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把品牌做大:20家著名企业的品牌成长谋略
18996800000056

第56章 三星,电器王国的佼佼者(1)

20世纪70年代,三星还是一家为日本三洋公司做贴牌生产业务的加工厂,微薄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廉价的黑白电视机。到了20世纪90年代,三星公司虽在全球半导体芯片行业有了突出的成绩,不论是在产量还是企业规模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很多欧美国家的顾客眼里,三星公司依然是一家靠模仿他人技术、生低端产品的公司,对其产品无人问津。

然而,短短数年间,三星公司凭借着品牌攻略,跃身为世界范界内的知名品牌,并具有极强的竞争实力与电子行业的霸主索尼叫板。据品牌评估测算,三星公司的品牌价值在逐年上涨,2003年其品牌价值已达到了108亿美元,连续两年成为全球品牌价值上升最快的公司,“三星”已成为亚洲仅次于日本索尼的第二大最有价值的品牌。

1.品牌缔造者——创业鬼才李秉喆

2002年10月23日,三星电子经国际奥委会审核通过,再次签约赞助2006年第20届都灵冬季奥运会和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从而再次延续其全球奥林匹克赞助商的身份。在国际奥委会精挑细选之下,每期只有10家~12家国际一流企业才能作为候选者,而三星却能够延续这种身份,这说明了什么?三星同可口可乐、柯达这样的顶级品牌一样,已经跻身于世界一流的行列之中,成为影响世界的品牌之一。

“三星”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成就,首先应该感谢一个人,他就是“三星人”难以忘怀的集团创始人——李秉喆。

1910年2月12日,李秉喆出生在韩国庆尚南道宜宁郡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他的祖父是位文人,并开办了“文山书亭”书院,他小的时候就是在那里度过的。李秉喆自幼聪明伶俐,却不好学,是个十足的贪玩家。为了改变他贪玩调皮的坏习惯,父亲送小秉哲到很远的学校去读书。在这个学校里,小秉哲学到了不少东西,渐渐地,他开始对学习感兴趣。在他的努力下,考进了汉城读中学,由于家乡有早婚的习俗,李秉喆还在读中学三年级时,父母给他办了婚事。

李秉喆并不满足于在中学获得的知识文化,他开始萌生了去日本留学的念头,但遭家人反对,倔强的李秉喆不肯就此作罢,只身一人坐轮船去了日本。1930年4月,李秉喆考取了早稻田大学政经科,他十分珍惜这个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他的大部分时间多用于学习上,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各种知识。这段时间的学习开阔了他的视野,同时也为日后的创业奠定了基础。

回国后,在父亲的帮助下,他和几个朋友从银行贷款,合伙开办了一家粮食加工厂,由于他们经验不足,加工厂第一年就亏了本,但李秉喆并没有就此退却,他凭借着自己所学的知识,改变了经营方针,第二年不仅赚回了投入的本钱,还赢利了2万元。这样的喜悦并没有维持多久,由于日军开始全面侵华,为了聚积资金,冻结了所有日本银行的资金,缺少银行贷款的李秉喆只得卖掉所有土地、转让粮食加工厂和运输会社,偿还全部债务。

尽管他当时已一无所有,但他的斗志还在,他对自己说:“如果上天不给我机会,那么我就自己创造机会。”凭着这种顽强的斗志,李秉喆开始寻找商机。他跑遍了整个朝鲜半岛和大半个中国,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分析,他发现果品、蔬菜、干鱼这种本小利大的贸易在中国东北比较盛行,于是,他决定做这种出口贸易,随后,他在大邱市买下了一个小铺子,作为自己东山再起的根据地。1938年3月1日“三星商会”成立了,“三”在朝鲜被视为大、多、强之意,“星”则是清澈、明亮、深远、永放光芒的意思。李秉喆以“三星”命名,对自己的事业寄含着高度的希望和美好的憧憬。

李秉喆在做贸易的同时,又办起了一个面粉加工厂。他邀请早稻田大学的校友李舜根做三星商会的负责人,对其委以重任。后来李舜根为三星商会的迅速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李秉喆并不满足于此,在忙于发展商会的同时,他还在寻找新的投资对象,来壮大三星商会。机会总是垂青有所准备的人。原由日本人经办的每年可酿造7000石粮食的“朝鲜酿造”会社因内部分裂,急于转让。在当时,私人酿造业受到保护,可以享受许多优惠。李秉喆立即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出资10万元买下“朝鲜酿造”。一年后,“朝鲜酿造”成了当地的纳税大户,年产量增至1万石,销量节节上升。李秉喆淘到了第一桶金。

