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成电教师风采
19002400000056

第56章 只留清气满乾坤——访古天祥教授

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在严寒之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

来到古天祥老师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布局简单的办公桌,桌上除了几份摞在一起的资料就是几本教科书了。而记者敲门的时候古老师正在潜心看资料,看到记者到来,古老师很热情,慈祥的面容、极具亲和力的言谈举止让人感觉轻松而又舒适。

潜心治学孜孜育人

古天祥老师1956年到电子科技大学读书,毕业后留校任教,现已退休三年,但仍每天上班工作。伴随着成电一路走来,五十一个春秋冬夏、五十一载风雨兼程,古老师总是在“学习、思索、实践、总结”的循环反复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他坚信“学习是基础,思索是核心,实践和总结是必由之路”。正是这样的坚持,1984年古老师获得了成都市“优秀教师”、“劳动模范”荣誉称号,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而且获得了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二等奖各1项,优秀教材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二等奖各1项,校级一等奖5项的殊荣。但对于他来说,成功的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每一节课就像一部电视剧一样,如果电视剧的内容精彩、扣人心弦,观众就很愿意看而且心里会一直思考着剧情将向何方向发展;相反,倘若剧情不吸引人,即使观众想看也会觉得没有意思。所以老师上课前一定要作充分的准备,课上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动向,随时感受到课堂上的变化,应学生而动,应临场实际情况而动,让课堂成为感性、灵性与悟性交融的世界”,古天祥老师很投入地说。古老师的学生习友宝很了解他:“我从本科到研究生作为古老师的学生,后来有幸留校工作(1990年)成为同事,可以说古老师不但教给我知识和能力,特别在为人处事、严谨负责、刻苦敬业等方面给我影响至深。作为一名老师,他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做学生时还不够理解,但现在想来他是认真准备了的,包括板书、内容、组织、例题、引证、作业等,教学效果很好,学生都非常愿意听他的课。”

虽然古老师的课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但他坚信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不断地探索、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地尝试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基于此,以古老师为带头人的我校五位教师自1996年开始,在2000年12月出色地完成了“虚拟仪器实验建设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成果,2001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该项目是把自主研制的虚拟仪器硬件平台和微机单片机实验平台相互兼容,将虚拟仪器引入到实验建设中,实现模与数、硬与软、虚与实相结合,在实验教学改革中迈出了重大步伐。按照实验教学的综合性、阶段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的原则,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而在2001~2003年期间,由古老师主持的《虚拟电子技术实验环境建设与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教育部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把计算机技术和测试技术的最新成果应用于实践教学中,实现实验教学手段现代化,建立先进的实验教学平台和现代化的实验教学环境。在现代化的实验教学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建设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在2003年10月经教育部专家组验收合格,获得高度评价:该成果立意创新、技术先进、效果明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高校具有良好的示范性和推广价值。

2004年,由古天祥老师等十余位教师共同编著的《电子测量原理》又是教学改革里程上一个新的突破。古老师记得那时刚好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测量原理》要申报精品课程,所以就在原校内自编教材的基础上,重新编写和正式出版了新教材《电子测量原理》。他说:“这本书不仅适合测控专业的学生,作为一门入门的专业基础课教材,也适用于广大非测控专业学生,主要可以了解测量仪器的原理,增强测试能力的应用技术。”在南京邮电学院教务处处长梅杓春教授眼里,该书阐述了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刻画了电子测量的深刻内涵,具有新颖性和创新性。全书主线清晰、逻辑性强,注重传统理论与现代测试技术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了作为教材的可读性和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深入浅出系统而全面,在同类教材中具有鲜明的特色。而桂林电子工业学院陈尚松教授则看中该书对测量系统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独立进行的论述,认为它是该教材一个亮点,将理论性推向了实用性。

勇于创新科研硕果累累

在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的同时,古老师也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因为他觉得从事科研项目的过程是把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践的过程,只有自己体验过印象才会深刻,理解才会更加透彻。长期以来,古老师一直从事电子测量及仪器、数据采集与处理、计算机测控技术等领域的科研工作,主持科研30多项。其中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2项、二等1项、三等2项。

