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KJ法的作用
⑴KJ法将待处理的信息卡片化,具有克服人脑思维局限的功能,从而成为整理资料获得启发的有效方法。人的思维能力虽然是无限的,但一个人在思维中同时操作的信息元素却非常有限。实验证明,一般人当同时思维操作的信息元素超过10个时,要在脑内连续背诵并同时操作加工这些信息,显得非常困难。
KJ法则通过卡片形式,把各种信息或设想转移到脑外,变成能稳定地呈现在眼前的外部信息。这样,既可把在头脑中借助记忆进行的思维操作转化为脑外的卡片处理工作,由此减轻思维负担,又可使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思维效率。
此外,通过把信息制成卡片,进行图解和形成文字的过程,也是一个抽象程度逐步提高的过程及对资料的加工整理工作变成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思维效率。
⑵KJ法作为整理资料获得启发的有效方法,还可用于解决问题的各阶段中。
(三)运用程序
川喜田二郎提供的KJ法程序图。此程序图对个人和集体都是适用的。就狭义的KJ法而言,一般可与智力激励法相结合按照下述几个步骤进行。
广义的循环
1.准备
主持人一名,与会者3~7人。准备好黑板、纸笔和卡片。
2.搜集有关议题的信息或设想
宣布议题后,按智力激励法进行,以获得30~50条信息或设想,依次写在黑板上。
3.制作卡片
将搜集到的每条信息或设想,简缩成2~3行的短句,写到卡片上。每人写一套。这些卡片称为“基础卡片”。
4.分成小组
由与会者按自己的思路各自进行卡片分组,把内容在某点上相同的卡片归在一起,并给一个适当的合乎卡片内容的标题,写在一张卡片上,称为“小组标题卡”。不能归类的卡片,每张自成一组。
5.并成中组
将每个人所写的小组标题卡和自成一组的卡片都放在一起,让与会者共同讨论,将内容相似的小组卡片归在一起,再给一个适当标题,写在一张卡片中,称为“中组标题卡”。不能归类的自成一组。
6.归成大组
共同讨论,再把中组标题卡和自成一组的卡片放在一起,进一步把内容相似者归纳成大组,给一个适当的标题,写成“大组标题卡”。
7.A型图解化
将所有分门别类的卡片,以其隶属关系,按适当的空间位置贴到事先准备好的大纸上,并用线条把彼此有联系者连接起来,即可形成综合方案或系统认识的图解。
在上述分组排列过程中,编排后如发现不了有力联系,可以重新分组和排列,直到找到联系。将卡片贴到大纸上时,各组间的空间位置应反映组间的联系,这样才能达到图解形成综合方案或系统认识的目的,使图解的整体意义、逻辑结构和创新特色一目了然。
8.B型表述化
即把图解所表示的内涵,用文字表达或口头叙述加以阐述。至此,KJ法的情报素材处理循环——狭义循环步骤结束。
但是,完整的KJ法应包括卡片作业之前获得材料的作业,即广义循环。因为获取素材的方式及所得素材的质量是KJ法成功的基础。
对于复杂困难、问题众多的创新目标,可以采用“累积KJ法”。比如可进行“判断循环”、“解决对策循环”的双循环累积KJ法等。也可以把实施创新目标方案中的一个特殊问题、特殊步骤作为运用KJ法解决的对象,先局部后整体,使问题简化,思路清晰。
KJ法自始至终贯穿于创意的采集、归纳、类比和提炼、结构与部署、领悟与升华的过程中,它不属于以往任何一种分类法的范畴。
正如有些创新者所说的,“现在仍然有少数人以为KJ法只是资料的整理分类法,应该说明的是,KJ法是产生在以往的分类法无路可走时!”
