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处世锦囊.1
19004200000044

第44章 求人办事中的“忍”术(3)

五万两银子毕竟不是个小数目,它对张之洞的诱惑太大了。经过反复思考,张之洞决定采用折中迂回的手段,答应为孔老板的票号题写“天下第一诚信”六个字,这跟孔老板所要求的那八个字相比,不仅仅是少了“票号”两个字的问题,而是意思上也有了很大的不同,因为“天下第一诚信”这六个字意味着:天下第一等重要的是诚信二字,并不一定是说他们泰裕票号的诚信就是天下第一。至于他的第二个要求,张之洞反反复复想了很久,最后给自己找了这样一个台阶:一来,捐官的风气由来已久,不足为怪,二来即使孔老板做了道台,他依旧要做他的票号生意,并不会等着去补缺,也就不会去抢别人的位置,所以对孔老板来说不过是得了个空名而已。再者按朝廷规定,捐四万两便可得候补道台,孔老板要捐五万,已经超过了规定的数目,给他个道台的虚名,于情于理,都不为过。还是答应他算了,要不,他五万银子怎么肯出手。为了五万两救民解困的银子,张之洞终于自己“说服”了自己,而孔老板最后也答应了张之洞的折中方案。

张之洞的忍小谋大,还表现在任两广总督时,虽然作为清流的儒雅君子,他对赌博深恶痛绝,但为大局着想还是开禁了“闱赌”,并用这种“不义之财”去干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

93办事者必须有持之以恒的决心

当求人过程中出现僵局时,人们的直接反应通常是烦躁、失意、恼火甚至发怒。然而,这无助于事情的解决。你应理智地控制自己,采取忍耐的态度。这时,忍耐所表现的是对对方处境的理解,是对转机到来的期待和对求人成功的自信,有了这种心境,你就能在精神上使自己处于绢力的地位。能够方寸不乱,调动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想方设法去突破僵局。

例如,宋朝的赵普曾做过太祖、太宗两朝皇帝的宰相,他心朝廷的忠诚和政绩都是非常明显的。他是一个勤恳的高级行政官员,同时也是一个性格坚韧的人。在辅佐朝政时自己认定的事情,就是与皇帝意见相左,也敢于反复地坚持,皇帝也拿他没有办法,最后都会答应他的请求。

有一次赵普向太祖推荐一位官吏,太祖没有允诺。赵昔没有灰心,第二天临朝又向太祖提出这项人事任命事项请太祖裁定,太祖还是没有答应。

赵昔仍不死心,第三天又提出来。连续三天接连三次反复地提,同僚也都吃惊,赵普何以脸皮这样厚。太祖这次动了气,将奏折当场撕碎扔在了地上。

但赵普自有他的做法,他默默无言地将那些撕碎的纸片一一捡起,回家后再仔细粘好。’第四天上朝,话也不说,将粘好的奏折举过头顶立在太祖面前不动。太祖为其所感动,长叹一声,只好准奏。

赵普还有类似的故事。

某位官吏按政绩已该晋职,身为宰相的赵普上奏提出,但因太祖平常就不喜欢这个人,所以对赵普的奏折又不予理睬。

但赵普出于公心,不计皇上的好恶,前番那种韧性的表现又重复起来。太祖拗他不过,勉强同意了。

太祖又问:“若我不同意,这次你会怎样?”

赵昔面不改色:“有过必罚,有功必赏,这是一条古训,不能改变的原则,皇帝不该以自己的好恶而无视这个原则。”

也就是说,你虽贵为天子,也不能用个人感情处理刑罚褒赏的问题。这话显然冲撞了宋太祖,太祖一怒之下拂袖而去。

赵普死跟在后面,到后宫皇帝人寝的门外站着,垂手低头,良久不动,下决心皇帝不出来他就不走了。据说太祖很为此感动止一旦真的被对方拒绝,也不要灰心,这是常有之事。一时的拒绝关不等于事情从此无望,如果你能正确分析对方拒绝的心理原因,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就有可能使你的请求出现新的转机。为此:

第一,如果对方的拒绝不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决定,他们对你有一定的帮忙愿望,但由于对你缺乏了解,未能建立对你稳定的良好印象,因此,疑虑重重,陷入了一个想帮忙又不想帮忙的矛盾心理状态。为尽快解脱这种矛盾的心理,对方有时就会表示不帮忙。这样的决定随意性大,改变也较容易。有效的办法是多接近他们,很自然地层现自己的“真实面目”,让对方充分和全面了解你,对方的疑虑消除了,求人也就成功了。

第二,如果对方在拒绝前对你有比较深入具体的了解,是经过分析、对比、反复权衡利弊后的选择。这样的选择或是因为人家认为帮你忙不值得;或是因为你的个性、品质使对方大失所望;或是由于对方的某种固执的偏见。要改变执意拒绝者的态度,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的,假如你确认对方是由于固执的偏见而拒绝答应你时,则可以用耐心、真诚的行动去感动对方,使之改变偏见。不过这需要较长的时间,你需要有坚强的毅力甚至阿Q精神为支撑。

第三,如果对方拒绝你的请求是出于某种心理需要,而不愿把真正的原因说出来,用某些不真实的理由搪塞你。对方不愿说出真实的理由,大致有如下几种:一是你提出的要求太高,对方无法满足,但又羞于说出本人能力的不足。二是对方对你不放心,对你拿不准,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三是是否对你“特殊关照”,决策人意见不一致,觉得没必要把“内政”告诉你。对于这种求助对象,要尽可能弄清其拒绝的真正原因,然后再采取相应的对策。或解释说服,或降低自己的某些要求,或等待时机。

