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
19005000000001

第1章 创新基础知识(1)

面对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形势和复兴强国的历史使命,党中央继2005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后,又于2007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中进一步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由此可见,开拓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是多么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为此,我们应该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遵循创新的规律,把握好创新的概念、特征和原理,并在掌握创新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地投入到创新的实践应用中,对于渴望尽快跨入创新大门并迅速提高创新能力的人来说,将是十分重要和必需的课程。

第一节绪论

21世纪是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知识经济快速崛起的时代,这一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和灵魂就是创新,而创新本身也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的课题。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的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普遍意识到创新和创造力开发的紧迫性,并在各自国家的教育界、科技界、经济界甚至政界等,广泛开展创新教育和创造活动,培养和提升国民在日常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增强本国企业、行业和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各国的实践一再证明,不论是国家、行业、组织、企业还是个人,仅仅依靠其单一的资源优势、财力优势或知识优势就想赢得综合竞争力优势的时代即将成为历史,一个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竞争力并结合其他优势打造综合竞争力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其实,创新能力并非与普通人无缘,创新也并非高不可攀。只要我们按照创新的理论去学、去想、去练、去干,努力做到持之以恒,任何人都能掌握创新知识,都能学会创新的思维方法,都能通过有意识地运用这些知识、方法和技能进行创新创意的实践,并创造性地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疑难问题,从而不断获得并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一、背景情况介绍

我国对创新创造研究的兴起和重视始于20世纪90年代,并在当时国际上良好的创新环境影响下,取得了不少很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然而,要想中华民族更加强盛,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就不能不尽快培养和提升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自主创新能力。

事实是,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机会和挑战,面对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已经从以往“市场经济以资本为核心、知识经济以人才为核心”的基础上,转到了在“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全球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全新环境下,以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更高层次的竞争,而这种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还是没有疆界、没有障碍的竞争。

为了不断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培养和造就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在党和国家的倡导和支持下,我国开展了多渠道、多层次的创新能力教育教学和测评培训工作。主要有:

⑴国家人事部专门针对国家公务员开展的创新能力培训。

⑵国家人事部门为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开展的继续教育培训。

⑶教育部各高等院校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设的各类创新能力课程。

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面向社会各类人员开展的创新能力测评培训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创新能力水平全国统一认证考试。

总之,就体系而言,我国的创新能力教育不仅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也有覆盖社会各类人员的普及性培训。由此可见,国家对培养和提升国民的创新能力是多么迫切和重视。

二、创新能力测评体系及作用

创新能力测评体系是我国目前面向社会各类人员开展创新能力普及教育教学培训的国家级创新能力测评考试认证项目。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参照国际上衡量人才综合素质的八大核心能力测评标准之创新能力测评标准引进开发,为各类从业人员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相关测评培训的依据和考试认证体系。

创新能力测评体系的主要作用和任务,就是要对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开展“创新基础知识、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方法训练和创新创意应用”等相关内容的普及性教学和培训,达到提升人们在日常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和处理新情况、新问题及各类疑难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人们在新时代从业、就业、创业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三、创新能力测评的等级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制定的《核心能力测评大纲——创新能力(试行)》的规定,创新能力水平等级分为三级,即初级、中级和高级。

每个级别都包括理论单元、重点要素、能力要求和相关知识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

⑴初级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为:在他人指导或启发下,能够进行创新活动。

⑵中级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为:能够独立进行创新活动。

⑶高级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为:不仅能够进行独立和首创型的创新活动,而且能够组织、指导他人进行创新活动。

四、创新能力测评的培训及考证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创新能力测评考试大纲的要求,凡接受创新能力正规培训和学习并通过创新能力测评考试的学员,均可获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创新能力相关证书,创新能力相关证书共分为三大类:

⑴面向社会各界有志于提升创新能力的从业人员开展的创新能力培训及认证考试,合格者将颁发由劳动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颁发的《创新能力合格证书》。

⑵面向各类院校接受创新能力课程学习和培训,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合格的学生,将依据其考试成绩的水平等级,颁发相应的《创新能力水平等级证书》。

⑶面向高校教师举办的创新能力教师职业资格培训,参加学习的高校教师经过培训并通过考试后,可获得从事创新能力授课资格的职业资格证书。

五、创新能力课程的教学及安排

创新能力测评的具体内容,就是要让学员通过创新基础知识、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方法训练等知识、理论和技能的学习,结合创新方案应用、创新成果设计和创新实例参考等应用创新的实践及指导,获得创新意识、创新热情、创新信念和创新精神,成为一个真正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人。具体教学安排如下:

⑴创新基础知识:授课与训练累计课堂教学8学时;

⑵创新思维培养:授课与训练累计课堂教学8学时;

⑶创新方法训练:授课与训练累计课堂教学16学时;

⑷创新方案应用:授课与训练累计课堂教学8学时;

⑸思维、方法、应用等专题教学训练:其学时将依具体情况需要而定。

第二节创新及创新能力基本概念

要学习并提升创新能力,首先必须从了解创新能力相关知识开始。包括基本的概念、定义、原理、性质、特征及其构成等。

一、创新概念的起源和定义

创新(Innovation)一词及其概念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在其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在该书中他将创新定义为“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的组合”。而我国商务印书馆2005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一书对创新的解释是:创新是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

