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把品牌做大:20家著名企业的品牌成长谋略
18996800000018

第18章 耐克,“代表胜利的上帝”(2)

真正的突破是1986年的一则广告,它宣传耐克充气鞋垫——一种使用空气作为垫子支撑脚底的产品。在广告片中,耐克公司不是采用一味宣传产品技术性能和优势的惯常手法,而是采用一个崭新的创意:由代表和象征嬉皮士的著名甲壳虫乐队演奏著名歌曲《革命》,在反叛图新的节奏、旋律中,一群穿戴耐克产品的美国人正如痴如醉地进行健身锻炼。这则广告准确地迎合了美国刚刚出现的健身运动的变革之风和时代新潮,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从此以后,电视成为促进形成耐克品牌个性的重要媒介。起初一直采用的杂志媒体则仍被用于向竞技选手们传递产品信息。

耐克广告的这一转变相当成功。首先体现在公司市场份额的迅速增长:一举超过锐步(Reebok)公司,成为美国运动鞋市场的霸主。

耐克的广告开创了一片新天地,使其能利用娱乐的力量产生与观众的联系。与绝大多数的美国广告相比,耐克的广告被看作是一种漂亮、时髦的沟通,而不仅仅是一种促销手段。那些代表核心目标市场的年轻人购买耐克产品,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体育偶像穿戴的品牌,广告强化了品牌作为时尚领导者的形象。

耐克公司的广告宣传其次表现在独具特色的“气势”和“品格”上。耐克公司的广告投入较大,每年在广告上的花费高达2亿美元,为了给消费者以较大的冲击力,美国社会的四大媒体——电视、报纸、广播、杂志及其他印刷品均频繁出现耐克的不同形式的广告,在扑面而来的“广告气势”中,人们感觉到耐克的强大实力。耐克公司的这种营造“气势”的战术也波及到每年一度的全美体育用品展览会上。在展览会上,别的公司大多极力显示自己的产品和优良的技术,以争取客户更多的订单。但耐克公司却别出心裁,他们公司的展位面积大约7000平方米,是所有参展公司中最大的。这样,公司的实力、规模和良好的发展远景都以独具一格的形式展现在顾客和用户面前,气势庞大、引人注目。耐克公司的这种“造势”对消费者内心所产生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

耐克公司的广告部经理曾宣称:耐克的广告一直尽力避免出现“虚情假意的产品陈列”,而是靠提升自己的“品格”,在公司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一个牢固的感情纽带。耐特也曾说道:“耐克相信感情的力量,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能深深感受到这种力量的存在。”耐克公司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例如:在公司创办初期,耐克公司就和运动员保持一种亲密的合作关系,通过接受运动员的意见不断去改进产品,使产品打上浓郁的感情色彩的烙印。1988年,耐克公司搞了一个耗资1000万美元的广告活动,广告的口号为:“只管做吧!”这个广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原因是这句广告词符合大多数美国人的口味,尤其是追求个性、崇尚自由的年轻人,因而也成为90年代广为流传的耐克广告语。80年代末期,耐克公司还制作了名为“斯拜克的都市丛林健身房”的广告片,片中的主人翁极力向公众宣传种族平等和相互协作精神,使耐克的“品格”提升到关心社会、注重其精神内涵的高度。

耐克公司广告宣传的独特之处还表现在耐克公司把广告宣传作为一种引导时尚的工具。

90年代,妇女健身运动在欧美国家逐渐流行,顺应时代的发展,耐克公司也增加了以妇女为销售对象的系列运动产品的开发。这些产品包括健身操、竞走、交叉训练等运动项目所需要的各类运动产品。为了打开妇女运动用品的市场,耐克公司推出了题名为“对话”的广告宣传活动,该项活动持续三年之久,主题是宣传妇女健身是一种时尚运动,这样的健身运动会给妇女带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无限的活力。为了达到创造时尚的目的,耐克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在全国范围内向选定的广大妇女寄送广告宣传材料,宣传健身新主张,结果反应强烈。

一时间,耐克妇女健身用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谈论的话题。通过这次活动,耐克公司的妇女健身用品已占市场份额的20%。

由于耐克公司这项广告宣传活动取得巨大成功,因而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1991年,该项活动获史蒂芬·E·凯利奖,这是由美国杂志出版协会颁发的全美最具权威性的印刷品广告宣传奖;同年,该项活动还获得全美妇女政治会议颁发的“好人奖”。

1985年,世界著名篮球运动员迈克尔·乔丹,穿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乔丹气底”高级耐克运动鞋和特型耐克运动服,为耐克公司大做产品广告宣传。被人们誉为“空中飞人”的迈克尔·乔丹在运动场上奔腾跳跃,辗转腾挪,脚底就像是装了弹簧似的,一次又一次地从空中将球扣进篮筐。人们在惊叹乔丹的高超球技的同时,也对耐克运动鞋的良好性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电视屏幕把这精彩的场景展现到世界各国观众面前,耐克运动鞋逐渐成为世界性的知名品牌,也奠定了其运动鞋霸主的地位,从此,耐克公司走出美国,走向世界。

