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成电教师风采
19002400000073

第73章 乐此不疲——访吴志明教授

打电话预约的时候,吴志明老师显得有点为难,但最后还是答应了。“不过,”他说:“这几天比较忙,周四下午好吧。”采访时间就这样定下来了。

仅仅过了一天,当记者再次打电话确定准确时间并了解简历时,吴老师吓了一跳:“采访是今天吗?好像不是吧?”在得到肯定回答后,吴老师松了口气,笑着说:“不好意思,这几天忙晕了。”于是,在记者的印象里,忙是吴老师最好的形容。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能有时间坐下来悠闲地喝茶看报纸,那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我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太少。”吴老师这样说,脸上充满无奈。吴老师说,搞科研的人首先一定要能吃苦耐劳,科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长时间地重复同样的工作,而且一旦工作起来,就要连续十几个小时甚至是一整天,如果不能吃苦,那是不可想象的;其次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科研不比其他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知道结果,遇到棘手的问题还得先停下来扫除障碍,每做一项工作都要仔细想一想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分析原因,如此反复,才能把实验做好。搞科研当然少不了专业知识,但知识水平不一定反映在学历上,知识靠的是长期积累,科研中常常遇到需要一个领域内多种学科的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

吴老师很忙,他的忙,既忙科研,又忙教学。接到研究课题,就意味着忙碌日子的开始,任务比较重时,付出的辛苦和努力就更多。对此,吴老师常常感到精力不够用,恨不得会分身术同时进行几项工作,而时间也太少,一天二十四小时根本不够用,做梦都想每天能长几个小时。中午是肯定不回家的,在学校餐厅凑合一下就行,碰到难题时调整思路也成了吴老师的忙里偷闲。吴老师说,工作时只想着怎样在原来要求的基础上将任务完成得更好。

吴老师有100多个学时的教学任务,所教的课程也是有相当难度的《量子力学》。吴老师认为教学和科研有着很大的联系,教学中所教授的基础知识是科研中必备的,没有基础,科研就无从谈起,虽然科研中用到的知识会不断变化,但基础是一样的。于是,吴老师在专业课中尽量详细地讲解,把一些科研中的新东西融入课程,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科研的兴趣。

回忆起自己所走过的路,吴老师颇有感触。他说,认定了方向之后就不要轻易改动,具体内容可以不一样,但是大方向一定要坚持,持之以恒才会走到比较高的境界。在“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吴老师凭着兴趣在高考时选择了半导体物理专业,本科毕业后,吴老师继续着自己的知识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子材料与元件专业并获得博士学位后,吴老师来到电子科技大学,长期从事电子材料与元件、敏感材料与传感器、有机电子材料以及器件方面等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从此,吴老师踏上了忙碌的道路,真正与忙结缘,每天辗转于实验室、教室、办公室之间。正是用这些辛勤努力的忙碌,吴老师闯出了一片多彩的天空:负责和参加了国家及部(省)重点科研项目10余项,已经通过部(省)级鉴定6项;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此外,吴老师还入选了2004年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获得2004年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其实不只是我一个人忙,课题组的其他老师也在忙。”说到自己的忙,吴老师不以为然,“科研不能关起门来,一个人是做不了的。科研靠的是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个人的知识毕竟有限。一个课题组的老师每个人的专长不同,大家在一起互相探讨、互相帮助,由于知识和角度不一样,问题会更好地解决。我在电路系统方面差一些,碰到问题就去请教有这方面专长的老师。在一个团队里,合作是很重要的,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吴老师很谦虚,甚至不愿提及过去所取得的出色成绩:“那都成为过去了,过了之后,任何时候都是新起点。”

“嘟——嘟——”桌上的电话响了,吴老师歉意地摆摆手,然后接起电话,处理完事情,放下电话不久,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了;送走来客才几分钟,敲门声又响了……吴老师真的很忙,有很多事情要处理,采访因此中断了好几次。

忙碌于科研项目、奔波于三尺讲台,对此,吴老师却有自己的见解:“科研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在愉快中忙碌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周权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