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把品牌做大:20家著名企业的品牌成长谋略
18996800000054

第54章 丰田,有路就有丰田车(2)

在庞大的中国市场上,尤显丰田公司的舍弃性格。比如2004年天津丰田公司推出的花冠(Corolla),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没有性格的车就是最成功的车”,这种说法显然不能使每个人都认可,但如果说:“没有性格的车就是大多数人接受的车”,却有点像是真理。丰田Corolla是在全球大获成功的车型,给人们最大的感觉,就是整部车里外高度一致的“无性格”。根据丰田公布的统计数据,自1966年第一代Corolla推出以来,至今已发展到第9代;2000年,它以2498.66万辆的历史累计销量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2003年为止,Corolla共在全球16个地方生产,产量占丰田全球总产量的2/10;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它的累计销量达到2800万辆,是至今全球单一车系的销量冠军。

除了丰田开创的“丰田生产方式”使企业效率提高,降低产品成本,学习欧美技术,不断提高自己产品质量外,使丰田品牌实现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就是利用广告,创丰田国际品牌。

20世纪70年代,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生产的第一代“光环”轿车曾在美国轿车前一败涂地,特别是在成为几起轰动全美的车祸事故的主角之后,在美国公众心目中更是声名狼藉,甚至连国内头号出口轿车大王的宝座也丢掉了。对此,丰田公司制定了全力改进“光环车”的战略。一年之后,推出了以中产阶级为对象的“光环”牌1500型高级轿车,投入市场。

新车的性能已大为改进,但由于第一代光环车名声不佳,人们对光环牌轿车普遍缺乏信任,因此,新车投放市场后,销路依然不好。为了扭转人们“光环牌车不坚固”的印象,公司不惜工本,耗资上千万日元,在全日本乃至全世界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宣传战和心理战。

以广告片《海之虎——光环》为开端,在商业电视广播中接二连三地推出了《空中飞车——光环》、《猛撞油桶——光环》、《悬崖滚车——光环》等破坏性试验影片。在《空中飞车——光环》的拍摄中,设计了这样一组惊险镜头:高速行驶的光环车,在一瞬间腾空而起达3米之高,悬空飞行大约25米远,着地后仍然照常高速行驶。拍摄地点选在风景如画的浅间高原,摄影机准备就绪,就在这时候,请来的职业驾驶员临阵胆怯,拒绝驾车表演。正当人们束手无策的时候,公司宣传部一名叫三浦清彦的年轻人挺身而出,像中世纪的日本武士一样,愿意为公司的事业赴汤蹈火。三浦清彦驾驶一辆崭新的“光环”牌轿车,以120公里/小时的时速冲向飞车台。一瞬间,轿车就像一道耀眼的闪电,射向浅间高原晴朗的天空,在离地面3米,悬空飞行了30多米,几部摄影机以不同角度拍下了这千金难买的惊险镜头。

《空中飞车——光环》在电视台播出后,获得了巨大成功。三浦清彦幸免一死,成了丰田帝国的一名英雄。他于1977年2月被提拔为泰国丰田公司经理,成为国际小轿车推销战场上的一员虎将。“光环”牌为丰田公司再次夺回了日本出口轿车霸主的宝座。如今,在全世界的每座名城,每一个旅游胜地,都可以看到丰田公司的“皇冠”、“光环”等名牌轿车在奔驰。

丰田公司这一具有“破坏性”的广告创意实际上就是要表达丰田车“坚固、安全”这一概念,以消除公众心目中丰田车“不坚固、不安全”的形象。假如,丰田公司没有如此创新的广告策划宣传,只是在各大报纸上连篇累牍地讲述丰田车是如何“坚固、安全”这些空洞的话,缺乏形象性,哪还会引起消费者的注意。经此宣传,人们对丰田车有了重新的认识,那个曾经留下的不良烙印彻底地被“坚固、安全”所替代了。