然而处在战争年代,一切都无法预料。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对朝鲜半岛的掠夺更加张狂,对许多物资实行统制,导致三星商会与“朝鲜酿造”不但无利可图,而且连原料也难以保证。于是,李秉喆把这两家企业的经营业务交给李舜根,自己回到了故乡。直至1945年战争结束,李秉喆重返工厂,继续工作。在他的带领下,三星商会使酿造厂死灰复燃,并试制成功“月桂”牌新酒,在战后萧条的市场上受到了热烈欢迎,三星商会在韩国的销售业务也不断增加。李秉喆决定,不能光在大邱市周围扩展,他把发展目光锁定在繁华都市汉城。1948年11月,他在钟路二街永保大厦附近租了一栋两层小楼,正式成立了“三星物产公司”,1951年1月11日,在釜山大街路建起了“三星物产株式会社”。他充分发挥超群的经营才干,在一年之间,使3亿元资本变成了60亿元,足足赚了20倍!被人称作“创业鬼才”。

20世纪50年代初,韩国物资匮乏,经济困难,大多数企业对风险极大的国内制造业持消极态度,继而纷纷投身于进口贸易,而李秉喆正是靠这个起家的。但令人惊讶的是,这时的李秉喆却毅然放弃了获利丰厚的贸易业,决定创办生产工厂,走别人不敢走的路。经过调查,他选择了制糖业。于1953年,建造了韩国第一家大型制糖企业,为韩国食糖生产国产化立下了头功。继而,他又创立了第一家毛织厂,并很快将其发展为具有国际水平的企业,产品成功远销到毛织品王国——英国。

20世纪60年代,韩国经济开始高速发展,国内百废待兴,建筑业最为热门,但最缺少的还是化肥,化肥使用全依赖国外进口,见此形势,李秉喆又投身于肥料工业中,筹建肥料厂。这一次他创造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设施最新、工期最短三项纪录的“韩国肥料”。此后,“韩国肥料”不仅打破了国外进口的局势,而且还开创了出口肥料的历史。

当然“三星”最令人骄傲的成就,还是在电子业方面。70年代,三星还在为日本三洋公司打工,制造廉价的12英寸黑白电视机。后来,靠着给著名国际品牌制造芯片及电子产品,三星大大地拓展了自己的规模,成为韩国最成功的制造企业。然而,三星的品牌却一直无法与世界一流品牌同日而语。在西方人心目中,三星只是一个模仿别人制造廉价微波炉或者廉价产品的公司。在美国,三星更被看作是地摊上的廉价产品。

进入20世纪80年代,面对这种状况,李秉喆又提出“为了图谋出路,并开创韩国经济的第二次起飞,我们只有走开发尖端科技这一途径”。在他的倡导下,三星集团开始投入巨资发展尖端科技,引进美国先进技术,在他们的不断努力下,三星使韩国成为了继美、日之后,第三个能独立开发半导体的国家。

“三星”实力强大,经营健康,被称为“韩国业界的大白鲨”。目前,三星集团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第14位,年收入超过1000亿美元。三星被誉为韩国最成功的企业,其经营哲学及品牌营销对商业界也起着重大影响的影响作用。

2.品牌核心——持之以恒的质量管理

曾几何时,三星公司在很多人眼里还只是一个仅会模仿其他企业,生产一些低质廉价产品的小跟班角色。在2003年,三星电子的专利数在全球排名第5位,在美国取得了1450项专利,仅次于IBM、NEC、佳能和Micron,领先于松下、索尼、日立,三菱和富士通。三星的崛起,令整个世界为之震惊,人们开始纷纷谈论这个现代版的希腊神话或灰姑娘变公主的传奇故事。众多媒体更是不惜笔墨地给予三星公司前所未有的美誉:

2002年3月19日,美国《时代》周刊根据品牌认知度推测,三星公司将在三年之内超越世界上最大的家电企业索尼公司。有谁想到,仅在一月之内,这个猜想便应验了。

2002年6月14日,英国最权威的报刊媒体之一——伦敦《金融时报》对三星公司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大篇幅的介绍,其中指出:“种种迹象已经表明,三星公司正在蓄积力量,以期成为凌越日本索尼的大型跨国企业。”

