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保育员
18998300000064

第64章 幼儿园保育与教育的目标(4)

4.4幼儿园教育的实施

幼儿园教育的实施是通过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来实现的,幼儿一日生活的环节中主要有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体育活动、专门的教育活动和自由活动,本节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分别对幼儿园教育的实施给予介绍。

4.4.1生活活动

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生活活动所占的比例较大,约占幼儿在园时间的一半。生活活动包括进餐、饮水、睡眠、盥洗、入厕等,对幼儿生活活动的组织应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一、建立合理的生活常规

幼儿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时期,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都需要成人的帮助和培养,要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必须让幼儿有合理的生活常规,如按时上床睡觉、按时吃饭、睡觉前要刷牙、入厕后要洗手等,利用幼儿的“大脑动力定型”,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幼儿顺利进入各个生活活动。

二、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常规一旦建立,成人一定要坚持贯彻,不能随便更改,否则就不能形成有效的常规。例如,要求幼儿每天晚上9点钟上床睡觉,当幼儿试图用各种方法改变这一规定时,成人一定要坚持原则,不能对幼儿退让,否则,幼儿永远也不能形成按时就寝的习惯。同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成人因具体情况不同可作个体特殊处理。如每天中午所有的幼儿都必须睡午觉,但幼儿个别差异大,有个别幼儿由于身体素质好,精力旺盛,教师可灵活处理,允许个别幼儿不睡午觉或者少睡一点儿。

三、日常生活是施教的机会

生活即教育,幼儿园保教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在日常生活中切不可忽略教育,保育员和教师应密切配合,抓住生活中每一个教育的契机,让幼儿在日常的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理能力,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四、重视家、园合作

幼儿的生活活动有一定的时段是在家庭中进行,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生活中得到良好的发展,必须保持教育的一致性,重视家、园合作,教师对幼儿在幼儿园所做的常规要求,家长在家中也应该贯彻执行,以免造成教育方式不一致而破坏教育的效力。

4.4.2幼儿游戏

游戏对幼儿的价值是巨大的,对学前儿童来说,游戏就是他们的基本活动,学前期是游戏期,如果剥夺幼儿游戏的权利,就像剥夺幼儿必需的阳光一样,幼儿的发展将受到严重阻碍,甚至遭到破坏。

一、幼儿游戏的特点

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是最早阐述游戏价值的人,他认为幼儿是通过游戏将内在的精神活动表现出来的,“游戏是生命的镜子”;他强调游戏对幼儿人格发展、智力发展的重要意义,“游戏会产生喜悦、自由、满足,以及内在的平安、和谐”,游戏是幼儿“起于快乐而终于智慧的学习”,“能自动自发、用心认真地玩到累了为止的孩子,将来必是个健壮、坚韧、能够牺牲、奉献的人”。

我国幼儿教育的部分专家认为: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主动的活动,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

游戏具有以下的特点:

1.游戏是幼儿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是幼儿游戏的主要特点。游戏是适应幼儿内部的需要而产生的。三岁后,幼儿随着生理的发展,骨骼和肌肉较以前结实了,基本动作能力增强,思维和想像都在不断发展,他们进行独立活动的能力也增强了,对活动开始有强烈的兴趣。他们有活动需要,游戏正好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从心理方面而言,游戏是幼儿自愿进行的,是内部动机发起的,而不是外在力量强加的。

当然,幼儿在游戏时会受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物质条件、成人的干涉、同伴的参与等,完全出自幼儿主动的很少,但如果游戏的要求很容易被幼儿接受,而幼儿也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中来,那游戏也就转变成了幼儿自愿的活动了。

2.游戏是在假想中进行的。

幼儿的游戏往往伴随着假想,游戏内容不完全是社会生活的翻版,但它来源于生活,离不开生活,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幼儿通过假想创造新的情景,并根据游戏的需要改变物品的用途,也满足游戏的发展。幼儿在游戏中的假想可分为三类:

(1)对游戏角色的假想(以人代人)。幼儿在游戏中把自己想像成某个角色,如在“红灯停,绿灯行”中假想自己是交通警察或者行人;在“娃娃家”中想像自己是孩子或者妈妈。这是以人代人的想像,把自己想像成社会角色中某一熟悉的人物,再模仿该人物的特点或者习惯性动作、行为。这是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出现最多的假想。

(2)对游戏材料的假想(以物代物)。幼儿游戏离不开游戏材料,有的材料接近真实的事物,如洋娃娃、模型汽车等;有的则与真实事物相差很远,通过幼儿的想像把这些物品作为纯粹的替代品,如幼儿拿着扫帚夹在胯下当马骑,或把撕成条的纸当面条“吃”。这些都是以物代物的假想。

(3)对游戏情景的假想。幼儿双眼一合,说“天黑了,我要睡觉了”;把纸屑往头上一撒,说“快看,下雪了,天好冷啊”,然后故意作出天寒地冻的样子来。这是幼儿通过对情景的想像实现游戏中情景的转化,从而创造出有利于游戏继续发展的情景来。