94.以静制动做大事的人要沉得住气

在求人办事中,当自己处于不制地位,或者危难之时,不妨先退让一步,利用以静制动的谋略。这样做,不但能避其锋芒,脱离困境,而且还可以另辟蹊径,重新占据主动。

战国末年秦王政准备吞并楚国,继续他统一中国的大业,他召集大臣和将领们商议此事。

作战英勇的青年将领李信,在攻打燕国的时候,曾率数干秦军击溃了数万燕军,逼得燕王姬喜走投无路,只好杀了专与秦王政作对的太子姬丹,向秦王谢罪求和。秦王政想让李信做灭楚的秦军统帅,就问李信,攻灭楚国需要多少军队。气宇轩昂的李信不假思索地说:“有大王的英明决策,挟秦军胜利之师的雄威,灭楚20万军队足矣。”秦王政听了,暗暗称赞李信果然是个少年英雄,有万丈豪气。因此事关系重大,他想再听听他人的意见。他目光掠过群臣,最后停在鬓眉皆白、身形已有些佝偻的老将王翦脸上,徐徐问道:“王将军,你的意见呢?”

老将王翦久经沙场,身经百战.追随秦王多年,十分了解他的心性和为人,见秦王政听了李信的话后面露喜色,就知道他有轻敌之心。但这等大事是不能阿谀讨好的,于是王翦神色凝重地对秦王政说:“大王,楚国原是个幅员数千里、军队数百万的大国。这些年来,楚国虽屡遭挫折,但一来其实力仍十分可观,二宋楚人十分仇视秦国,楚军与秦军作战时,士卒凶悍不畏死。所以,仅用20万人去攻打楚国是远远不够的。依臣下之见,恐怕要……”王翦原想说20万人出兵必败无疑,但想到这不吉利的预言会触怒日渐骄狂的秦王政,所以改口说:“灭楚60万大军不可。”

秦王政听了,毫不掩饰自己对王翦见解的失望,冷冷地说:“看来,王将军果真老矣,胆子怎么这样小?还是李将军有魄力,20万军队一定能够踏平楚境!”于是,秦王政派李信率20万军队去攻打楚国。

王翦料定李信必败,秦王政现在虽听不进他的意见,将来一定会采用。不过秦王政现在既已认为自己老朽无能了,如果继续赖着不走,恐怕会被秦王政随意找个罪名,加以罢斥,弄不好还会丢失性命。他马上告病辞官,回老家休养去了。面对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能被采纳,老将王翦不是气愤不已,而是忍对他人的误解嘲笑,韬光养晦,不去计校。

果然不出王翦所料,李信带领20万秦军攻打楚国,被楚军连破二阵,李信率残部狼狈逃回秦国。秦王政盛怒之下,把李信革职查办。秦王政毕竟是一代枭雄,他后悔当初自己轻率,随即下令备车驾,亲自去王翦的家乡,请王翦复出,带兵攻楚。秦王政见到王翦,恭恭敬敬地向王翦赔罪,说:“上次是寡人错了,没听王将军的话,轻信李信,误了国家大事。为了一统天下的大业,务必请王将军抱病出马,出任灭楚大军的统帅。”

王翦并没有因秦王政的赔罪而忘乎所以,他冷静地说:“我身受大王的大恩,理应誓死相报,大王若要我带兵灭楚,那我仍然需要60万军队。楚国地广人众,他们可以很容易地组织起100万军队。秦军必须要有60万,才能勉强应付。少于此数,我们的胜算就很小了。”

秦王政连忙赔笑说:“寡人现在是唯将军之计是从。”随后征集60万军队交给王翦指挥。出兵之日,秦王政亲率文武百官到首都郊区灞上为王翦摆酒送行。

饮了饯行酒后,王翦向秦王政辞行,秦王政见王翦唇齿翕动,似有话要说,赶忙问道;“王将军心中有何事?不妨对寡人讲一讲。”

王翦装出一副惶恐的样子说:“请大王恩赐些良田、美宅与园林给臣下。”

秦王政听了,有些好笑,说:“王将军是寡人的肱股之臣,目下国家对将军依赖甚重,寡人富有四海,将军还担心贫穷吗?”

王翦却又分辩了几句:“大王废除了三代的裂土分封制度,臣等身为大王的将领,功劳再大,也不能封侯,所指望的只有大王的赏赐了。臣下已年老,不得不为子孙着想,所以希望大王能恩赐些,作为子孙日后衣食的保障。”秦王政哈哈大笑,满口答应:“好说,好说,这是件很容易的事,王将军就放心地出征吧。”

自大军出发至抵达秦国东部边境为止,王翦先后派回五批使者,向秦王政要求:多多赏赐些目田给他的儿孙后辈。

王翦的部将们都认为他老昏头了,胸无大志,整天只想着替儿孙置办产业。面对众人的不理智,王翦说:“你说得不对,我这样做是为了解除我们的后顾之忧。大王生性多疑,为了灭楚,他不得不把秦国全部的精锐部队都.给我,但他并没有对我深信不疑。一旦他产生了疑念,轻者,剥夺我的兵权,这将破坏了我们灭楚的大计;重者,不仅灭楚大计成为泡影,恐怕我和诸位的性命也将难保,所以,我不断向他要求赏赐,让他觉得,我绝无政治野心。因为一个贪求财物,一心想为子孙积聚良田美宅的人,是不会想到要去谋反叛乱的。”秦王政果然因此而相信王翦没有异心,放手让他指挥60万大军,发动灭楚战争。仅用了一年多时间,王翦就攻下了楚国的最后一个都城寿春(今安徽寿县),俘虏了楚王熊负刍,兼并了秦国最大的对手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