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成电科研团队风采
19002600000034

第34章 方寸之间显身手

记机电学院数字化设计与微小系统制造技术科研团队

大型主机服务器的振动、散热、电磁屏蔽、气流噪音等问题一直是困扰服务器产品开发的老问题。以8个硬盘、16个风扇的机架式阵列服务器为例,如果设计不合理,热量、噪声无法顺利导出,将在服务器内部空间形成涡流,噪音可达80分贝以上,温度可达100℃左右,不仅会严重影响服务器正常工作,还会极大地缩短使用寿命。

这时候,数字化仿真设计就可以大显身手了。在我校机电学院杜平安教授带领的数字化设计与微小系统制造技术团队的老师们的科研攻关下,这个老问题将不再成为问题。作为我国数字化设计方面的“行家里手”,机电学院数字化设计与微小系统制造技术团队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该领域的科研主力军。

高校优势

数字化仿真设计对技术人员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软件技能要求很高,高校拥有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分析形势后,杜平安教授为团队明确了发展方向,“充分利用高校优势,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2008年8月21日,广东东莞、电子科大与香港嘉利科技集团(以下简称嘉利集团)成立联合实验室的签字仪式在这里举行。杨晓波副校长代表学校郑重地在协议书上签字,一出高校与企业、科技与产业结合的大戏拉开了大幕。按照协议,嘉利集团将在三年内对此实验室投入200多万元的科研经费,主要用于IBM、HP等服务器的振动、散热、电磁屏蔽、气流噪音等特性的数值仿真分析,为未来高端服务器产品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

就在一年前,嘉利集团,这家主要从事服务器产品开发的企业正在为企业的技术支持而发愁,在全国范围寻找该领域的专家,最后嘉利集团通过论文了解到位于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在该领域具有很强的实力,按图索骥,他们最后找到了该论文作者——机电学院的杜平安教授,希望杜教授带领的团队能够解决企业遇到的难题。

这是一块硬骨头,即使对在电子产品仿真方面理论深厚、经验丰富的数字化设计与微小系统制造技术团队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要破解这个难题,设计至关重要!必须要改进服务器内部结构设计”。杜平安教授一开始就抓住了问题的实质。

团队首先采用有限元法分析服务器内部空间的温度场、气体流场和振动特性,然后通过计算机仿真设计,优化内部结构,畅通热量、噪音的流通渠道,从而实现散热、降噪、减振的作用,保障服务器正常工作。然而实验过程并非原理看起来那么简单。“由于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模糊性,建立符合实际的有限元模型非常困难,它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对分析人员要求很高,花费的时间很长,模型形式直接决定计算结果的精度和影响计算过程。”杜平安教授说。“例如,散热孔的位置、大小,风扇的转速等都需进行严格的仿真,牵一发而动全身,开孔的设计又会影响电磁屏蔽、噪声等,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仿真寻找到最优的结构和参数”,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实验过程就是在不断地寻找最优方案。

嘉利集团高层被团队深厚的理论积累和项目经验,特别是前期的工作所折服,决定与学校建立联合实验室,在该领域开展深入的产学研合作。

实际上,在团队三年的发展中,在研项目达16项,科研经费呈逐年稳固上升趋势,今年新签合同经费超过400万元,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1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教材3部;在领域内顶级期刊Computer Aided Design、机械工程学报、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CIMS等上发表并在SCI、EI收录的论文40余篇;获发明专利和版权登记2项。

实力团队

追溯成绩的原因,杜平安教授、刘晓明教授等老师,都不约而同地谈到团队的作用。2006年,在整合学院数字化设计、微小系统设计等方面的师资力量的基础上,数字化设计与微小系统制造技术团队在机电学院宣告成立。

团队在平台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学校学科建设经费的支持下,团队已构建起了国内先进的科研平台:拥有三维数字化设计软件pro/E、I-DEAS,多物理场仿真软件ANSYS,热分析软件FLOTERM,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软件Fluent、微机电系统设计仿真软件Coventor Ware等。

在杜平安、刘晓明教授身边汇聚了一批30岁出头的年轻人,汇聚了数字化设计、微小系统设计方面的技术力量。目前团队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都比较合理的研究力量。教授2人,副教授2人,青年博士5人,讲师、工程师3人。年轻人都成长很快,以前获取、承担项目都是教授打头阵,现在团队年轻人也可以独立上阵,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氛围,“现在,无论是教授还是副教授、老教师还是年轻人都走上了科研前台”,对此,杜平安教授十分欣慰。

年届退休的刘晓明教授是从“七五”就开始涉足军事预研的老军工了。在她从事的微小系统、传感器等科研方向上,她默默耕耘了30余年,也凭借自身实力和经验在军事预研领域拼出了一片天地。现在她忙碌不减当年,她对自己的要求是“把每一天的事情都做好”。团队的老师都被刘晓明教授拿项目的精神所折服,“她争取项目常常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常常面对着北大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总装备部上海微电子所的激烈竞争”。对此,刘晓明教授道出了她的秘诀,“首先是用真诚和实力打动评委,而且我们从来没有出现过没有完成任务的情况。还有就是团队的支持,让个人有所依靠和凭借”。前不久,刘晓明教授承担的“×××传感器”在总装备部中期评估中获得了“优”的评价,并获得更大力度的支持。

杜平安教授、刘晓明教授很清楚,团队的发展更离不开年轻人,“只有充分调动青年人的积极性,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我们的团队才有新发展。”因此他们总是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年轻人去闯天下,石明全副教授就是这样一个敢闯敢拼的“拼命三郎”。石明全副教授着重致力于复杂系统统一建模及复杂仿真模型计算稳定性研究。在他看来,“年轻人不能等,要主动出击,争取资源。”近年来,他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各级项目10项,目前在研项目多达5项。30岁的廖伟智是杜平安教授的博士生,年轻的她已经独立负责完成两项“863计划”项目,并在今年获得一项国家支撑计划子项目,经费76万元。范树迁、徐尚龙、于亚婷等青年博士现在也是各司其职,成长迅速。

对团队目前的发展态势,杜平安教授非常满意,“在团队里,我们每个人都发展得很好,每个人发展好了,团队也就会发展得更好”。

从三年前团队建立开始,数字化设计与微小系统制造技术团队就坚持“做强、做出特色”的发展道路不断前行着。虽然在发展过程中有过艰辛,也有过曲折,但是团队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息,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团队不断总结经验,着眼未来,“目前团队的科研项目稳定性不够、持续性不够,我们正积极谋划‘十二五’规划,争取更大的突破”。杜平安教授说。

(米华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