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把品牌做大:20家著名企业的品牌成长谋略
18996800000010

第10章 百威,世界“啤酒之王”(3)

而在美国本土,百威提供多种品牌啤酒,产品线囊括了高、中、低端市场,而且由于高档与中低档啤酒的价格只相差20-30%,因此百威在本土更象一个大众品牌啤酒,并占据全国50%市场份额。

在中国市场经过11年持续投资和不断深入,百威啤酒在一线城市(沿海大城市)和二线城市(省会级大中型城市)均已完成了从经销商网络到终端形象的布局,在高档啤酒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达到45%—50%。

然而,尽管百威在高端市场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国内啤酒高端市场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和省会级大中型城市,容量有限。百威经过周密的调查后发现,在2007年以前的10年中,中国啤酒市场总量已经翻了一番,其中县级市场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且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县级城市消费力也提高到了一定水平,中低端市场正在高速增长。可这块市场并非国外啤酒品牌所擅长,国内大大小小的数百家企业早已在低端啤酒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百威啤酒品牌要想在中国市场上有进一步的开拓,占据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县级市场就成为必然选择。

2007年,一向以高端面目示人的百威啤酒主动宣布“下沉”,打破原先相对固定的消费市场的界限,开始进军中国县级市场,以合资、兼并等各种方式进入国内啤酒领域,与燕京等国内品牌抢占中低端市场。

而与此同时,燕京啤酒却调整了市场竞争策略,力求“上浮”,将目光瞄准国内高档啤酒市场,向高端市场展开强势进攻。他们相应对产品结构作出了调整,打造高端市场,努力提高燕京高档啤酒在星级饭店、宾馆、航空公司、知名超市的占有率。

燕京提高了在南方航空公司、东方航空公司等几大航空公司的销量,燕京纯生啤酒进入了国际航空公司头等舱。同时,通过品牌拉动和影响,燕京成功地进入美国得沃尔玛、法国得欧尚、家乐福等北京知名超市,已经开发70多家超市集团,形成卖场近1000家。另一方面燕京还加快步伐拓展像成都、合肥等省会城市,加快对市场发展潜力较大的重点地区进行重点开发运作,力争实现在局部市场扩大占有率的构想。

啤酒厂商和足球赛可以说是形影不离的老搭档了,两大啤酒巨头都极为重视世界杯带来的商机。美国百威啤酒自1986年以来就一直是世界杯的赞助商。2006年世界杯期间,百威充分利用其同世界杯赛事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与中国本土啤酒厂商展开竞争。百威向市场推出了以世界杯为主体的特殊包装的罐装啤酒,在电视上大做广告,并在世界杯开赛前就翻新了其零售门店。与此同时,燕京啤酒设在北京的总部也在北京500多个场所开办啤酒节,争夺夏季旺销市场。

纵观历史,百威啤酒一直以体育营销见长,面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一巨大的商机,百威啤酒最早加入了借助奥运赞助商这趟专列,意在借奥运光环,为自己的品牌增辉。

燕京啤酒同样打出了奥运营销牌,公司首先与北京当地的强势媒体联合推出了一系列活动,开始为奥运营销铺路。2006年5月初,燕京啤酒与《北京娱乐信报》合作举办“美丽世界杯足球宝贝评选”活动,通过短信投票的方式实现与消费者互动。2006年6月,燕京啤酒又与《北京青年报》联手推出了“每日球迷大奖,独得100箱燕京”的球迷短信竞猜活动;与此同时,燕京啤酒还选取了北京一些特色酒吧及餐厅进行现场竞猜和彩绘活动与消费者互动。燕京啤酒还在此期间顺势推出了新产品“燕京冰纯啤酒”,为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奥运迈出了第一步。

同时,燕京啤酒还增强了对北京地区社区的覆盖和控制,专门针对社区举办各种形式的主题促销活动。从2006年5月到9月,每个周五到周日,燕京同时在北京8大区50个大型社区开展“奥运在我家,燕京啤酒社区行”系列活动。

相较燕京啤酒大张旗鼓的声势,百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啤酒公司,在这场奥运营销战中似乎显得有些不动声色,但事实上,百威抢占中国市场的步伐丝毫没有减弱——增股青啤、不惜重金购并哈啤,百威按照自己的节奏,已经把中低端啤酒市场分给青啤和哈啤了,因此作为北京奥运会的赞助商,百威将可能会在2008年2月份开始以“大手笔”一举拿下奥运眼球,这是国际大品牌惯用的策略。

