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背针疗法治百病
18998900000049

第49章 外科疾病(5)

十一、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而产生的腰腿痛病变。中医将其归属于腰“腿痛”范畴。

【病因病理】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主要因为髓核的退化变性,或纤维环的软弱破裂,使髓核突出,挤压邻近的神经根,以及化学物质经神经根带来的化学及自体免疫刺激,使之产生水肿及炎性反应。中医学认为,本病多以慢性劳损,或闪挫跌打扭伤经脉,或风寒侵袭为诱因,肝肾亏损,经脉失养为根本病因,导致腰腿部经脉气血阻滞,气滞血瘀,络脉阻塞而致。

【诊断要点】

1.有腰区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区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区活动受限。

5.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膝腱、跟腱反射减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椎体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以上3、4、5为基础依据,可伴其余几项。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病变部位及其上、下各一椎体旁的双侧华佗夹脊穴。配穴:病变侧的坐骨神经投影点。

2.操作用电针法。选择2.5~3.5寸的毫针,在夹脊穴上直刺进针。

如向下肢远端出现麻胀或触电感即刺激尾骨尖连线,选择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之间的中点稍内侧为针刺点,选择4寸毫针的70°刺入,针尖稍斜向内侧,刺中神经干时有触电样针感沿下肢传至足趾,电针选用G8605治疗仪,用断续波,频率为240~400/min,电流强度以能耐受为度,每次2min,每日1次,治疗完毕后,再平卧半小时尽量减少腰区活动。10d为1疗程,疗程间隔1~2d。

方二

1.取穴胸6穴,即第6胸椎棘突上缘。配穴:胸5穴,即第5胸椎棘突上缘;腰1穴,即第1腰椎棘突上缘;新环跳穴,即尾骨尖旁开3寸,直刺3~4寸。

2.操作用毫针刺法。患者取端坐位,两臂交叉于胸前,头部尽量前倾,两肩下垂,使背部皮肤紧张,医者右手持针,针尖向下,与皮肤成30°~40°,顺脊柱向下沿皮下刺入1.5~2寸。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一般可连续针刺2个疗程。

方三

1.取穴肾俞、腰椎间盘突出部位。配穴:环跳、阳陵泉、委中。

2.操作用刺络拔罐法。从其上下一水平节段起,旁开背部正中线寸许处进针,针尖斜向脊柱正中线刺达2.5~3寸,上下之间针距约1.5寸。如压痛点明显者(临床中发现压痛明显患者其压痛点多在旁开脊柱正中线寸许处)先针其压痛点,使其有强烈针感并向下肢放射为佳。然后再在此针上下纵方向扎其余各穴。双向突出者,取双侧穴位。配穴根据疼痛情况分别取穴。留针30min,同时腰部做TDP神灯照射30min。起针后在腰阳关或压痛点用三棱针点蒯然后拔罐10min,配合骨盆牵引,每天1次,重量为10kg,牵引时间1h。

方四

1.取穴患椎双侧夹脊穴。配穴:阿是穴(主要取压痛点,根据被压迫神经走行路线的不同,压痛点也不同,一般在患侧气海俞、大肠俞、患椎下一节夹脊穴、秩边、环中、环跳、髂嵴下4寸处及承扶、阳陵泉穴等)。

2.操作用埋线疗法主穴每次必取,配穴选压痛最明显的1~3穴,将装入肠线的穿刺针头迅速刺入穴位,得气后,将线留于穴位深部。再拔罐10min,可出血数毫升至几十毫升不等,用TDP神灯照射40~60min,3次为1疗程,第1疗程后间隔7~10d埋线1次,以后改为2周埋1次。

【治疗效果】

文强用方一治疗54例,对照组54例,结果分别治愈19、8例,显效24、15例,有效9、26例,无效2、5例,有效率96.3%、90.7%[文强.针灸临床杂志,2001,17(5):35]。高春梅用方二治疗44例,第1个疗程治愈20例,好转54例,无效10例。第2个疗程治愈10例,好转46例,无效8例[高春梅.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9):1794]。沈克艰用方三治疗32例患者中,痊愈6例,显效14例,进步10例,无效2例。其优良率为62.5%。随访半年,发现痊愈病例中有1例复发[沈克艰.针灸临床杂志2000,1(9):35]。任日业用方四治疗本病78例,痊愈63例,占81%;好转15例,占19%。全部有效。本组病例治疗最少2次,最多8次[任日业.中国针灸,2001,21(3):157]。

