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边缘、族群与国家:清末西北回民起义
18999300000013

第13章 边缘化的清代回民(4)

③关于明代回民、“达达”侵扰地方的情况及《明实录》的记载,参见张中复:《清代西北回民事变:社会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的省思》,页57~59。按:在明代,与“回回”一起行动的蒙古人最后大多融入到回民之中,特别在甘肃更是如此。在陕西关中地区,也有蒙古人完全汉化的。马长寿先生在1950年代的调查中,即发现陕西关中地区有拜氏、铁氏、达氏、沙氏等原为蒙古人的汉人。同时这些姓在回族中也大量存在。当然,明代以来的回回人、回民中遗留的游牧习气,也是促进双方联合的因素之一。参见马长寿主编:《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页104。

④张其昀编:《夏河县志》,卷九“历史”,页五、六。

⑤马寿千:《明代后期的回民起义与回族农民英雄马守应》,《民族研究》,1980年第1期,页38。

①借鉴Raphael Israeli关于清代治理回民的说法,参见Muslims in China:A Study in Cultural confrontation.p.129.

②刘迎胜先生的指导意见。

③参见姚大力:《“回回祖国”与回族认同的历史变迁》,收入《北方民族史十论》,页85。

④冯增烈:《〈建修胡太师祖佳城记〉碑叙》,《中国穆斯林》,1981年1期,页25。

⑤傅统先:《中国回教史》,页119-120。

⑥18世纪期间,中国的人口大约翻了一番,从1700年的15000万左右增加到了1794年的31300万左右。参见何炳棣:《中国人口研究》,转引自孔飞力:《叫魂》,页50-51。而到了19世纪中叶,清代人口增长到43000万左右。参见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上卷,页115。

①参见Zvi Ben-Dor Benite,The Dao of Muhammad:A Cultural History of Muslims in Late Imperial China,“Introduction”.p4.

②阿拉伯语‘?魢lim,意为“学者”、“学识”。

①桑丹桂修,陈国栋纂,《隆德县志》,卷一“民族”,页五十六。

②费正清:“第一章导言:旧秩序”,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上卷,页24。

③苏珊·M·琼斯、菲利普·A·库恩:“第三章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上卷,页115。

①朱维铮:《清末的民族主义》,收入李世涛编:《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196页。

②苏珊·M·琼斯、菲利普·A·库恩:“第三章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上卷,页124-125。

③朱维铮:《清末的民族主义》,收入李世涛编:《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196页。

①收于《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二五,子部·杂家类,存目二。按:四库所收佛典亦很少,盖中华佛典早已收于大藏经。清代,伊斯兰经典和著作远未进入库典收录考虑之内。

②张中复:《清代西北回民事变:社会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的省思》,页217。

③马注记曰:“康熙十八年己未,皇上狩于蠡城,登清真阁,见架置天经,徘徊不忍去,诏寺人能讲者来,蠡人无有应诏者。二十一年秋,西域国臣以天经进,上谕礼部侍臣即传京师内外,诏能讲者来,皇上登景山以待。时日将晡,次日欲幸五台,及诏至,乃教领之能诵不能讲者。侍臣复旨。上曰:‘今朕亦忙促,令彼暂回,以率伊众。俟游五台回,宣能讲者,勿虚朕望。'”参见马注:“援诏”,另见“进经疏”,载余振贵标点《清真指南》,页16-18。

①雍正的这个意见是针对雍正二年九月十二日山东巡抚陈世倌的著名反回奏疏中作出的。载张书才主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三册,页六一七。

②参见Raphael Israeli:Muslims in China:A Study in Cultural confrontation.pp131-137.

③Dru.C.Gladney:Muslim Chinese:Ethnic Nationalis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p230、249.

④Dru.C.Gladney:Muslim Chinese:Ethnic Nationalis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p322.

⑤姚大力先生的指导意见。更进一步的论述参见:《“回回祖国”与回族认同的历史变迁》的第四节,收入:《北方民族史十论》,页84-85。

①参见姚大力:《“回回祖国”与回族认同的历史变迁》,收入《北方民族史十论》,页88。

①Raphael Israeli,Muslim in China:A Study in Cultural confrontation.“Introduction”,pp3-5&;p24,145.

