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帮助幼儿组织游戏。表演游戏的组织工作较复杂,如人物角色的分配、头饰等道具的准备、不同角色的出场等都需要事先进行组织,因此在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商量游戏的开展。当幼儿对表演游戏已经有了一定经验后,再鼓励幼儿自己出主意、想办法,自己进行组织。
2.规则游戏。包括体育游戏、智力游戏和音乐游戏等。这些游戏有一定的规则要求,有的由幼儿自主组织进行,有的由教师发起。
体育游戏指以发展幼儿基本动作为主的游戏。体育游戏能培养幼儿勇敢、坚毅、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如“贴烧饼”、“丢手绢”、“捉迷藏”、“跳房子”、“老鹰捉小鸡”等。智力游戏是把智育因素和游戏形式结合起来的游戏。智力游戏能增进幼儿知识,是发展幼儿智力的游戏。如感官游戏“猜猜我是谁”、比较游戏“哪个不一样”、分类游戏“哪些形状一样”推理游戏“谁最高”记忆游戏“你见过吗”等等。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所进行的游戏,主要在于发展幼儿音乐感受能力和动作,如“谁会飞”等。
规则游戏使幼儿以愉快的情绪主动地学习知识,发展智力或发展动作,并能遵守游戏的规则,从而发展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对规则游戏的指导,应注意:
(1)选择或编制合适的规则游戏。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的内容和要求要与幼儿教育的任务相一致,因此,要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和教育的具体任务与要求进行游戏的选择,在必要时可进行游戏的创编。游戏的深浅一定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但对幼儿来说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幼儿需经过努力才能完成。
(2)教会幼儿游戏的方法,积极开展游戏。规则游戏有一定的规则和内容,幼儿要学会后才能玩。教师在让幼儿游戏前一定要给幼儿讲明游戏的要求,可进行适当的示范,帮助幼儿学会游戏的玩法后方可进行游戏。同一个游戏,在不同的年龄段应有不同的要求,一般说来,年龄段越高,对规则的要求越严格。
游戏的种类很多,每种游戏都有自己的玩法和特点,然而游戏之间不是绝对割裂的,游戏与游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如智力游戏可转化为角色游戏,体育游戏可转化为智力游戏等。满足幼儿游戏的欲望就要满足幼儿对不同游戏的需求,让游戏成为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真正发挥游戏的作用,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成长。
4.4.3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按照年轻一代生长发育的特点与基本规律,以促进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学前期是生长发育十分迅速和旺盛的时期,此时正是建立物质基础的关键和有效时期。一方面,幼儿需要成人精心的照料和保护;另一方面,成人应积极地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条件,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和手段,促进幼儿正常的生长发育,增强幼儿的体质。这就需要幼儿园开展体育活动。
1.学前体育活动的目的
(1)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养成积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通过开展适合于学前儿童的身体运动,促使幼儿身体正常地生长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发展幼儿的身体素质和基本的活动能力,培养幼儿正确的身体姿势,提高幼儿机体的适应能力,以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身体的健康。
(3)通过身体运动,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经验,发展幼儿的智力,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激发幼儿愉快的情绪,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以增进幼儿心理健康。
常见的幼儿体育活动有:幼儿早操活动、幼儿体育课、幼儿户外体育活动。
2.组织体育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日常性原则。体育活动的时间应合理安排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每日都应该让幼儿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每日户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得少于2小时。”同时要注意幼儿一日生活中动与静的交替安排。教师在安排幼儿一日活动时应遵循大脑皮层镶嵌式活动原则,将动与静的活动交替进行,以实现活动的最佳效果,避免幼儿因长时间从事某项活动而过于疲劳。
(2)适量性原则。适量性原则的含义是:学前儿童的体育活动应该保证适宜的运动负荷。所谓运动负荷是指人在进行身体运动时,人体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的总和。我们通常所说的活动量主要是指运动中人体所承受的生理负荷量。在设计体育活动时我们要考虑运动的数量、运动的时间、运动的强度、运动的密度以及活动项目的特点,以便为幼儿选择适量的活动量;同时,我们还应考虑幼儿的心理负荷,在体育活动中,影响幼儿心理负荷的因素很多,如心理活动的强度和时间、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师的教态和教育方式方法、教学的条件等。体育活动中幼儿的心理负荷不宜过大、过多,否则就会挫伤幼儿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与体育活动的目的背道而驰。
(3)多样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是指幼儿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最常见的体育活动是早操活动、体育课和户外体育活动。各种组织形式的体育活动都有一定的价值,但同时又都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所谓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要能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如幼儿早操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幼儿的身体,使幼儿逐渐养成积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和正确态度,因此,通常以一般性身体锻炼和幼儿基本体操的练习为其主要的内容。幼儿体育课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以教学和身体的动作练习为主,即通过游戏的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发展幼儿的基本活动能力,并要学习一些新的内容。这两种组织形式都具有较强的计划性、较具体的目标和内容,不足之处是幼儿不能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的水平去自选活动项目和内容。而户外体育活动就是要弥补这一不足,尽可能地给予幼儿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安排一些复习的内容以及教师的个别帮助和指导,除了上述经常的组织形式外,还可以开展体育活动区的活动、室内体育活动、体育游艺活动,还可以组织小型的幼儿运动会和外出短途旅游或适当的远足活动,以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丰富幼儿的生活,扩大幼儿的视野,更好地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健康。