【处方荟萃】

1.骨盆牵引,每侧4~6kg,每天累计牵引4~6h。取患侧相应腰椎的华佗夹脊穴,配以秩边、环跳及殷门、委中、承山、昆仑或风市、阳陵泉、绝骨、丘墟;腰椎间盘中央型突出者,取双侧腰椎华佗夹脊穴,配穴同上,用芒针于相应腰椎棘突下旁开0.5寸处进针,沿皮下向下透刺,针感向下肢放射。效果更好。留针20min。每日1次,l0次为1个疗程[魏振东.针刺研究1998(3):213]。

2.取“腰突穴”,约为患侧脊柱后正中线旁开1寸,体表位在L4、L3节段夹脊穴与大肠俞之间,按压该穴绝大多数患者会出现明显的沿坐骨神经分布的放射痛。用平补平泻法垂直将毫针迅速刺入皮下,以获得明显的得气感为度。针刺完毕后接通G6805-Ⅱ型电麻仪,以所刺针针柄为一电极,另在该穴周边旁开lcm处取一固定于皮肤的湿棉球作为另一电极[黄仕荣.中国针灸,2006,26(5):319]。

3.在其腰区病变痛点处做一记号,将浮针与皮肤成15°~25°快速刺入皮下(针尖向痛点),沿皮下向前缓慢推进,可做扫散动作。当痛点疼痛消失或减轻后抽出针芯,用胶布固定皮下的软套管,留置24h后拔出。隔日1次,30d为1疗程[李昌生,中国针灸,2001,21(9):529]。

【按语】

电针治疗,选取腰区病变周围的华佗夹脊能缓解腰区肌肉尤其是骶棘肌的紧张状态,相对地松弛或增宽了椎间隙,有利于膨出之纤维环借椎间盘自身负压得回纳而消除或减轻突出物对神经根的机械性压迫达到临床获效的目的。

取夹脊穴针刺是治疗本病的常用选穴方法。有人观察,将针刺患者分为督脉旁开0.5寸浅刺、深刺、旁开1寸浅刺、深刺4组,结果,督脉旁开1寸并深刺者疗效较好[姜桂美.针灸临床杂志,2006,22(8):8]。

针刺时要注意手法,得气即可,不可得气后大幅度提插捻转,以免造成神经根受损,因为华佗夹脊穴的深层结构为腰区脊髓神经所过之处。CT实体研究提示,“气至病所”时所刺针尖相当椎间孔外口,深70~73mm。

也有人用芒针于相应腰椎棘突下旁开0.5寸处进针,沿皮下向下透刺,令患者感觉针处酸胀得气,直至针感强烈,如向下肢放射。效果更好。

一般初次得病埋线2~3次即愈,陈旧性复发者需治疗2~3个疗程。埋线后针眼5d内不能着水,1周内忌食鱼、虾等发物。遇针眼肿痛明显者可加艾条悬灸,每穴灸10~20min,每日1~2次,灸数次即可肿消痛止。腰腿痛症重者,术后需卧硬板床休息3~5d,轻者不要求卧床。

十二、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主要指腰区肌肉、筋膜等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

【病因病理】

腰肌劳损是腰区软组织积累性劳损,是因长期坐姿不正,超负荷劳动,急性损伤治疗不当的后遗症及腰区活动失衡后使部分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而致肌肉、关节囊、滑膜、韧带、脂肪等软组织充血、水肿、粘连、瘢痕挛缩等引起长期慢性疼痛。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汗出当风,感受寒湿;或湿热内蕴,使经脉阻滞,气血不通;或闪挫跌仆,损伤经脉,气滞血瘀;或久坐久立,劳伤筋骨,气血耗损;或年高体虚,或禀赋不足,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筋骨失养所致。

【诊断要点】

1.病程较长,反复发作。

2.一侧或双侧腰区大面积疼痛,酸胀不舒,沉重发紧酸痛可沿下肢外侧向下放射。患者常不能指出准确疼痛部位。

3.局部喜温怕冷,疼痛每于劳累、受凉、天气变化、情绪紧张而加重。活动多伴有酸痛不适感。

4.可在疼痛局部触及压痛或酸胀感及条索、肿胀,明显肌肉痉挛。X线检查可见腰骶先天变异或骨质增生。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取腰背患处脊正中督脉循行部位及脊柱两侧膀胱经循行部位,另可加用常见压痛点:腰区12肋骨下缘、腰椎各横突棘突、第1骶椎骶中嵴、髂后上棘内缘的髂嵴等压痛点。

2.操作用拔罐疗法。用活血通络止痛擦剂(如红花油、克痛王搽剂、自制外用搽剂等),罐口涂一些润滑油脂,将罐吸上后,手握罐底,稍倾斜,在治疗部位皮肤表面沿督脉、膀胱经循行上下、左右,反复来回搬动数次,至皮肤出现潮红或紫红斑,治疗时间为5~10min,推罐速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常见压痛点另行拔罐,不推罐。

