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成电科研团队风采
19002600000026

第26章 矢志不渝铸利器 赤胆忠心扬国威

记物电学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科研团队

这里曾是国内最早从事毫米波理论与技术研究的科研高地;这里孕育出了我校六个二级学科重点学科之一“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这里诞生了我校第一项装备军队的研究成果,前后共有数百套产品装备国防;这里培养出的近百位博士广泛分布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东南大学等高校以及国内航天、航空、兵器、电子、工程物理等国防重点研究院所,很多人成为本学科的领军人物……这就是我校物理电子学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团队。

1979年的春天

20世纪40年代至今,毫米波以其独特的类光特性和准全天候工作的能力引起了学术界和电子工业界的关注,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都把毫米波频段的开辟作为其军事电子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这段电磁频谱的开发和占领,已经成为大国军事科研的热点。1979年,国家电子工业部科技委准备将毫米波研究纳入国家计划,时任我校应用所党支部书记的薛良金教授受命担任该课题组长,汲取国内近百位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意见,撰写了《我国毫米波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报告包括“国外背景材料”、“分析研究”和“发展战略建议”,以供相关部门在工作部署时参考,该报告为我国毫米波研究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根据国家的发展战略,我校也随即成立了毫米波理论与技术研究小组,应用所所长林为干院士、薛良金教授,刘述章、刘仁厚等老师以及林为干院士的博士生刘耀武、吴正德、阮成礼等构成了研究小组的主力军。自此后,毫米波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成为应用所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年,电子工业部军工基础局划拨研究经费2万元,就是这笔经费支持了团队最初启动工作,也支持团队培养出了我校的第一批博士。

1979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国外封锁、国内没有研究基础的艰苦条件下,研究小组将主要研究方向定位为“三毫米频段的关键电路”,解决毫米波研究的基础电路和理论问题。经过几年的预先研究,我校当仁不让成为国内毫米波研究的先行者,长期从事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备部支持的预研项目,累计完成四五百篇论文,连续培养了20多名博士,这批学生中很多在高校和国内重点军工研究院所担任学术骨干。

从虚到实服务国防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内毫米波技术在应用中的不断拓展,课题组逐渐从基础研究转向跟踪应用的工程研究。由于前期的关键技术积累,团队在工程研究中很快迈出了步伐。1999年,国庆五十周年阅兵中,新式武器方阵中出现了5台毫米波雷达,这些雷达上的所有相关器件就出自毫米波电路与系统实验室,这也是我校第一项装备武器的科研成果。

由于林为干院士、薛良金教授、徐军教授等一代又一代的老师长期以来的卓越工作,我校毫米波系统的研究逐渐走在了国内前列。1999年,鉴于某项重点工程在某厂8年“灵敏度”指标都达不到要求,海军某部在北京召开了技术协调会,时任协调组副组长的薛良金教授临危受命,提出由我校按两套方案完成该部件,其中一套按照分立式设计思路和既定的尺寸、功能完成,另一套则按微波器件发展的最新趋势完成“集成式组件”。经过3年攻关,2002年初课题组完成了分立式“高放混频组件”研制,在实验场的试验证明,精度大幅度提高,2001~2002年多次实验制导成功率达到100%。2001~2003年,团队完成了新的集成器件“××全集成前端接收”研发,一方面灵敏度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体积大大减小,重量减少到50分之一,从而使整机重量大大降低。组件的性能很快在实测中显现神威,相关部门负责人称赞道:“打出了电子科大的精神”。目前团队的国内微波器件硬件研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长期从事产品的工程研究对课题组来说也经历着重重考验。从初步达到功能的工程样机到最后定型往往需要多次反复,装配后还要不断改进,甚至已经完成的电路都要推倒重来。由于毫米波器件加工精度要求高,成都相关配套加工能力缺乏,石家庄电子工业部电子13所成为团队工作的另一个基地。每年课题组成员要来往石家庄10多次。2003年的大年夜,罗慎独教授还在石家庄13所外的招待所里,就着一个电火锅吃“年夜饭”,等待“72小时检测”结果……2005年,某器件装配成型后,测试中某个技术参数却不能达到实验数据。装备交货期限将至,守在石家庄的薛良金教授和徐军教授连夜确定技术方案,“在2~3毫米的空间内加一个滤波器”,两人指导在成都的老师和研究生立即分别用两种技术方案做好两套电路,徐军教授连夜乘火车回成都,加工好器件后又马不停蹄地奔赴石家庄……

春华秋实

多年来,坚持从事直接配套国防的“毫米波集成器件”研究,科研团队的从艰辛一路走向开阔。曾经,为了节省经费购置仪器设备,多少年团队不发或者少发科研酬金,老师们来往各地加工器件或者参加评审大多都乘火车。到目前为止,团队从上到下节衣缩食聚沙成塔购买了3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在科研楼6楼几间简朴的实验室里,薛良金教授指着研究生们正在做实验用一台台仪器自豪地说,“这一台是我委托学生从国外辗转购置的”,“这一台是为了完成×××项目,从其他项目经费中挤出来配置的”……可以说,每一台仪器背后都藏着一段故事,饱含着所有老师的心血。

多年的艰苦奋斗中实验室形成了“和谐共进”的良好气氛,老师之间“以老带新”,更有着亲密无间协作的联系,用喻梦霞老师的话来说,“这里的氛围就像是一个家,年轻人只要能干、肯干,老教师都给予不遗余力的支持”。

如今,徐军教授、喻梦霞副教授、董宇亮副教授和李桂萍讲师带领20多位研究生一起主要从事型号产品的研究,团队年平均承担课题项目经费达200万元,薛良金、罗慎独两位教授年过七旬仍返聘工作在科研一线,协助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实验室完成的毫米波器件相关产品指标与美国同类产品相当,多项产品直接应用到国防事业中,装备国防重点工程累计超过400套,销售收入2000余万元,为学校分成收入500余万元。过硬的技术和良好的声誉也吸引了业内同行纷纷找上门来。由于多年来在国防科研方面所作的突出贡献,团队曾获得国防科技奖、四川省科技奖数十项。

(安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