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成电教师风采
19002400000047

第47章 良师 慈父 益友——访张开华教授

爽朗的笑容,慈祥的目光,谈吐间铿锵有力……眼前的这位老人,很难想象已经年过七旬。简单的寒暄过后,老人将我们带回了遥远的半个世纪前……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1957年,毛主席曾深情地对在苏联学习的留苏学子们这样讲过,作为那批热血青年中的一员,张教授时刻以此来激励自己。在老一辈革命家的关怀下,万名学子在异国他乡克服重重困难,刻苦钻研,学成回国。1961年,毕业回国的张教授响应党的号召被分配到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任教,这一干就是数十载。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留学苏联的背景给张教授带来了许多不公正的对待,可是他却一笑了之。他始终觉得共产党的恩情是一辈子也偿还不完的,唯一可以做的就只有教书育人了。

教育战线上的“常青树”

在三尺讲台上已经度过47个春秋的老教授,却依然热衷于教书育人,他只有简单的一句话:“我热爱教学工作,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他们的活力也让我年轻起来。”

近年来,无论是在总校,成都学院,还是中山学院,张教授都做过诸如“成功之路”,“漫话成功”的讲座,还常常移师省内各大高校,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同学们讲述万名留苏学子是如何在异国他乡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立志成才,学成之后报效祖国的。他常常告诫同学们,人的一生就是奋斗的一生,就是积极进取,敢于创造的一生,只要坚定信念,面对困难不畏惧,不随波逐流,要终身热爱学习,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都会走向成功。

对于课堂教学,经验丰富的张教授提出了教学艺术的观点,他总结道:授课是一门艺术,授课这个东西,纯粹是门手艺活,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才能磨炼出真本领。评价一名老师合不合格,就要看授课的方式。别看现在高校的老师们,绝大多数都有博士、硕士头衔,而且不少还有国外学习的经历,但是,能否讲好课,能否胜任教师这一职业,还不一定。把自己知道的东西,用简洁而又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没有艺术的教学那便是失败的教学,没有艺术的教育那便是失败的教育。他还强调,年轻老师一定要注重培养授课的能力,要不断积累和总结。当老师面带微笑、精神饱满地走进课堂时,课堂气氛一下子就会轻松活跃许多,师生之间自然交流,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思维更容易得到拓展,潜能更容易得到开发,同时也有利于挖掘创新能力。

学生心目中的“慈父”

2002年底,微固学院领导和他商议请他担任班主任,张教授欣然受命,接收了两个班。作为大学生涯的第一位领路人,张教授知道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如何将自己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和感受传授给同学们,如何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去启发这群“80后”。那一晚,张教授想了很多……学院对于班主任的工作要求其实很简单:每月和同学们见个面,交流一下想法,以及做必要的指导。但张教授却走得更远。

许多同学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张教授和大家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他径直来到了同学们的宿舍,问寒问暖,那慈祥的面庞,爽朗的笑声,一下子就拉近了和同学们的距离,细心的张教授还给同学们每人发了一张“联系卡”,上面详细写了他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临走时还说:“你们有什么当面不方便说的,可以给我打电话,当然写信也可以。”

只要一有时间张教授就会想到他的学生们,再忙也会争取在每个月和同学们聚一次,了解他们的情况。平日里则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进行联系,只有这样,他才会感觉和他的学生们离得很近。有同学碰到思想上的困惑,写信给张教授,总是能得到这位长者的忠告。一次,一名叫杨行中的同学在课堂上病倒了,被送到医院,院方需要一名亲人签字,当时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张教授……许多同学表示很惊讶,张教授和自己见过一两次面,甚至都没有说过话,却认得自己,能叫出自己的名字。他就是这样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倾注在这些“没有成型的泥胚上”,把他们当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爱,期待着他们茁壮成长。

一提到学生,张教授总能如数家珍地说出他每一个学生的情况,记者在张教授的电脑里看到,张教授为他的每一个学生都建立了文件夹,里面记录了他们的详细资料。细致的学生工作让我们不由得佩服起眼前这位慈祥的老教授,很难想象张教授会有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张教授却笑着说:“时间总是会有的。”即使如此,张教授却从来没有放松督促同学们的学习。考虑到大一的同学不能带电脑,他主动把自己的电脑捐给了班里,供同学们学习之用,这一举动曾让同学们感激不已。在英语四级考试的复习阶段,同学们普遍感到作文难写,于是张教授立即找到曾经参加过四级作文批改的老师给大家作指导,最终张教授所带的两个班级的四级通过率在年级里名列前茅。在校优秀班集体的评选中,两个班级再一次双双入选。之后,学校更是把相对较难管理的学生艺术团交给了张教授,他依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面对荣誉,激动之余的张教授对于学生工作也有了更深刻地认识:“我一直坚持着三个观点:首先是他们的可塑性都是很强的,其次我们必须正确引导,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最后是用实际行动去关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关怀。总而言之,便是真诚地对待学生。”

“也许是早年留苏的经历,以及多年的教学经验,他对于学生有很准确的把握,就像同学们的‘大朋友’一样,受到大家的欢迎。”微固学院的张媛媛老师这样告诉记者:“我第一次接触张教授就感到很亲切,丝毫没有教授的架子。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张教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他作为两个班级的班主任,又在成都学院授课,平日里的工作很忙,却做得井井有条,极为细致。在张教授的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生活中我们也是很好的朋友。也许是东北人的天性使然吧,那份爽朗总能让我们的交流变得很轻松。”

对外交流的“桥梁”

活动前,细心的张教授从节目名1992年以来,由于早年留学苏联的经历,精通俄语,特别是电子技术领域的口译,笔译的缘故,张教授曾多次随同原电子工业部及电子部部属厂、所,民航总局,省贸促会及电子科技大学电工学院、微固学院、应用物理所、自动化系、光电系等多个代表团,到苏联、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立陶宛等国进行科技考察、签约或执行合同。就在前不久召开的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专家的学术交流会上,由于语言沟通的障碍,双方交流一度难以持续下去,关键时刻,我方代表首先想到了张教授。匆匆赶来的张教授果然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翻译工作,受到了与会双方的一致好评。在2007年9月学校艺术团参加俄罗斯“中国年”活动,他到学校的展台说明做了大量翻译工作,还热情地向同学们介绍了俄罗斯的风土人情。

后记:采访中我一直怀有这么一个疑问: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上奋斗大半辈子的老教授此刻完全可以在家中享受天伦之乐,颐养天年,何以至今如此奔波。对于我的疑惑,张教授坦言,作为一名老同志,他并非是一个特例,但凡从那个年代走出来的人内心深处总是怀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那就是:尽自己的最大力量为祖国服务。

张教授刚刚过完72岁的生日时,他很热情地让我们看了学生们给他发的祝福短信,不知不觉中我们也被深深地感染了,他的和蔼可亲,他的乐观开朗,那平凡的外表下,清晰可见的丝丝银发,那炯炯有神的眼神里,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平易近人。“张爷爷”我们在心中默念到。他的爱是那么无私,如此广泛。岁月流逝,张教授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让我们祝愿张教授继续发挥余热,做好他热爱的教书育人工作。

(董渊 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