5、经典案例: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百威是典型的家族企业,最容易产生弊端的企业组织形式,家族的核心成员一直都是重要职务董事长、总裁的不二人选,这对其它企业来说是难于理解和维持的,而百威却保留这一经管制度至今,历经一百多年历史,仍然在全世界保持着经久不败的霸主地位。在这一百多年中,百威啤酒以其纯正的口感,过硬的质量赢得了全世界消费者的青睐,成为全世界最畅销啤酒之一。纵观百威发展的历程,在啤酒这么一个竞争残酷的行业,它发展进程的每一步都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1913年,美国百威啤酒的创立者阿道普斯·布施去世后,他的儿子奥古斯特继承了他的总裁之职,继续为百威事业尽职尽责地工作着。在他经营百威的20年间,公司经受了一系列的沉重打击,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接着是20年代的全国禁酒令。禁酒令的颁布,对百威酒厂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百威被打得头破血流,曾一度不得不被迫中断啤酒生产。为了摆脱困境,奥古斯特四处寻找新工艺,推出了一系列无醇饮品(包括无醇百威啤酒),为了保证产品的口味和质量,他又着手制造卡车车厢和冷藏车,生产麦芽汁、冰淇淋以及发面酵母等产品,使公司一步步渡过了难关,生产又步入了正轨。1933年禁酒令废除,公司立即恢复了啤酒生产。

1934年,A·布施三世继承了其父奥古斯特的总裁之职,开始接管百威酒厂,他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并且头脑灵活,善于抓住和把握机会,在他的领导下,百威啤酒1938年以创纪录的200万桶产量,打破了保持21年之久的160万桶的纪录。1935年,经过他一手策划,瓶装、罐装啤酒的销量有了大幅度提高,首次超过桶装啤酒,“百威”品牌得到了更多消费者的认识,喝百威逐渐成为时尚。接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许多企业都受到了战争的重创,战后也未能恢复,但百威凭借着其早期打下的坚实基础,在战后取得了更辉煌的发展,相继新建了12家啤酒厂并成功推出了包括“布施啤酒”在内的诸多新品牌。

1946年,A·布施三世去世,总裁的职位由他的弟弟奥古斯特·A·小布施(August A Buschjr)继任。为了让百威取得更大的发展,他放弃了一切副业的经营,把所有资金都投入到啤酒的开发和研制中,着力建设新的啤酒厂,推广新的啤酒品牌。50年代的美国经济正值高速发展的复兴时期,百威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知名度随着销量的不断增多而不断扩大。

1951年,百威重金兴建的纽阿克啤酒厂投产,年产量达125万桶,再加上其它酒厂的产量,当年百威全年生产的啤酒达到了500万桶,是公司成立以来产量最高的一年。“百威帝国”逐步发展起来。1955年,雪山啤酒问世,进一步扩大了百威在啤酒界的影响力。接着,小布施又新增了8家啤酒厂,继续增加啤酒的产量,以满足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需要。在任职期间他还投资兴建了金属容器公司,以保证易拉罐的供应。在小布施的带领下,百威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1974年,百威啤酒产量达到3000万桶,又创历史新高,同年,小布施的儿子奥古斯特三世接替他成为公司第五代总裁。正是他把百威啤酒带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让全世界人都知道了百威啤酒。1980年百威啤酒股票成功在纽约交易所上市,不久,加拿大著名的拉巴特(Labatt)啤酒公司开始酿造和销售百威啤酒。百威在一步步走出美国,迈向全球。

1981年,旨在全球生产、推广和销售百威啤酒的安海斯-布什国际公司成立,百威啤酒迅速开始成为国际知名啤酒品牌,紧接着百威又相继在国内新建了4家啤酒厂,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百威的存在,百威啤酒已经在美国达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1997年,全球百威啤酒产量超过1亿桶。1998年,安海斯-布什公司啤酒产量达到1303万千升。

在百威国际化的进程中,逐渐将触角伸向了改革开放中的中国。1995年,百威开始以高档啤酒定位进入中国市场,相对于国外的生力、嘉士伯、蓝带等啤酒,百威算是迟到的了。面对当时中国啤酒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百威以最快的方式将一家中德合资的啤酒公司的股权买过来,初期所占股份已有八成,目前涨到98%。股权非常单纯,能集中精力一致对外。

在进军广东市场时,经过周密的市场调研,百威意识到要在这个激烈的市场做大,必须成熟一个地区再做另一个,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扩张模式还是比较合理的。百威选择了广州做为切入点,多年内只在广州做好市场,等广州的消费群建立起来以后,再着重于深耕渠道,同时做好品牌形象等工作。这些基础工作有了一定的规模后,再打入其它市场。事实证明,百威的做法是正确的。

如今,百威啤酒已占美国啤酒产销量的五分之一,其啤酒产量之大,让世界所有啤酒厂家都望其项背,堪称啤酒世界不可动摇的巨擘。百威步步为营的发展史,浓缩了美国啤酒的发展历程,它的成功为世界酒业树立了可贵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