由此可见,广告主题选择的好坏,决定着广告的品质效果。选择广告主题应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独特性原则。由于在现代市场中,各种产品都有众多的竞争对手,即便是刚刚上市的新产品,很快就会有许多的仿制品与之争夺市场。就大多数产品而言,不同品牌产品之间无太大差别。特别是一些轻工产品,其产品性能、制作工艺和使用效果等方面的差别都很小。企业要想让众多的消费者加深对品牌的印象,广告主题的选择必须具有独特性,因为只有恰到好处、影响深远的广告宣传才会为其产品锦上添花。

世界性的消费群体需要国际品牌。世界各国人民虽然由于其地理、习俗、文化的差异在需求上也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如对奶制品的需求,英国人喜欢水果乳酪,德国人喜欢奶油甜品,法国人则喜欢普通酸乳酪,但在某些东西上世界各国人民却有许多共同的喜好,比如汽车,各国的消费者的共同期望是有高科技的支撑、品质优、性能好、外观时尚等,由此,丰田汽车便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风靡世界。

4.丰田PK福特——四轮汽车的尖峰之战

亨利·福特发明了四轮汽车,并于1903年6月16日成立了福特汽车公司。当时,对整个人类来说,汽车都是新生事例,汽车销售供不应求,市场需求量无法估量,福特公司所要做的,就是加大生产批量。在“科学管理”思想的指引下,福特公司引入流水线作业,创造了“福特式”生产模式,即大批量生产,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在汽车刚刚诞生的那个时候,是不愁没有销路的,市场就像一个无底洞,丢进去的产品转身即被买走。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汽车产品营销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生产导向阶段,产品导向阶段和销售导向阶段。生产导向阶段汽车产品有产必有卖,可谓之供不应求,消费者几乎不需要选择,能够买到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就是件幸事儿了。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市场上的产品、种类日渐繁多,人们开始在选择中寻找更适合与自己喜欢的产品,这便是产品导向阶段。在这个阶段,厂家生产出有特色、与众不同的产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没有特色就意味着产品的销量无法提升,或者卖不到好价钱,甚至卖不出去。随着生产力的继续提高,技术的不断更新,产品开始充斥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这时就进入了销售导向阶段。在这一阶段里,产品的出售额需要靠销售手段来激进,也就是说谁的销售能力越强,谁就可能业界的霸主、胜利者,如果你的销售手段落后,或差劲的话,在这一阶段里好产品也可能卖不出去。

福特公司引领汽车工业的时期,属于生产导向阶段,在当时,福特只以一辆黑色的T型车,就撬开了市场,在汽车制造行业获得巨大成功,引领着汽车工业的发展。

当丰田汽车公司准备拍马前行时,正是美国汽车业如日中天之时。要和美国汽车业抗衡,可能性几乎为零。一方面,日本国内市场环境、劳动力状度比较匮乏,另一方面,于由二战使日本出现资金短缺的状况。但丰田公司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进军全球汽车制造业的雄伟目标。通过技术与设备的引进,丰田公司仿制出了第一辆汽车,而后,实行国产化,并建立规模生产体制,使日本汽车开始引人注意。丰田公司经快速成长后,开始进军美国市场,因为在丰田人眼里看来,虽然日本汽车是照搬美国的模式而小有成就的,但要想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一定要打败美国汽车业,至少要和美国汽车平起平坐才可以,随即他们把目标锁定在“汽车大王”福特的身上,展开了一场旷世的持久战。

首先,丰田公司打这场战役之前,对当时世界汽车业的状况进行了系统、细致地分析,丰田人发现,汽车制造业所遵循的依然是“福特式”生产管理。但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消费者追求个性的意识日渐强烈,大规模、大批量、低成本生产的“福特式”日益暴露出其缺陷,比如制造过程中物流配置不合理;强大的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不一致,矛盾十分突出;产品的大量产出造成库存积压严重。在调分析中,他们还发现,整个汽车市场对产品质量与款式、个性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独特,然而,正是这一要求给汽车制造业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也为丰田公司带来了机会,那就是如何有效地组织多品种小批量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