(4)身体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身体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是指在幼儿体育活动与身体锻炼中,应该使幼儿身体各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以及各种基本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协调的发展。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各个部位、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设计各种体育活动时,我们要考虑身体各个部位、各个器官系统的发展,既要发展小肌肉动作,又要发展大肌肉动作;既要锻炼上肢,也要锻炼下肢;既要提高促进体格的发展,也要提高体能,只有全面的锻炼才能真正促进幼儿机体每个部位的发展,从而真正实现健康发展。
4.4.4教育活动
《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此种活动是由教师依据目标计划设计与组织的,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在此种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呈现主动活动参与状态,幼儿的主动性、活动性应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从而使教育活动发挥积极的教育效果;教育活动是以多种多样的形式组织的,以激励幼儿的兴趣和培养幼儿的各种能力。教育活动的价值在于教育过程,要重视教育过程,幼儿在教育过程中感受到各种教育的影响,从而有利于幼儿经验的积累、能力的发展。
对教育活动组织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教育活动内容的确定,应参考幼儿园保教目标,以本班幼儿现有水平和兴趣为依据,所编制或选择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易于被幼儿接受,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2)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教育活动不宜将幼儿关闭在活动室内,靠书本进行传授。生活中各种资源都是教育活动的素材,自然界中常见的事物、社会上的事、物、景等都可以带进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
(3)在教育活动中要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让幼儿充分调动各部感官,使幼儿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幼儿园教育活动不能像小学一样让幼儿单纯通过听觉和视觉来摄取信息,而应该让幼儿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表演、参观等多种方式全面调动各种感官来吸收知识、获取信息,这样才能使教育活动达到最佳效果。
(4)教育活动的形式应多样化。每次教育活动应考虑具体情况和幼儿的特点,采用适当的组织形式,可采用单独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的形式,也可将三种方式结合运用。
(5)每次教育活动时间应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活动方式和儿童年龄而定,有长有短,以儿童不过度疲劳为限。
4.4.5自由活动
自由活动有户内自由活动和户外自由活动,无论哪种自由活动都是幼儿自由、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方式、材料等,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加入,也可完全不参与。在自由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得到了最大的体现,往往是幼儿最愿意进行的活动。
组织自由活动时应注意:
一、户内户外活动交替进行、动静结合
幼儿活动的范围不能仅限于户内,户外新鲜的空气会对幼儿的身体带来极大的好处,同时户外活动范围广,幼儿往往喜欢到户外进行活动。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自由活动时,应考虑户内和户外都要兼顾,《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2小时。另外,按照大脑镶嵌式规律,活动应该动静交替,避免幼儿长时间从事某种单一的活动,产生大脑的过度疲劳。
二、尊重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不要干涉幼儿自由活动的权利
在自由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帮助者、观察者和材料的提供者,幼儿是活动的真正主体。当幼儿在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时,教师不要帮助幼儿“安排”活动,自由活动时间应该完全给予幼儿自主的权利,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有的幼儿喜欢玩积木,有的幼儿喜欢聊天,有的幼儿喜欢看书,有的幼儿喜欢画画,在自由活动的时间里,我们应充分满足幼儿的个人需要,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三、教师要重视观察
在自由活动中,幼儿的兴趣、愿望、爱好、活动水平、性格特征往往都一一展示出来,在没有成人的干预下,幼儿是最自然地表现。教师在此时应注意观察每个幼儿的活动情况,从中得到第一手资料,进一步了解幼儿,为以后的教育活动打下基础。
四、教师要为幼儿活动创设适宜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
区角活动的材料、户外游戏的材料都是教师应提前考虑的问题。材料能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促进幼儿游戏的深入发展。教师要提前作好材料的投放。当然,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可以将教育的意图蕴涵在材料中,引发幼儿进行某些活动。如某班幼儿在上次搭建积木时由于材料限制使搭建工作暂停,而幼儿又很想进一步完善作品,教师在本次自由活动之前就要预先在结构区提供新的结构材料,吸引幼儿到该区进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