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
19005000000002

第2章 创新基础知识(2)

2.创新时时可为

创新时时可为意指:在人的一生中,创新和创新能力是伴随着生命的存在而存在的,只不过不同的人表现不同,有的能少年早慧,在很小的时候就由于留心观察、勤于思考而有所成绩,也有的人却大器晚成,到很大时才有所感悟、有所创新。

3.创新处处可为

创新处处可为意指:创新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乃至所有的方方面面,都无一例外地存在着,它涵盖了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的所有工作和职业。

(二)创新的可开发性基本原理

创新的可开发原理是指创新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开发、激励和实践等培养出来并能得到不断提升的一种能力。这是因为,在一个正常且有秩序的社会里,人世间的一切成功、业绩、财富乃至惊人的成就,都是依靠人的创新能力才取得的。而人与人之间之所以在成功、业绩、财富乃至成就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完全是由于他们面对机会时,每个人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所致。

二、创新的基本性质

性质的含义是指:一种事物区别于另一种事物的基本属性。创新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就是它的社会性、能动性、特殊性及继承性。其中:

⑴创新的社会性表现为:创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⑵创新的能动性表现为:创新对客观世界具有强大的推动力;

⑶创新的特殊性表现为:积极进取的态度和勇于标新立异的精神;

⑷创新的继承性表现为:创新就是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不断继承、不断批判、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一个历史过程。

三、创新的原理

我们在本节前面介绍的创新基本原理,主要是指创新具有的普遍性和可开发性,即其可作为其他创新规律的规律。而这创新原理较之创新基本原理来说,更具体、更具有针对性,比较有利于激励创新者的智慧,进而更有效地指导创新者开展创新活动及提升创新能力。

(一)需要与可能原理

需要与可能原理:是指创新活动的对象既是社会需要的,又是可能实现的。

常常有人会问:创新、创造从哪里来呢?回答很显然,是从社会的需要中来;是从市场的需要中来;是从你需要解决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问题中来。

因为离开需要的“创新”、“创造”,即便技术水平再高也毫无意义。所以,社会的需要才是一切创新的原动力。人类的历史就是由创新和创造演变的历史。人类几千年的发明史无一例外地一再证明,需要才是发明之母。所以说,需要不仅仅是一切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还是检测创新有效性的试金石。

创新的宗旨应该是:寻找“需要”,跟踪“需要”,满足“需要”,并让“需要”在不断具体化的过程中,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1.需求无限、创新无限是“需要与可能原理”最显著的特征

社会需要的涵义非常广泛,如生命的延续、群体的协调、资源的节约、潜能的开发、感官的满足、价值的追求等。而需要除了无限性的特征外,还包括多样性、潜在性、群体性和实在性。

2.“需要”的可发掘特征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发掘需要,而最简单的办法便是列出各种可能的“需要”,并按图索骥,引导创新。下面就“需要”简单分类如下:

⑴按起源分:有自然需要、社会需要;

⑵按对象分:有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⑶按层次分:有生活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⑷按用途分:有生活需要、生产需要;

⑸按明显性分:有显性需要、潜性需要;

⑹按主次分:有直接需要、间接需要。

其实,一个人只要留意身边和周围各种需要的信息,做创新的有心人,便可捕捉到许许多多对你来说有实用价值的信息,进而引发联想、想象,并发掘出社会的需要。

3.需要的可能性原则

需要只有与可能性相结合,才能成为实实在在的创新。需要的可能性原则包括:原理上的可能性、实施上的可能性和应用上的可能性。

⑴原理上的可能性:是指需要及其创新不能违背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这一前提;

⑵实施上的可能性:是指需要及其创新构想、新产品开发等是可以实施的;

⑶应用上的可能性:是指创新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虽然是针对某种需要进行的创新,但不应违背另外的需要,否则该需要及其创新就难以得到应用。

因此,我们才说,需要只有与原理、实施和应用等可能性相结合才是创新的源泉。

[读者可随意思考或说出几个你认为生活中很有意义的需要]

(二)方法与技巧原理

方法与技巧原理:是指任何时候最有用的知识都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黑格尔认为:“法是任何事物所不能抗拒的、最高的、无限的力量。”

