩胜过教育的和制定规则的色彩。他的书中表现出哲理精神、教育精神和倨傲精神。哲理精神表现在分类、注重逻辑、使用论据、遵循辩证方法上;教育精神表现在条理清晰、语言明畅、写作自然、阐述详尽上,伊本·艾西尔像个给学生上修辞课的教师,方法新颖动人;倨傲精神表现在全书中,他认为没有一个学者比他更高明,他的书再找不出第二部。他大量引用自己作品中的话,对其倍加欣赏,而且常常谈到自己。伊本·艾西尔的个性贯注于他的写作中,跃然于全书的字里行间。全书充满了有力的论据,在对各种表述原则如雄辩、修辞以及语言的音乐性和如何对之运用得当的阐释上,都持有正确观点。

穆罕默德·本·赛拉姆

穆罕默德·本·赛拉姆生长于巴士拉,曾拜语言学家哈利勒为师。他最著名的作品是《诗人的等级》。这是阿拉伯文学史上第一部这样的书。如果说文学家们是以自己的批评观点看待诗歌,语言学家们只谙熟局部内容,伊本·赛拉姆则以一个在理解、解释和分析方面受时代精神影响的学者姿态对文学及有关文学问题进行了研讨。他的书具有两个突出思想:关于归于蒙昧时期诗人而实际并非他们所作的杜撰诗歌的问题,他从历史、从《古兰经》中找出大量证据,证明这些诗歌都是冒牌货;把诗人们分成不同的等级。对诗人进行比较是本书的基础。

伊本·赛拉姆理解到批评家和批评必须具备的许多条件,其中有素养,实践,对原文和遗产的考察,检验其本身和归属是否正确,通过诗作的多寡及时间地点来解释文学现象,以及比较的基础等。他根据评判的一般原则把诗人分成十个等级,这些原则是:多产、题材多样化、质量。他把多产放在质量之上,并认为题材多样化胜过高质量的单一题材。批评中的这条崎岖之路使伊本·赛拉姆对诗人的排列十分混乱。因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即使只限于蒙昧时期诗人和伊斯兰时期诗人,也不可能将诗人分配在十个等级中。尽管伊本·赛拉姆在考察遗产方面遵循着正确的方针,力图使阿拉伯文学史向着阐述的方向发展,并使之在艺术判断上分类,但他并未能将文艺批评推向很大进步。

艾布·卡塞姆·埃米迪

艾布·卡塞姆·埃米迪,巴士拉人。他致力于阿拉伯诗歌的研究、批评。他在这方面最著名的作品是《艾布·泰玛姆与布赫图里之比较》。埃米迪在书中遵循一种新倾向,他在对两位诗人进行详细比较时说:“蒙真主允许,我在此提到两位塔依部落诗人相同内容的诗歌。我对每项内容进行比较,在具体内容上我说出他俩孰优孰劣。你们不必要求我超越这点而说出他俩绝对孰优孰劣,我不会那样做的。”他的方针建立在局部比较上,而把全面评判留给读者。

埃米迪对两位诗人进行比较,首先引用每个诗人支持者的论据和推重他的原因,然后研究艾布泰玛姆诗中的剽窃成分、错谬及修辞缺陷,对布赫图里也同样,直到对他们每人在某一诗歌内容方面进行详细比较。要言之,他在研究中的这种精神,是一种成熟的带方针性的精神,一种冷静的慎重精神。他对诗人之间的争执取不介入态度。从字里行间看得出他偏袒布赫图里,但在评论上他总的是公允的,不想无所根据或随心所欲地褒此抑彼,他认为谁若是支持这个或那个诗人,他就是按自己对诗歌的偏向行事。除比较外,埃米迪在批评方面还有许多观点,他对诗歌、语言学、诗人、学者、导师和弟子间的关系,或处于相同环境中的诗人之间的关系都进行了论述,对表述和修辞方法作了介绍,并阐明其发展至今的历史和它的作用,从而使本书在批评方面具有重大价值。

古达迈·本·佐法尔

古达迈·本·佐法尔这位巴格达作家的著作有《散文批评》和《诗歌批评》。《诗歌批评》是一部闭门造车的作品,是古达迈纯理念逻辑的产物。他没有首先对诗作进行研究、分析,只是按自己的方法编纂全书、研究诗歌,使全部研究服从于自己制定的规则。他在书中阐明了诗歌的定义,它的四个要素:语言、诗律、韵脚、内容,及这些要素谐和的条件。他还不得不面对诗歌的另外四个必须研究的题目,即语言与内容的和谐、语言与诗律的和谐、内容与诗律的和谐、内容与韵脚的和谐。然后他提到诗歌中好的和不好的词汇和词组。他讲到了二十种伊本·穆尔塔兹不曾讲到过的诗歌修辞法。古达迈的功绩在于制定了一些专有名词,确定了某些诗歌现象。但他的著作在批评发展史上影响甚微,他的努力大部分是形式上的、缺少效益的。

戛迪·吉尔扎尼

戛迪·吉尔扎尼生于戈尔甘,曾负责该地区司法,死于赖伊。他有多部分科著作,最著名的是《对穆太纳比及其敌手之调解》,这是对沙赫布·本·阿巴德所著《穆太纳比缺点之表述》一书的回答。他在本书中遵循的是教义法官和文学家的方针,他把对穆太纳比及其敌手的“调解”大部建立在“同类事物比较的衡量标准上”。他一开始就强调他感触到的人们对穆太纳比的偏爱、或出于私欲和感情冲动对他进行攻击的事实。他注意到诗人的敌手用错误来非难他,于是他力图公允,不去讨论那些归之于他的错误,而是将其与名列前茅的诗人们的同类情况相比较,他们也免不了错误。他也不去讨论那些使诗人受到责难的艺术缺陷,而是力图用比较的方法为之辩护。他在引证或寻求托辞时列举了大量诗人,不是为了给他们抹黑,而是为了表明,产生错谬和才思的某种平庸,任何诗人也在所难免。

艾布·希拉勒·阿斯凯里

为专心致志于学问,他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两种创作——诗歌和散文》。他遵循的是总结、教育式的方针,依靠定义和缕述,批评在他那里变成了修辞。事实上,批评应研究实际的作品,而修辞规定了诗人必须服从和受其评判的原则。本书代表了修辞学派所达到的最高峰,因为作者是这一学派的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