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成电教师风采
19002400000077

第77章 精研为业 育人乃魂——访佘堃教授

在电子科技大学-卫士通实验室不太宽敞的空间里,佘堃独自面墙而坐,身后是齐崭崭的30余人的科研团队。“咱们换个地方谈。”记者的到来使佘堃不得不从他的世界里走出来。

为业,精于勤成于思

安全中间件,国内同行一提起这个名词,必然就会想到“佘堃”这个名字,作为国内第一个提出安全中间件的概念,并在一级学报上发表论文的学者,佘堃当之无愧地成为国内同行业的先驱者之一,现在很多研究安全中间件的专家关注的重点是“中间件”,而并非像佘堃关心的将“中间件技术”用于信息安全的研究方向。

1994年主持我国金卡工程总体设计的时候,佘堃第一次接触了中间件。此后他主持开发了消息中间件、交易中间件、对象中间件、应用服务器等多种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中间件产品,为中国中间件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2002年,佘堃成功主持了国家“863”项目“公共安全接口技术”,首次提出了“安全中间件”概念,并以“安全中间件”平台为基础,延伸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和深度。近五年来,他陆续获得了国家“十五”军事预研项目、四川省科技攻关项目、国防重点实验室项目、成都卫士通公司等多个项目的支持。2001年12月筹建的电子科技大学—卫士通信息安全联合实验室除了直接为卫士通公司创造了3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也为我校培养了45名研究生、5名博士生的高层次人才,同时还带来了每年60多万元的科研经费。

翻看佘堃的简历,就好像在翻看一本功劳簿:2001年12月,率领团队通过了CMM 2级认证;2002年9月,率队代表我校通过了GJB ISO 2001认证;同年9月,获得两项软件著作权登记,均排名第一;2003年,以第一负责人身份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成都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2004年,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成都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2005年1月,成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一身“功夫”的佘堃名声在外,2003年6月至10月,“非典”肆虐全国,亡羊补牢,尤为晚也,我省筹建一套应急联防体系迫在眉睫。一声令下,佘堃被紧急借调至四川省SARS应急指挥中心,具体负责四川省公共卫生系统应急联动项目总体规划中相关软件的开发工作。当时他们的压力是:站在抗击SARS的一线,受到8000万省内同胞的注视。历时4个月的封闭研发,纯粹的无偿奉献,“真正的‘有名无利’,”佘堃笑言,“但毕竟解决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育人,爱之深情更切

2000年至今,佘堃先后承担了《计算机密码学》、《UNIX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工程》、《密码学基础》、《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和《安全基础架构》等多项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教学工作。

“我们这些搞科研的,比较害怕给学生上课”,佘堃也为上课愁眉不展,“因为我们很多时候会忘掉时间。”但最令他揪心的,却是我国的信息安全现状的落后,“这需要我们加强信息安全领域人才的培养。”

佘堃并不讳言自己学生的缺点,“现在的学生比较浮躁,尤其是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但这也不能完全责怪我们的学生,毕竟整个社会环境都显得比较浮躁,年轻人只是需要多加引导。”而且,佘堃也在不断反思自己,“作为教书育人者,我们的目标明确吗?我们曾经有过或者正在浮躁吗?我们的学生应该被告知:降降功利的火!”

佘堃说,自己教育学生的方式没有秘诀,就是启发,不断地启发。他最欣赏的学生就是懂思考的学生。为此,他把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叫做“穿透型学生”,这类学生相对而言,精力主要放在技术的穿透和实施上,能把一个课题研深吃透;另一类是“思考型学生”,思考比较全面,做任何事,先思考、做笔记,再具体操作,创新性强,社交能力也强,以思考催动实验能力。

在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上,佘堃同时负责了多个重要项目和课题的研究,其中包括电子政务安全服务平台、局域网安全控制平台、数据库数据安全服务平台等等。多个项目的成功有赖于他在课题组和科研团队中坚持强制性的集体讨论会制度,“实践证明,如果不把集中的讨论活动持续开展下去,就会使整个团队或者课题组的思路分散,不能形成凝聚力。”所以,他在工作中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他不提倡也不允许自己的学生出现“单打独斗”的情况,因为现在的研发,已经不是一人包打天下的时代,个人英雄主义式的表现可能不会有多大空间,一枝独秀基本上也不太可能。“所以,我对我的学生说,至少带领5个人出去组成研发团队,这才是你合格的判定条件。”

慈父,严师;既是科研开发的领军人物,又是无数青年俊才的指引者;永远坚持自己内心的信念,对科学的探索永不满足。在佘堃坚毅而沉稳的目光里,一条计算机信息安全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路铺得很远……

(刘旭鸿 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