其实,任何事物的创新、创造和发明都是有规律可循的,都是有办法解决的,而不能解决的状况是有时间性的、暂时的。此外,创新技法又是人人都可以学会并加以运用的。

在创新与创造活动中,学习、探索、培养、训练并掌握科学的方法与技巧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才会有“方法就是世界”之说。

1.功能与结构原理

功能与结构原理:是指创新活动的对象是具有鲜明功能特征的。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设计工程师麦尔斯有句名言:“人需要的不是物,而是功能。”创新就是以新的功能系统为目标,寻找并设计能达到此功能的组织结构形式。以功能为中心的创新活动,对于新功能的描述应注意避免“精确”,而提倡“模糊”,以此开阔思路。

表1-1中列出了“精确”和“模糊”两种表述方式的比较,仅供参考和体会。

表1-1“精确”表述与“模糊”表述

“精确”表述“模糊”表述

设计一艘小船

设计一只捕鼠器

设计一把锯子

设计一个眼镜盒

设计一种割草机设计一种水上运载物

如何摆脱老鼠的干扰

如何方便地分割木头

怎样保护和携带眼镜

怎样清除杂草

[读者可随意列出几个“精确”表述,并进行“模糊”表述的转换和训练]

2.切割与组合原理

切割与组合原理:是指创新活动的对象是可以通过分解重组等技法实现的。

法兰西院士阿兰·佩雷菲特说过:“革新家就是这样一种人,他善于把人们想不到要联系起来的因素联系起来,而成功地使其变为有用的新事物。”

事实上,组合、分割、重组、排列等都是宇宙间十分普遍的客观现象。从浩瀚无垠的宇宙到分子、原子、粒子、夸克,从简单的数字排列到复杂的人体结构,从庞大的国家机器到单个家庭等,处处都存在组合与排列的现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与创造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信息的截断和重组。换句话说,将集中起来的信息再分散开,并按新的观点再将其重新组合起来,往往就会产生新的事物和方法。而针对某个具体问题,在已有的各方面信息的基础上,采用新的观点、新的角度,打破原有信息间的组合方式,并对信息进行重新组织处理,产生出对于创新者本人及社会群体来说,是一种前所未知的新成果的活动过程本身,就是创新,就是创造。切割与组合应该是以获得新功能为目的,而并非随心所欲。能够称之为创新与创造的组合应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⑴由多个要素或特征参与;

⑵所有要素与特征都为所需的功能共同起作用,它们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及补充;

⑶产生一个新的效果,就如某系统中所需要的那样,其效果必须大于该系统内各元素简单相加之和,亦即应该能获得1+1>2的效果。

3.模仿与突破原理

模仿与突破原理:是指创新活动往往都是从模仿、研究成功的创新案例开始的。

在人类的创新活动中,模仿往往是创新的第一步。因此,训练创新能力应从模仿、研究成功的创新案例开始,然后再进行突破。达到独立创新目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像书法家和画家们那样,从临摹训练开始。模仿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原理模仿、形式模仿、方法模仿、结构模仿、形态模仿和功能模仿等。

4.扩散与集中原理

扩散与集中原理:是指创新思维活动的形式通常表现为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交替与综合。扩散只是创新的手段,集中才是创新的目的。而要能够达到目的,则扩散的速度、扩散的数量、扩散的多样性等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扩散思维能力的强弱往往决定了创新能力的强弱。因此,为了能快速有效地达到创新的目的,在进行扩散思维训练时,就应该结合立体思维、联想思维、全方位思维、逆反思维、侧向思维、平行思维等,进行综合练习。

此外,扩散思维的训练还可从材料扩散、功能扩散、结构扩散、形态扩散、组合扩散、方法扩散、因果扩散和关系扩散等八个方面展开训练。

(三)窗户纸与犟牛原理

窗户纸与犟牛原理:是指在很多创新活动中,常有“点破窗纸天地宽”的情景。

蒙着纸的窗户使你两眼一摸黑,纸窗户的另一边变得不可捉摸而无可奈何;然而只要轻轻一戳,纸破物明,问题也就变得简单明了。窗户纸现象在技术问题上是屡见不鲜的,久久不得其解的难题,往往会由于某种事物的启发或某个信息的刺激而获得灵感,从而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方法。窗户纸现象在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上,也不乏实例。