方二

1.取穴腰椎脊柱周围酸胀痛点。

2.操作用小针刀法。腰椎脊柱周围酸胀痛点,仔细探寻,找准压痛点,常规消毒,行局部浸润麻醉后针刀沿痛点直(纵)入肌肉,有硬结和条索者可纵行或横行通透剥离后出针刀,术毕外敷无菌纱布或外贴创可贴固定。再选用推拿手法、被动活动腰区肌肉,但手法轻重必须合适。

方三

1.取穴腰夹脊穴(3~5)。配穴:委中、肾俞、腰阳关、次髎、命门。

2.操作:用毫针刺法。用2寸毫针,针刺腰夹脊穴,针尖向脊柱方向并与脊柱成30°进针,深度为1~1.5寸,手法用平补平泻,得气后停止运针;委中直刺1.5寸,用平补平泻法。针刺完毕后用自制灸盒放在腰区,点燃3根约5cm长的艾条进行熏灸。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1疗程,每疗程间休息3d。

方四

1.取穴平胸11~腰5椎体棘突下,旁开3寸,即在膀胱经第二侧线之意舍、胃仓、肓门、志室及腰3、4、5椎体旁的相应位置取穴。配穴:环跳、委中、申脉。

2.操作用毫针刺法。一般每侧取3~4穴。用毫针,以腰背部病变部位为中心,选取膀胱经第二侧线穴位进行排刺。以45°对准脊柱快速刺入皮下后,刺至椎体为度,行小幅度捻转法1min;环跳穴,以患者下肢出现放射传导感为度;委中以下肢出现放射传导感为度;针申脉大幅度捻转1min。留针20min。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治疗效果】

丁萍用方一治疗本病36例,经1~3次治疗,治愈18例,好转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44%[丁萍.中医外治杂志,2000,9(2):32]。高武科用方二治疗54例,经治疗3次后(每周1次)判定结果,45例中临床治愈38例,好转7例,全部有效[高武科.针灸临床杂志,2003,19(11):37]。李小华用方三治疗本病168例中,痊愈104例,占61.9%;显效32例,占19.1%;好转26例,占15.4%;无效6例,占3.6%。总有效率96.4%[李小华.针灸临床杂志,2002,18(6):30]。董洪宾用方四治疗50例,临床治愈21例,好转2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0%[董洪宾.中国针灸,2005,25(2):118]。

【处方荟萃】

1.用1.5寸毫针刺入十七椎穴1寸,行提插捻转手法,令腰骶部得气后留针,并用艾条温和灸,然后用2寸毫针在两侧腰4夹脊向下平刺透刺腰5夹脊穴,局部得气后留针。期间行针2次,约25min后取针。每日1次[董江涛.针灸临床杂志,2000,16(8):4]。

2.用金属钨制作的中粗火针。在患者腰区明显压痛处给予指甲划痕标记,再在所标记处的上下左右的膀胱经、督脉经腧穴处给予划痕定位,将火针于火焰的外上1/3处,先加热针体,再加热针尖,使针尖通红并带白色,迅速而准确的点刺标记处,要求针刺要有一定的深度(依个体和背部肌肉的丰满度而定,仅点刺皮肤则效果差)。每穴点刺1次,在压痛处点1~2次,术毕,用消毒干棉球轻按针眼,隔日针刺1次[刘晓琴.甘肃中医,2000,(2):50]。

3.用5%碳酸氢钠10ml加当归注射液6ml和2%普鲁卡因2ml,先取一侧腰骶夹脊穴或腰椎旁阿是穴,刺入深度达后关节囊或横突,推入1/4药液,再拔出少许,在骶棘肌内再注入1/4药液,用同样方法将剩余药液注入对侧,2日1次,5次为1疗程[张国祥.中国针灸,1994,增刊:341]。

先用走罐法:患者呈俯卧位,用医用凡士林均匀地涂于患部,然后用闪火法吸附于患部,沿足太阳膀胱经,在患部来回走罐,直至患部皮肤出现紫红色为止。

4.取30号1.5寸毫针,在疼痛范围内,向垂直于脊柱方向平刺,左右交错对刺,针尖在压痛点处,使针身位于表皮下清晰可见为度,针刺距离上下间隔2寸左右。然后嘱患者腰区先前屈后伸活动,后左右活动,由轻到重,可留针2~3h(用胶布固定针柄于皮肤上)。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杨安府.中国针灸,2002,22(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