4.耐克PK阿迪达斯——360度激斗贩卖

耐克与阿迪达斯分别是美国和德国两大鞋业巨头,二者先后占据了本国乃至全球的运动鞋及运动装市场。

阿迪达斯公司的前身是德国两兄弟阿道夫·达斯勒和鲁道夫·达斯勒开的一家制鞋公司。一次偶然的机会,运动员杰西·欧文斯穿着他们制作的运动鞋参加了1936年奥运会,并取得一枚金牌。这为达斯勒兄弟的鞋店打开了门路。十几年后,兄弟俩分道扬镳,成立了各自的公司。其中,鲁道夫成立了普马公司,而阿道夫在已有企业基础上建立了阿迪达斯公司(“阿迪达斯”源于他的教名的爱称和他的姓氏中的前三个字母)。刚开始时,阿迪达斯公司制作的鞋质量优、品种多,并且在跑鞋方面有很多革新,因而在影响广泛的国际体育活动中占据统治地位。但是,以后竞争者相继涌入这个市场。1972年之前,阿迪达斯公司和普马公司占有了运动鞋的全部市场。然而,阿迪达斯公司似乎已成为不可超越的尖峰。它不仅生产供各类体育活动使用的鞋,而且还增加了与体育有关的其他用品,如短裤、运动衫、便服、田径服以及流行的体育挎包等。

后来,由阿道夫兄弟开创的市场营销策略对整个制鞋业产生了具有指导意义的影响。阿迪达斯长期以来一直把国际体育竞赛当作检验产品的基地。许多年来,这些运动员的反馈信息对公司改变和改进鞋的设计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公司与专业运动员签订合同,让他们使用公司的产品。为了尽快增加产量,公司还到南斯拉夫和远东等地区寻找能够大量降低成本制作运动鞋的加工厂。公司与这些国家的一些中型企业签订了特许生产协议,让它们按公司的图纸制造产品。这样,公司节省了建造工厂和购置设备的巨大开支,从而使成本保持在适当水平。经过阿迪达斯的努力,公司成功地引领跑鞋业从各种竞赛用鞋到训练用鞋潮流,为各类跑步者制造各种各样的跑鞋,成为这一行业的领导者。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跑鞋业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美国人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关心。从前数百万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此时也开始寻找锻炼的方法。与此同时,制鞋商的数量也增加了,耐克公司就是其中之一。鲍尔曼作为一名体育教练,他的观点是:跑鞋重量轻一盎司,会对赢得比赛产生极不相同的结果。

耐克公司在最初成立时,与当时的体育用品霸主阿迪达斯根本无法相提并论,销售量仅是其几十分之一。直到1984年中期,耐克和阿迪达斯几乎同时拥有了一项将气垫放入运动鞋内以减轻鞋重的技术,并且他们几乎在同一时间将这款鞋推向市场,结果这件事成了耐克品牌崛起的转折点。耐克的崛起正式地拉开了与阿迪达斯PK赛的帷幕。

在最初,阿迪达斯就是通过关注国际体育赛事,进而选择体育健将为其产品作代言,通过代言人优异的成绩向消费者、观众宣传着自己产品的性能及优势,后起之秀耐克也是追随于阿迪达斯的这种宣传策略,在国际体育赛事中寻找出色的健将,通过他向观众传达着自己的品牌。其实,这种宣传方式,在当时来讲,已经不算是新鲜、耀眼之举了,早已无法刺激到消费者的眼球。在这一轮PK赛中,阿迪达斯与耐克以同样的宣传方式,打了一个平手。

面对日益变化的竞争环境,成功企业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有一个明确的竞争战略,实施有效的管理。因为企业不仅需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要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赢得市场份额。按照迈克尔·波特教授的观点,决定企业赢利的可能性,首要的、根本的因素是行业的吸引力。

企业要想聚集消费者的吸引力,在新时代中,媒体不失为一个良策,而广告就是最有效、最佳的吸引“眼球”的一种途径。在上一轮的PK赛后,耐克强烈的意识到了这一点,它在把重点放在关注国际知名体育赛事的同时,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广告宣传上。它重新进行了广告定位,将新产品的广告重点定位于体育界的传神人物之上,与其签订年限合同,邀请在体育界有影响的“明星”为耐克的品牌代言人,创造性地把“明星”与耐克产品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为耐克市场战略和整个运动鞋、运动服生产线的核心,此举不但增加了耐克的品牌魅力,也为耐克公司创造了展示其最新技术的最佳途径,与此同时,也提升了广大消费者对“耐克”品牌的认知度及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