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成电科研团队风采
19002600000054

第54章 情系空天 搏击科研

记空天科学技术研究院“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科研团队

2006年7月,电子科技大学空天科学技术研究院(简称空天院)正式成立,以李辉、徐利梅二位老师为学术带头人的科研团队从机电学院整体调入新成立的空天院,在“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研究方向上踏上了针对航空航天领域的科研之路。两年时间过去了,团队在航空航天领域迅速打开了局面,初步建成了以航空航天技术为特色的科研渠道体系和任务承担体系,团队呈现出高速成长的态势。

近两年来,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863”项目1项、总装备部预研基金2项和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1项、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1项、军民口横向课题10余项,2008年科研经费到款突破300万元;团队在高水平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累计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2006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2007年度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团队已成为空天院一支重要的科研突击力量。

“1+1>2”效应

追溯团队的历史,时光退回到2003年。学校经过短暂的恢复性发展,各方面的工作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学校迎来了内外部环境都十分优越的大好发展时期。在科研工作方面,学校领导和科技处开始鼓励老师们组织科研团队、以科研团队的整体力量争取大项目,出高水平的成果,并形成与强势大学的竞争优势。在学校科研政策的引导下,李辉老师和徐利梅老师组建了由四名老师和博士、硕士生构成的科研团队。团队成立伊始,李辉老师和徐利梅老师就制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确定了“爱心、良知、责任、进取”的团队文化,按照“各尽其才、取单体最长、谋团队最优、共同发展”的团队发展理念来建设团队;并为团队的青年教师制定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确保他们在学业、事业和生活上发展顺利。几年下来,团队成员李波博士于2007年顺利晋升副教授,200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2008年获得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1项,并被列入电子科技大学青年学术带头人资助计划;团队成员陈敏老师已完成博士论文研究,即将获得博士学位;洪涛、陈争航、刘民岷、李学生四位青年教师均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都有很好的研究项目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牵引,学业进展顺利。

漫漫科研路

2006年9月的一个早上,一位略显纤瘦的女士走进了位于北京亦庄诺基亚中国总部大楼。她就是来自电子科技大学的徐利梅教授,孤身一人的她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推销”该团队在MEMS(微电机系统)声频定向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计划。7个小时,整整7个小时,上午9点到下午4点,徐利梅教授接受了一轮又一轮的询问、质问和追问,一个负责人出去了,另一个又进来,全程的英文交流,最后各部门负责人都被这个精干的女人给说服了,“这么定了!”徐利梅的努力终于换来了这句话。

怀揣着签好的合同书,徐利梅老师心满意足地回到旅馆,倒头就睡。这样的辛苦,徐利梅老师回国以来已经习以为常了,“刚回来的时候,从来没有晚上1点之前睡过觉的,每天的工作时间至少是14个小时。”

所谓声频定向新型超声波传感器技术,是一种可以实现声音定向传播的新型技术。“声音的传播一般是全方位的传播,四面八方都可以听见,如果采用了定向技术,声音就被控制在一定区域内传播,现在的技术已经可以达到20的水平,该技术在信息、环境、生物工程、医疗、空间技术、国防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用途。”徐利梅教授谈起自己的科研,非常自豪。她相信,当声频定向技术应用到手机上之后,将带来一场手机革命。通过团队艰苦卓绝的研究,团队在该项技术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已经申请了8项技术发明专利。目前,团队已经把声频定向技术作为发展的重要方向,2008年在李辉老师的努力下,海军装备部门对此项技术产生浓厚兴趣,希望该项目核心技术能用在水下声通信领域,为××研究所的一种新概念武器配套,达成更好的作战效能。近日,团队已与该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

自2003年以来,团队就一直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合作,共同研制“数字化火箭”,该项目是总装备部试验任务重点项目,旨在为航天靶场开发一种能支持训练和任务的全数字化虚拟火箭,通过信息技术显著提高航天靶场的任务成功率和任务承担能力。为完成好这个项目,李辉老师和徐利梅老师上北京、进大漠、下基地,走访国内著名的火箭设计专家、火箭测发专家、仿真技术专家,虚心向专家们请教。在严谨的工作和专家的帮助下,确定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课题研究工作进展顺利,研究期间总装备部领导和基地首长多次亲临课题组关心和指导,对阶段成果都予以了高度评价。辛苦的工作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围绕该项目核心技术,课题组申请了两项国防专利,取得软件著作权登记1部,项目获得2007年度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参加该项目的孙俊同学顺利考上我校博士,戴唐云同学被成都飞机设计(611所)所看中,从学校分配到611所的飞控仿真室承担重要的设计工作。

由于在该项目上的良好成绩,总装备部2007年又立项支持该方向,要求电子科技大学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一期的研究基础上作深化研究,开发火箭测试仿真和智能故障诊断系统。5月18日,课题组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已就该项目签订合同,项目研制工作已全面展开。

与企业开展横向科研是团队的重要科研渠道,目前团队与浙江丽水华星电机公司、成都大华盛意科技有限公司、成都成焊宝玛汽车焊装设备公司、成都王牌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都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保证了稳定的科研任务来源。

团队的科研任务来源已呈现出三足鼎立的雏形,科研任务正在从项目牵引型向学科牵引型转型,团队的科研工作势头良好,在航空航天领域拓展顺利。

言传身教,培养良才

研究生们对团队有一个简称:叫“李徐”组合。了解“李徐”组合的同学都知道这样的事实:凡是从这个团队走出来的研究生在求职上都显现出很强的竞争力。近几年来,许多同学都在世界500强企业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如IBM、ORACLE、INTEL、西门子、德尔福等。带着一份好奇,记者专门采访了李辉老师,他说:“只需要做好两件事就可以达到目的。一是要让学生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二是要有项目牵引,二者缺一不可。”通过采访团队的研究生笔者了解到,李辉和徐利梅老师非常关心学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很爱他们的学生,这种爱落实在帮助他们确立人生目标,指导他们做好课题上。李辉老师开了一门研究生素质课,其中有一个内容就是研究生职业规划,他每年都要给研究生们讲,并结合他们的特点指导他们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他们的求职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每年都组织研三找完工作的同学对研二的学生进行实战指导,并已经形成制度,同学们反应良好。徐利梅老师非常注重培养过程,她要求从事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生都要用英文写month report,并仔细修改同学们的报告。通过这种严格的培养,团队研究生们的英语写作、口语水平都得到了很大锻炼,在求职上呈现出明显的优势。

在人才培养方面,徐利梅老师一直做着一个“额外”的工作。她通过国际交流获知,日本东京电气通信大学争取到日本国文部省一项基金,拟在大陆、中国台湾、泰国各选一所大学参与该项目。这样好的机会,徐丽梅老师怎能放过?她在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的支持下,利用自己的国际人脉资源,确保我校被列入了该计划,然后,她开始各方奔走,找场地,筹集运行经费,干起了在别人看起来“不划算”的事情。经过几年的发展,中日远程机器人试验项目在校内的影响越来越大。徐利梅老师高兴地表示,今年该实验吸引了全校200余学生的目光,“很多优秀的学生都被筛选掉了”,徐利梅老师无不遗憾,不过,“当新校区投入使用之后,就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加进来了”。如果说这些都是额外的工作话,其中也有徐丽梅的“私心”,“那就是通过项目吸纳优秀学生加入到团队中来”。现在,团队许多优秀的研究生科研骨干都来自于经这个项目锻炼的同学。

谈到团队的未来,李辉老师说,团队的目标定位非常清晰,那就是在未来的三年中,在微小飞行器设计、复杂武器装备仿真、数字化靶场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凡事预则立,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米华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