比如:一代伟人邓小平之所以能成为伟人,其杰出的英明之处就在于他善于用创新思维捅破窗户纸。邓小平理论的特点之一就是既说得通俗,又含义深刻,仅用贴进人心的话语便能使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守旧走向变革并飞速地发展。还比如:他的“不搞争论”的观点就非常典型。不争论,是为了争时间,求实效,大干快上。争论起来,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再比如:“发展是硬道理”的观点,“一国两制”的观点等,都是如此。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就曾经这样评价道:“从历史的眼光看,‘一国两制’是最高天才的创造。这种构想看起来是简单的想法,但却是充满想象力的构想。”

窗户纸,其实就是一种思维障碍,一种条条框框,一种僵化刻板的思维模式。捅破窗户纸的方法首先要有创新精神,要有敢于捅破的勇气,要有善于多向灵活思维的能力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犟牛精神。

(四)群体智慧原理

群体智慧原理:是指在发明创造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群体智慧的力量。

人类早期社会的发明创造大多是由个人完成的。到19世纪末,人们便开始了从个体创新步入群体创新的阶段。就像爱迪生这样的发明大王,在1881年其个人投资建立的研究所里,就聘用过不少助手,最多时超过了100人。

尤其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像汽车、飞机、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实验室及海底居住实验室等各类交叉学科及其创造产物的出现,都一再证明不是任何个人所胜任得了的,这也让人们更加体会到了群体在创新创造中的威力。

此外,群体智慧原理在现代社会中,也显示出了越来越旺盛的生命之火,尤其是在一些需要借助群体合力进行的研究及需要群体合力才能实现创新的项目中,更是呈现着日益上升的趋势。比如,20世纪70年代在奥地利建立的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就有来自28个国家的150多名研究人员,他们在探索国际上深感棘手的环保、人口、能源、生态、城市等诸多问题上做出了非常杰出的贡献。

这一点还可以从1900~1972年以来的诺贝尔获奖者合作研究获奖数占获奖总人数的比例出现明显上升的趋势中,得到很好的例证。

由此可见,在当代社会中,由一个人单枪匹马去完成重大发明的课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开发群体的创新能力就是要在群体中产生互相启发、攀援上升的激荡效应。

这对一个企业来说,遵照群体创新原理就必须完成一次创新向持续创新过渡,完成单一产品创新向系列产品创新过渡,完成个人创新向群体创新过渡,这样的企业才能保证旺盛的技术创新活力,形成企业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

当然,群体创新并不意味着一个研究课题组越大越好,而是应该控制在尽量小的规模上,这样才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人数过多往往会降低创新的效率。前苏联学者В.А.米宁的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科研人员增加到原来的N倍,其效果只增加。可见,这里也有一个最佳群体数量和结构的问题。

群体智慧原理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即组织创新问题和群体规模适度问题。

第四节创新的原则

创新的原则就是指创新活动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包括:系统辩证原则,市场评价原则,比较优势原则,构思独特原则,简单性原则,不轻易否定、不简单比较原则。这些原则都是我们在创新活动和创新过程中要遵循的原则。

一、系统辩证原则

系统辩证原则:是指创新活动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故应从多个角度去辩证地思考问题。具体包括正面与反面创新法和系统辩证创新法两个方面。

(一)正面与反面创新法

正面与反面创新法是指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系统辩证原则就是借助正反两方面,从系统各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去思考问题,从它们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去观察事物。

在从正面、正向、有利的方面思考的同时,也要注意从其反面、反向、不利的方面去考虑,形成看待事物时具有“正、反、合”的科学思维方式。“正、反、合”即对正面和反面的利弊得失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再决策,这对所有的事物都普遍适用,也是战略思想、战略决策应遵循的思维方式。因为,有时正面思考难以解决的问题,改换一下思维角度,从反面考虑便可迅速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