本教材所采用的现代定义为:创新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扬弃旧事物、旧思想、旧方法,把新设想、新技术、新成果成功付诸实施并获得更高效益的运作过程。换句话说,创新就是人们能动地进行创造并最终获得更高效益的一个综合过程。

也可以说,构成创新的基本要素就是:人、创新成果、实施过程和更高效益。

二、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定义

当代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人们具有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和能力。据此,我们认为创新思维的定义是:创新思维就是在特定条件下,人脑对符合客观事物的存在及规律的重新认识和正确概括等间接反映并提出新观点的能力。

简单地说,创新思维就是产生新思想、新概念的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和创新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创新活动的灵魂和发动机。

三、创新能力的定义

创新能力的定义是指:一个人(或群体)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新的发明和新的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

也可以说,创新能力就是一个人(或群体)通过创新活动、创新行为而获得创新成果的能力,是一个人在创新活动中所具有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三种能力的总和。

四、其他相关的概念

(一)发现

发现是指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突破、新进展,且获得的新知识与事物自身原有的状况、性质及其规律相符的结论。

也就是说,发现的内容是客观世界的存在和天然性成果的正确表述。

(二)发明

发明是指人们获得人为性的创造成果。发明成果并非天然存在,而是在发现的基础上,通过人们的创新能力直接作用于相关物质和信息的产物。

发明的成果包括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社会成果三大类型。

(三)创造

创造是指个体(或群体)基于一定的目标(或任务)开展的运用一切已知的条件(或信息)产生出新颖并有价值的成果的认知行为和活动过程。而当某个创新活动所产生的创新成果并不具有新颖性,却依然具有价值时,则称其为再造或模仿。

(四)创新、创造、发明和发现的关系

关于创新、创造、发明和发现等相关概念相互之间的关系。

五、创新能力的特征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创新能力的定义,也了解了它是人们应具有的八大核心能力中最重要、层次最高的一种综合能力。那么,它有哪些特征呢?在这里,我们将从其综合性特征和深度结合性特征这两方面加以介绍。

(一)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

创新能力的综合性表现为:创新能力的核心应是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若把创新能力作为一个能力系统来看,创新思维能力是由众多子系统构成的。

(二)创新能力是一种有深度结合性的能力

创新能力不仅具有综合性,而且还与其他相关的理论、知识及人的其他能力有很深的结合。具体表现在特殊性和内核功能这两方面。

1.创新能力作为核心能力的一种有其特殊性

这是因为,在国际上对人才综合素质评价的八种核心能力测评的标准中,创新能力具有极为特殊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因为创新能力在人们终身发展能力的三个层次中居于核心地位。

二是因为创新能力是八大核心能力的核心,与其他七种能力都具有紧密结合的特性。那么,什么是我们一再提到的符合国际惯例的八种核心能力呢?它们分别是:

⑴交流表达能力;⑵数字运算能力;⑶自我提高能力;⑷与人合作能力;⑸解决问题能力;⑹信息技术能力;⑺创新能力;⑻外语应用能力。

2.创新能力在生产力中具有内核的功能

人是各种生产力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居于决定性的主体地位。因此,为了提高生产力,就需要采取大量的措施和办法提高广大从业者的素质,尤其是核心的创新能力和素质,因为,最终被物化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类产品和服务中的,只能是人的素质和人的创新能力。

六、创新能力的构成

创新能力主要是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三种能力构成,并通过创新实践的过程和创新实践的活动等体现出来。

(一)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又叫形成问题,它是创新者在已有知识、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对客观存在问题的情境、状态、性质等重新发现和认识。而提出问题的类型又包括研究型问题、发现型问题和创造型问题等三种。

(二)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是指创新者对于提出的问题,经过相关资料的寻找收集、分析处理、尝试解决直至弄清问题的整个过程。

(三)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指创新者面对提出的问题和分析的结果,在尚无现成办法可用时,将问题从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直至完成目标的全过程。

发现新的问题和要求

可见,创新能力是由提出问题阶段、分析问题阶段(包括尝试性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阶段这三步动态的过程所构成,其结果主要是看问题是否得到了正确合理的解决,也就是说,最终只能根据创新的方法和创新的成果等形式表现出来,并获得确认和评价。

第三节创新的原理和性质

创新及创新活动有其内在的原理、性质和规律可以遵循。了解、学习并掌握创新的原理及性质,对我们接下去的进一步学习创新能力其他内容有很好的帮助。下面将从创新的基本原理和创新的原理两个方面具体加以说明。

一、创新的基本原理

创新的基本原理是人类在创新活动中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规律,是可作为创新原理基础规律的规律,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道理。具体包括:普遍性原理和可开发性原理。

(一)创新的普遍性基本原理

创新的普遍性基本原理是指创新能力是人人都可具有的一种能力。

这一创新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三层意思。

1.创新人人可为

创新人人可为意指:创新能力并非只是少数人才具有的一种能力,而是人人都具有的,可以经过启发、教育、培训得到提升的一种潜在能力。否则,所有创新理论,包括创造学、成功学、人类潜能学等,就都将失去存在的必要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