20世纪80年代以前,科研项目不多,做项目是很单纯很简单的,没有经费,都是无条件的做。只有出差每天才会补助二三角钱。1980年,古老师被派到电子部生产仪器厂,由在那里的技术人员做自己研发的工作,他只是在一边做指导。但是每当有问题出现时,他都可以及时帮到忙,准确指出问题在哪里。后来工人都很纳闷:“古天祥怎么一看就知道是什么问题?”理由很简单,就是古老师把大学学的东西彻底地领会到了,出了问题不用去把每一个器件都检验诊断,而是靠自己学的知识来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

1975年,古老师带领十多个同学到工厂里一起做毕业设计——H602毫赫计数器,在1978年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他回忆着,“在1975年,微处理器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除法运算比较麻烦而且精度不是很高。毫赫计数器是我们的一个创新,由自己设计的电路,巧妙地应用计数器,通过测量周期来求解频率,解决了除法运算问题”。而古老师的另一项科研成果——蚕种催青智能测控系统,实用性很强,在四川省的四五十个县被使用,尤其在丝绸行业影响颇深。此外,飞机发动机轮盘疲劳实验系统,在古老师的主持下坚持了8年时间的研究与应用,在系统功能硬软件技术和抗干扰能力上不断创新、完善,使该成果居国内领先,并从1989年开始先后在航空部的四川江油、贵阳和沈阳三个研究所和基地得到了应用。

惊人的成果不是一朝一夕成就的,在科研的道路上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有一段时间古老师与电子部合作一个数字式RLC测试方案,为了创新反复思考。“那时为解决问题真的想了好久,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吃饭还是睡觉,都是一直在苦思苦想。有一天洗澡的时候,灵感突然来了,问题就这样解决了”,古老师说着自己也笑了。用习友宝老师的话说就是“做事认真、严谨。原来做科研时,经常一起讨论问题到很晚,比如有时晚上十点才回去吃晚饭,中午叫盒饭,忘我的投入,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在共事的十多年中,尤其一起做科研、《电子测量原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让我感受最深”。

实践应用是超越的翼翅

古天祥老师是一个善于思考和总结的人。他认为电子类专业和工科某些专业是不同的,有些工科专业是比较直观感性的,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而电子类是工科但它是接近理科的,学起来比较抽象。那么要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让它变得容易理解就需要自己动手亲身实践。

实践前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有扎实的理论。学懂基本原理,理解基本概念。“电子科学技术的知识是非常非常有趣的,它真的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古老师很认真地说:“一旦你进去了,兴趣马上就会来了。”就像微机原理的学习,如果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再去看书,就与应试看书的感觉截然不同,这样就可以甩掉理论的枯燥乏味。用理论来指导着做实验做课题,遇到问题再反过来看书,经过不断地循环往复才可以真正地学到知识,终生不忘。

1994年初,一个本科生给古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个平时考试成绩为中上等的学生,但是他却把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学得十分透彻,在经过多次反复应用与理会之后,他能够达到举一反三,后来的毕业设计做得相当漂亮,有很多创新的想法。毕业后去了华为,做了技术负责人。

在古老师做导师时对学生唯一的要求就是一定要每一个学生都亲自动手。他知道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在给硕士生安排课题研究时,为创造实践环境,古老师从不吝啬,即使多做一块实验板子几百块钱也无所谓,因为他心里明白硕士生不充分实践难于出研究成果。在学生动手的过程中,古老师说老师的帮助始终是有限的一方面,多数的时候是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这个环节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方法、过程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亦有相似之处。在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上,古老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搞好教学工作,不能因繁重的科研任务影响和冲击教学。但要站稳讲台,教师也只有通过参加科研项目,把自己的知识综合运用,上起课来才会有底气、讲得生动形象,同学们才会感觉有血有肉。可以说科研对于教师的帮助是最宝贵的”。

“教学与科研永远是相辅相成的,但它们又是相生相克的!”

(崔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