除此之外,《财富》、《华尔街日报》、《法国财经日报》等世界著名媒体均对三星公司的骄人战绩进行了详细的报道。美国《财富》杂志更是不吝惜赞誉地表扬三星:“三星公司之所以能够在产品创意、品牌塑造等方面凌越索尼公司,关键还在于其具备了世界一流企业的财务结构、市场支配力以及产品竞争力等三个条件。

三星公司的迅猛崛起,不得不引起全世界的关注,那么,是什么使三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不经察觉地壮大了呢?其内在核心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一疑问,三星给出了我们答案:持之以恒的质量管理。

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韩国经济正处在一个高速增长的周期,不但国内消费需求旺盛,而且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也支持了大量的产品出口。在这种内外需求都非常强劲的形势下,类似于三星这样的韩国大企业根本就不需要考虑什么市场需求的问题。因为他们只要把产品生产出来了,就肯定能够卖掉。在这一点上,三星面临的情况与中国前几年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非常相似。

然而,强劲的市场需求以及高速的经济增长除了给三星公司带来了短期的虚假繁荣之外,也产生了一种致命的负面影响。在他们看来,一个企业如果要想发展,提高产品销售额,那么就必须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抢占市场份额,至于产品的质量,则根本就不是他们所关注的重点。

结果,这种非常短视的生产观念很快就给三星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长期以来对产品质量的忽视使三星公司的产品在品质上带有一种先天性的不足,也因此而在欧美市场上沦为消费者眼中的廉价货,只能摆在一些档次较低的商场里出售,而且还不能放在大厅里展示,只能放在偏僻的角落里,长年无人过问,不但导致销量不佳,而且还给三星公司的产品以及形象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害。

身为会长的李健熙尽管早已认识到产品质量的重要性,然而1993年的美国洛杉矶之行还是给了他很大的打击。在洛杉矶的许多电器商店里,李健熙一行人看到的是三星的产品尽管比一些欧美和日本企业的产品价格相对较低,但是却少有消费者过去询问。在问及商店的有关负责人时,他们得到的答案是:三星公司的产品设计比较粗糙、故障率又很高;至于售后服务,那就更别提有多差劲了!

三星人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向来感觉很棒的产品和企业在与世界先进企业比较起来竟然存在着这么大的差距。于是,三星开始痛定思痛,反思以前那种“数量至上”的错误生产观念,并决心彻底扭转不利局面。在会议上,会长李健熙整整花了9个小时向员工们强调:产品质量是比产品数量更为重要,质量是企业竞争力的标准,反复告诫员工,务必要根除过去那种“大量生产压倒一切”的传统经营观念,相反地,要切实将产品的质量放在生产经营的第一位。不仅如此,李健熙在会议之外,还向员工特别强调:“产品质量与产量的重要性之比应该是9:1,有时候甚至要达到100!”

在李健熙看来,与其让大量的低劣产品从工厂制造出来,最后在市场的无情洗刷之下被迫进行降价大处理,还不如暂时舍弃眼前的利益、压缩现有的生产规模,集中精力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从而以质量求得生存,以质量求得声誉,以质量推动品牌的影响力!事实上,让李健熙尤其担忧的是,随着众多发展中国家的不断兴起,例如中国大陆,三星公司原来拥有的低劳本优势将会逐渐地消失。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如果三星光凭产量优势而不能在产品质量上超过竞争对手,那么不但成为世界超一流企业的目标将会变得遥遥无期,甚至连基本的生存都会面临巨大的威胁。因此,三星公司除了进行彻底变革之外,再无其他选择!

面对着如此复杂、险峻的形势,李健熙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为了彻底消除三星公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隐患,他甚至提出了“视不合格产品为癌症”、“视不合格产品为敌人”、“视不合格产品为罪恶之缘”的三大口号,目的就是想要彻底地与过去那种“数量至上”的生产模式告别,让三星公司走上一条以质量取胜、不断提高企业声誉的良性循环之道。

根深蒂固的观念是一个企业最难以改变的东西,同时也是决定一个企业经营好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那些长期以来一直影响企业的观念。然而,在这一点上,三星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还很好。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成功扭转了数量至上的生产观念,让生产逐渐走上了正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三星今天的高端产品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初整个公司在产品质量和数量问题上的观念转变。

三星公司的9:1的质量与产量之比广为流传,吸引了众多的消费群体。三星正是通过产品的质量提升了企业的形象,增强了品牌价值。由此看来,谁能为消费者带来高质量的产品,谁就能够赢得较高的市场份额。三星公司显然已经很好地领悟到了这一经营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