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讲席礼制
1.1.1、神农作席在远古时代,先民们穴居野处,以食草木果实和鸟兽之肉为生。赤身裸体的以采集、捕猎动物,当时人们的生活是“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条件十分艰苦。后来开始建造房屋,以避风寒。《淮南子·汜水》说:“古者民泽处复穴,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则不胜暑蛰蚊虻。圣人乃作为之筑构土构木以为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以避寒暑,而百姓安之。”
我国古代最古老的居住方式是穴居和巢居住。穴居适合于干燥的黄河流域地区,是北方建筑之祖。穴居形式有横穴、袋穴、半穴等。巢居是南方建筑之祖,由于南方气候温热多雨,丛林茂密,孕育出“构木为巢”的居住形式,这也是以木板为铺作床的起因。晋代人张华《博物志》说:“南越巢居,北朔穴居,以避寒暑也。”巢居是在树杈上铺板架棚披,使水患虫兽不能侵扰。《礼记·礼运》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冬天人们为了避寒,居于洞窟之中,夏天居于树木之上以取其凉爽。先民们坐卧休养生息时以草木鸟兽皮毛垫在地上,以取其干燥和温暖。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人们开始编草为席,铺木为床。
席的产生很早,有“神农作席荐”之说。到了大禹时代,出现了丝麻织物,古籍中有“至禹作讲席,颇缘此弥侈矣,而国不服者三十三。”可见当时以丝麻作讲席是非常奢侈豪华的举动。讲席是古代人们从事礼仪、政事、饮宴活动的中心,讲席也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在汉代画像石中有许多宾主席地而坐饮宴、观舞、奏乐的形象。以至于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仍然有“主席台”、“贵宾席”等名称。
藻是指编织有文采图案的席子上的花文。古代先民在编织草席时,用不同色泽的丝线和染色的蒲草编成花纹精美的席子。藻是有文采的意思,如文学中的辞藻、建筑中的藻井图案。《周礼·春官·司几筵》:“加次席辅纯”,郑玄注曰:“次席,桃枝席,有次列成文者”是一种竹席。蒲席由菖蒲草编成,熊席相传是用熊皮或兽皮制成。莞、藻、次、蒲、熊五种席子用的材料不同、厚薄也不相同,既适合用于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又能区分出尊卑等级。
古代研究周礼的文献《尚书·顾命》,记载了陈设几席的布置情况。在门窗间朝南的位置,铺设双层竹席,装饰着黑白相间的花边,陈设彩玉,用无装饰的几案。在西墙朝东的位置,铺设双层细竹篾席,装饰着彩的花边,陈设有花纹的背壳,用无装饰的几案。在东墙朝西的位置,铺设双层莞席,装饰着绘有云气的花边,陈设雕刻的玉器,用无装饰的几案。在堂的西边夹室朝南的位置,铺设双层青竹篾席,装饰黑丝绳连缀的花边,陈设漆器,用无装饰的几案。
在床具发展史上,先有席而后有椅、凳与床榻,汉代人席地而坐,有管宁割席的故事,管宁(158-241)三国北海人,字幼安,因为他的同学为荣华富贵所分心,管宁耻于与他同席而坐,将坐席割断,以表示志向不同,不能同起同坐在一张坐席上。
床是铺席坐卧之具。今天,冬天在床上铺草席的情况在城市生活中已难得一见,但是夏天用的凉席仍然不可缺少。床席与垫被是日常生活的必须品,在做工考究的明清雕花大床上,可以经常看到一个床棚上分为上藤下棕的做工,上面是细滑精致的藤席,下面是棕棚,似有“下莞上罩”的古风与遗韵。在棕棚、藤棚之外,竹席、草席、蒲席仍然是中国城乡最常用的席子。
1.1.2曾子换席
周朝礼乐制度对于席的材质、形制有严格的规定,不得有丝毫的僭越。先秦两汉时期的社会活动是以席为中心的。在汉代壁画上有表现人们席地而坐的场景。席在生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庶人、大夫、天子所铺的席各不相同,以区别其身份,编席子的材料与礼制礼仪,等级有直接的联系。大夫用的席子庶民百姓不能用,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可以由使用席子的材料看出其身份。
《礼记·檀弓上·第三》记有曾子病危时,要求换席,坚持守礼而终的故事。当时曾子重病卧床,生命垂危,掌握音乐的乐正子春坐在床下边,曾子的两个儿子曾元、曾中坐在曾子的脚边。一个童仆手持火把坐在墙角。这时童仆看着曾子的床说:“床上的席子多么漂亮光滑,是大夫用的席子吧?”乐正子春说:“住口!”曾子听见了童仆的话,大吃一惊的说:“嚇!”童仆又说:“床上的席子漂亮又光滑,是大夫用的吧?”曾子回答说:“是的。这席子是季孙赐给我的,我没有能把它换下来。曾元,起来帮我换席。”曾元说:“您的病已经很危急了,不能移动,希望能到天亮,再敬请为您换席。”曾子非常生气地说:“你爱我,还不如童仆。君子爱人用德行,小人爱人只知姑息迁就。我现在还要求什么呢?我现在能够合乎正礼的死去就行了。”于是,大家抬起曾子,抽去垫在他身下的席子。换席以后,曾子还没有躺安稳就死了。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他追随孔子问礼,学习各种礼仪规范,以至在临终之际,也恪守周礼而死,无越礼行为。这是孔子所追求的周礼,可见席子的等级规定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是多么地重要。
二、南床北炕
1.2.1土台为床
西安半坡遗址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穴居的房子里,出现了高约十公分的土台,面积约占小半间房子。据专家考证,这土台是人们睡觉的地方,是床的雏形,可以称为土床,是宝贵的新石器时代人们生活方式的遗存。在我国北方,至今还有土炕,冬天土炕可以烧火取暖。《燕书》说:“公孙凤隐居昌黎九城,寝土床。”隐士没有俸禄,生活贫寒唯有土床。土床不及木床干燥卫生,极易返潮或因潮生虫,在南方很不相宜。
土台是床的雏形,后来发展成为北方的火炕和南方的木床。顾亭林《日知录》说:“北方人以土为床而空其下以发火,谓之炕。”北方气候寒冷,惟有土炕可以燃烧木材稻草以取暖。《汉书·苏武传》说:“凿地为坎,置温。”汉代苏武为使节,在匈奴凿地为坎,在坎中烧火取暖御寒。北方气候寒冷,冬天必须在炕下烧火驱寒。
《旧唐书·高丽传》说:“冬月皆长炕,下燃温火以取暖。”朝鲜与我国北方地区以火炕为床,炕上有炕桌,坐卧都在炕上。土炕可以烧火加温,而木床容易着火,长白山与大兴安岭地区木材很多,但是不能造木床,木材只能烧火取暖,北方用炕,用木床是不能取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