②刘迎胜先生的指导意见。

③参见姚大力:《“回回祖国”与回族认同的历史变迁》,收入《北方民族史十论》,页103。

④Raphael Israeli,“Ahung and literatus:A Muslim Elite in Confucian China”.Die Welt des Islams,New Series,Vol.19,Issue 1/4(1979),p213.

①中田吉信:《清代回族的一个侧面》,《回族研究》1992年1期,页44。

②左宗棠:“请禁绝回民新教折”,同治十年四月初八日,《左宗棠全集·奏稿五》,页50。

③或谓“官至二品即反教”。其说或源于中田吉信指出的《清稗类钞》册十五宗教条有“回教徒不食诸(猪)肉”条:“然回教人自谓,不食猪肉者,厌其秽耳。凡以回籍服官者,存擢至三品,即须出教。以例得蒙赏吃肉,不能辞也。”

④马寿千:《近代史上回族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回族史研究》第一辑,页151。

⑤回民出于宗教的规定,除真主外,跪拜、叩头这样的大礼不能施于人。而在古代,民人、下级官吏参见官员,行礼叩头是基本礼仪。这些繁文褥节往往使重视宗教的回民宁可不与官员打交道。甚至也可能影响到一般回民官吏的升迁。在文献中,记载到回族民人官员及投诚的首领参见官员时,都要下跪叩头。实际上,回民无奈必须这样做时,也往往采取一定的变通办法,如单膝跪而不是双膝,或下脆而不叩头,或叩头而以手拄地、膝不着地、头不触地等。——与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马大林老先生的交流。

①马长寿主编:《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页150。

②参见Jonathan Lipman:Familiar Strangers:A History of Muslims in Northwest China.p217.

③参见Dru.C.Gladney:Muslim Chinese:Ethnic Nationalis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p41.

①左宗棠:“升固原州为直隶州添设下马关知县并改盐茶厅同知为知县折”,同治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日,《左宗棠全集·奏稿五》,页458。

①桑丹桂修,陈国栋纂,《隆德县志》,卷一“民族”,页五十三。

②马恩溥:《云南时势说》,载《大理县志稿》,转引自白寿彝:《滇南丛话》,载《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上册,页701-702。

③参见Raphael Israeli,“Ahung and literatus:A Muslim Elite in Confucian China”.Die Welt des Islams,New Series,Vol.19,Issue 1/4(1979),p214.

①余振贵:《中国历代政权与伊斯兰教》,页138。

②2002年与宁夏西吉县哲合忍耶西滩道堂教长王学礼阿訇的交流。

③上引文见顾寿桢:“孟晋斋年谱”,收《孟晋斋文集》,《陕西回民起义资料》,页150。

①姚大力先生的指导意见。

②参见Raphael Israeli,“Muslim in china:The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Islam and the Chinese Order”,Raphael Israeli,Islam in China:Religion,ethnicity,culture and politics.pp.7-27.

③阿訇(波斯语ākhūnd,教师)、满拉(阿语mawlā)、阿林(阿语‘ālim,学者)都是中国回族社会长期使用的专有名词。

④左宗棠:“进驻泾州筹办军务折”,同治八年六月三十日,《左宗棠全集·奏稿四》,页122。按:东弥、西弥者,应指陕西同州府、凤翔府回民之分。

①霍维洮:《近代西北社会组织化进程研究》,页23。

②高荣盛先生的指导意见。

③参见姚大力:《“回回祖国”与回族认同的历史变迁》,收入《北方民族史十论》,页85、92。

④瑛棨奏,《方略》册二,卷二十六,页二十一。

①张中复:《清代西北回民事变:社会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的省思》,页227。

②魏丙:《琐尾集》,《陕西回民起义资料》,页75。

③马长寿主编:《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页424。

④佚名:“纪事”,《回民起义》册三,页239。

⑤参见韩敏:《董志原十八营元帅事迹考》,《回族研究》,1993年2期,页24。及马长寿主编:《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页180。

⑥西北回民的俗称,指没有念过经的、没有经学知识的一般回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