3.游戏无外在强制性目的。

游戏的动机来自幼儿的内在需要,游戏无任何外在强制目的,幼儿是为游戏而游戏,不追求游戏以外的东西。如果成人将游戏赋予外在目的,如果幼儿游戏就奖励他某种东西,实际上改变了游戏本身的特点,这时候幼儿所追求的不在是游戏本身,而是游戏以外的东西。所以,当幼儿游戏时不需要成人额外奖励,游戏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励。

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积极情绪。

游戏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能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因此在游戏中幼儿总是带着愉悦的情绪,即使在某种情况下,幼儿表现出悲伤、痛苦的表情,如幼儿假扮“病人”接受“手术”治疗,在幼儿内心仍然是积极的情绪,而且这种情绪促使幼儿努力地想要扮演好这个角色。所以,游戏带给幼儿的是快乐,在这种快乐情绪的支配下,能帮助幼儿发泄不良情绪,也能减轻某些消极情绪所带来的弊端。

二、游戏的分类

游戏的分类方法很多,至今没有严格的分类标准,在实践工作中,我国幼儿园倾向于以下的分类:

1.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在这些游戏中强调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幼儿的自由度较大,创造性成分明显。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以模仿和想像,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角色游戏能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和意志品质,还能够培养幼儿丰富的情感,促进幼儿身体和性格的发展。

(1)角色游戏是幼儿期的典型游戏,教师在指导角色游戏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做好准备工作。教师应根据本班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情况,考虑在游戏的内容、角色分配、游戏材料的提供、个别儿童教育以及角色游戏的常规等方面可提出哪些建议,为角色游戏的开展作好哪些准备工作等。教师对角色游戏的指导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就会造成游戏的放任自流,不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但是为确保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应在计划应有一定的弹性。

②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角色游戏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游戏的内容来自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但不是完全的翻版。因此,要提高幼儿角色游戏的水平、丰富游戏的内容,就必须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增进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认识,为游戏积累经验。

③场所、设备、玩具和材料在发展角色游戏中起重要作用:场所、设备、玩具和材料是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物质条件,适当的场所、材料、设备能激发幼儿游戏的愿望和兴趣。教师应重视物质环境的创设,提供适合的材料,便于幼儿开展游戏。如在“娃娃家”角,放置小桌子、小椅子、炉具、锅、碗、筷子等。

(2)指导结构游戏注意要点:

结构游戏是幼儿利用积木、积塑、沙、土等进行建筑和构造的游戏。在结构游戏中,幼儿不停地操作着,提供了发展感知运动技能的充分机会,特别发展手的小肌肉活动,培养动作的精确性及手眼协调能力。幼儿在搭建的过程中还可以发展对物质材料的认识,发展幼儿的空间概念和数学概念,促进幼儿智力和知识的发展。指导结构游戏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丰富和加深幼儿对物体结构的感性经验:幼儿要成功地进行结构游戏必须对物体结构有一定的了解,有了对物体结构的感性经验才能搭建出各种结构的物体。成人应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物体,注意建筑结构的特点,如窗户是整齐、对称的;屋顶有斜的,也有平的;汽车有驾驶室、车厢、轮子等,让幼儿多看各种建筑物,如天安门、浦东大桥、金字塔、摩天大楼等的图片,让幼儿从整体上积累感性经验。

②让幼儿学会玩结构游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首先,让幼儿在游戏中熟悉各种结构游戏材料的性质,如沙、土、积木等各自的特征。其次,让幼儿知道如何构建高层建筑,如何让建筑物稳定、坚固。再次,鼓励幼儿在游戏时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相互合作。

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都是通过模仿和想像扮演角色来反映现实生活。但表演游戏不同之处在于儿童按照童话或者故事中的情节扮演一定的角色,按作品规定的内容进行游戏,而角色游戏是儿童按照自己所熟悉的经验,以周围生活为游戏的内容。表演游戏除了有角色游戏的功能外,还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故事的思想内容。在游戏过程中,具体的动作性的信息进入大脑,与孩子已有的表象融为一体,语言符号便更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记忆,并发展幼儿艺术语言和文学艺术的兴趣及才能。而且童话和故事以文艺形式反映典型生活,对幼儿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在扮演角色中反复体验作品人物的思想感情,加深幼儿对是非的认识,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和行为。

(3)指导表演游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选择适当的童话、故事。为表演游戏所选的童话、故事应具有健康活泼的思想内容,有一定的表演性,便于幼儿表现。故事要有起伏的情节,变化要明显,但要有明确主线,重点突出,角色的对话易于用动作来表现。如《拔萝卜》、《萝卜回来了》、《火车上》等。

②帮助幼儿掌握作品的内容、情节和人物形象特点。在进行表演游戏之前,首先要让幼儿掌握作品的内容,教师有感情地讲述故事,用不同的语调表现不同人物的说话声,并伴有手势帮助幼儿理解作品,掌握故事内容和情节。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让幼儿重复故事的内容,或者教师借助一定的道具,如手偶、图画等重复讲述,确保表演者都掌握了所有的故事内容,才能进行有效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