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成电科研团队风采
19002600000021

第21章 用勤奋智慧共谱功率半导体新华章

记微固学院新型功率半导体基础与技术科研团队

2005年6月,学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和“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评选结果揭晓,六大学术团队入选创新团队计划,其中就有以张波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新型功率半导体基础与技术”科研团队。对此,团队骨干教师罗萍副教授感慨地说:当之无愧,也来之不易。

近日,我们走进“新型功率半导体基础与技术”科研团队,倾听老师和同学们的心声——

我们的目标是,在功率半导体技术领域凝聚一批创新人才,深入开展新型功率半导体基础与技术研究,在提出Si基片上功率系统集成的跨周调制控制理论、SOI基统一介质场增强原理等理论之后,继续努力,为保持我校在功率半导体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和国际先进水平作出我们团队的贡献,并以此为突破口,促进我校微电子方向的发展。

从1982年陈星弼院士开创功率半导体技术方向以来,该技术一直是我校微电子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近二十年来,我校开展了新型功率MOS器件与功率集成电路的系统研究,在新型功率MOS器件与智能功率集成电路的研究领域始终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在国际上享有一席之地。团队秉承我校的传统优势,在几个方面寻找创新点。

片上功率系统集成基础理论研究团队提出了片上功率系统集成(Power System on Chip:PSoC)概念,并针对片上功率系统集成在低功耗器件、轻负载下的高效率控制理论以及工艺技术等三个方面开展基础研究。单片功率系统集成技术是功率-微电子的主流技术之一,同时也是片上系统集成(SoC)的发展趋势。团队在2004年独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单片功率系统集成(PSoC)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资助。

SOI基横向功率半导体器件介质场增强原理对SOI基材料这种新型功率半导体衬底材料进行特色研究。团队系统开展了SOI基高压器件和SOI基功率集成电路研究,在提出的多个SOI新结构基础上提出SOI基横向功率半导体器件介质场增强原理,该原理对现有提高SOI器件纵向耐压的模型统一化,使介质场增强原理成为指导SOI高压器件参数优化设计的基本理论。

宽带半导体功率器件是新一代功率半导体材料,目前团队在前期开展的宽带半导体器件优值理论、SiC表面氢化模型等基础上,以国防“973”子项目为突破口,深入开展下一代功率半导体器件研究。

智能功率集成技术和电源管理集成电路该技术是功率IC和PSoC的基础。团队长期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在该领域获得过国家“863”计划项目资助,目前正与中电集团两个研究所开展项目产业化合作。随着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不断小型化、可移动和功能的多样化,电源管理IC成为目前集成电路领域的一大热点。团队与美国ONSEMI公司、美国Pyramis公司、中国台湾EUTECH、中国台湾AME公司等企业合作,积极开发电源管理芯片,目前已取得了累累成果。在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成为团队学术上的新方向。

团队还将在抗核加固功率器件和IC、体电场降低理论等领域开展研究……

张波教授说,团队将继续在这些方向开创,一方面继续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做特色创新性研究,同时为国民经济服务,从事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化项目,开发一流产品,探索新的学术方向,取得科学意义、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值。

做大做强的关键在于凝聚人才,让每个人能做事,有事做。也就是搭建好的事业平台,让每个人的力量有发挥的空间,让每个人都能看到长远的发展目标,看到自己的发展空间,让每个人专注于自己的科研兴趣范围,凝聚力量,做出更多更好的事情。

张波教授说,团队从事新型功率半导体基础与技术研究的优势有两点:队伍的建立脱胎于一个长期合作基础上自然形成的研究集体(李肇基教授、张波教授、罗萍副教授、方健副教授、李泽宏副教授等);同时创新团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研究集体,2004年吸引了李泽宏博士的加盟,在这次创新团队的构建中,微电子领域两名和系统功率集成(Power Soc)发展方向有关的专家(李平教授、杨谟华教授)的加入,使团队结构更加合理。

谈起团队的成员,张波教授如数家珍:李肇基教授,小组的创建人,目前仍勤勤恳恳工作在学术第一线,在功率半导体领域主持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军事预研及预研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方健副教授,博士,基础扎实,工作全面,长期从事新型半导体功率器件及集成电路研究,参加完成了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和多项军事预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罗萍副教授,博士,工作踏实认真,2003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学习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在CIEP'04上提出PSM模型,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李泽宏副教授,博士,引进人才,工作认真努力,具有拼命三郎的工作精神,目前负责多项研究项目;杨谟华教授、李平教授,分别在AD转换和数字电路方向有很深造诣,对于系统功率集成的攻关有很大帮助。

压力是自找的,要出高质量论文,要高质量完成军口、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还要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没有拼搏精神是不行的。

硕博连读师资生乔明对这一点感受最深:虽然我才读硕士一年多,已经和大家一起成功做出了两块IC,目前还同时从事三个项目。项目组对研究生采取与国际接轨的培养方式,注重学术创新,在研究方面和交流方面都有很多的沟通交流渠道,使大家的思路随时保持与国际同步,研究思路走在国际前沿。

开放的学术环境,宽松愉悦的工作氛围;饱满的工作任务,扎实求进的学术风气。这些让每个报考的研究生都以能进这个团队为荣。博士生牛全民说,张波教授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领导100多人的科研团队,他的压力很大,但他还是坚持每周举行小组讨论会,交流项目进展,谈学术体会,每月举行全体研究生大会。每次大会张老师都上台与学生交流,谈处事哲理、谈工作方法、介绍国内外技术动态。还邀请毕业生讲工作体会,让参加国际会议的同学谈收获等。没有出差的晚上,他都会在办公室工作到深夜,他的刻苦和严谨给同学们树立了榜样。在这里,项目组里同学们和老师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小组内每周有周例会,每月要写月总结,交流学术体会和感受。思想随时都不能放松,稍一松劲就跟不上队伍的进度了。刚来的时候还不适应,但很庆幸自己选对了学习的地方。

自身有前进的需要和目标,学校搭建更好的平台,给我们强大的推动力,使我们向更高水平冲击,走得更快更好更远。

李肇基教授的话说出了团队每位教师的心声:从1963年毕业开始,42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有两点我认为很重要,一是团队,二是创新。业精于勤,行成于思。创新是我们小组的灵魂,创新思维是我们十余年来一直向前生长的原因。

我们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要有来自内心的原动力,而不只是外界的“波”引起的振荡,对于我们来说,“自强不息”的标准就是第一步要保持国内先进水平,第二步跟国际水平匹配,向巅峰冲击。

(安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