在实际操作中,KJ法作为一种集体创新的技法,需要让许多人长时间集中在一起,这样做会有困难。因此,出现了把KJ法改为由一个人广泛收集信息或设想,然后借助卡片加以归纳整理,形成认识方案的方法。但由于一个人往往只从一个角度看待一张卡片的内容含义,就使得整理过程中丢弃了许多在其他角度蕴含的意义,从而使结果带有片面性或遗漏有价值的设想。
二、德斐尔法
(一)原理与特点
德斐尔是希腊文De Lphoi的译音,是希腊古都城名,以阿波罗神殿遗址而著称于世。阿波罗神殿是群神聚会及下达神谕并由长者施政的地方。本技法借喻其“群体智慧”的含义。
德斐尔法收集创意或创见的招数,主要是以多轮函询的方式,避开由于辈分、名位、层次、地位等无形的障碍因素,解除心理压力与精神束缚,这就有助于摆脱智力活动面具化,使相关信息及创新思路畅所欲言,通过无顾忌的函询轮番反馈,达到尽可能理解的催化、激励和升华,并最大限度地罗致更多、更成熟化、更系统、更具体的创新设想。
德斐尔法作为集体智慧的采撷方法,实质上是促成一个特定的专家系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而最佳的结合。为此,在选择人员及实施步骤时,均需审慎考虑。其关键在于要针对创新主题考虑所要求的人员素质和水平,确定合适的函询对象及内容。
(二)实施步骤
⑴成立25人的精干的主持人小组,以便一开始就运用集体智慧进行工作。
⑵由小组选聘专家。要求所聘专家应尽可能包括创新主题所涉及的尽可能多的层面和范畴,以利于“全方位”地综合群体智慧,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和各个层次去丰富创意的内容。选聘对象的视野要广阔、精博互补。人数视需要可由十几人至几十人不等。
⑶编制函询调查表。这是德斐尔法的重要一环,是此法的主要活动手段,征询表的质量至关重要。要求提问的表述应鲜明、准确、简洁,能富有启迪性最好。
⑷循环征询。按函询调查表进行匿名征询,一轮征询获得的反馈,只整理成综合的创意反馈内容表,作为第二轮函询的基础。如此反复函询、匿名反馈,直到主持人小组认为可以进行综合整理、归纳为止。一般循环征询4轮,每轮间隔15~45天。
⑸根据最后一轮的函询反馈及前几次反馈的优秀创意,由主持人小组评选出最优创新创意及备选方案,供决策选用。
(三)主持人小组的组成要求
主持人小组成员,除需具备开发创造力的基础能力之外,还特别需要有创意解释能力和创见甄别能力。同时还应具备综合概括能力、详略驾驭能力、主次分辨能力、真伪识别能力等。因为无论是创新主题的拟定,还是每轮函询表的编制,都需要导向型的创新活力及启迪性的思维技巧,而最后的创新方案形成,更是主持人的集体创造的升华过程,是集体智慧创新的结晶。
三、NM法简介
NM法是由日本学者中山正和所创立的、可以优化“产生思想观点的头脑”的技法。它是从寻觅“发现的瞬间”之谜出发,试图说明科学家的发现、技术家的发明、艺术家的创作、禅宗的觉悟等是怎样“一下子”产生的,是如何从“孕育”中突然“不期而遇”或“意外领悟”的,进而研究能不能运用理性思维的方式,如借助知识反复进行归纳和演绎,来诱发、加速这种“一下子”式的“发现”与“醒悟”。中山正和以HBC(Human Brain Computer)模型——人脑电子计算机模型为基础,对于思维中所发生的这种神秘的跃进现象做出了有意义的解释,这对创新思路的开发是大有裨益的。
四、ZK法简介
ZK法是日本学者片方善治创立并发展的、基于系统观点开发创造性的一种技法。其主要特点在于:动员智慧集体中的每一个人在尽可能地做到发动联想、积累联想、丰富联想、触及联想的基础上,把握从集体联想的碰撞过程中已经显现出来的目标,然后借助每个人尽可能地发挥个体优势(包括性格倾向所引发的个性优势)加以思考之后,再观察事物并进行再思考,如此反复,使富于个性创造的主观性与被观察对象的客观性逐步统一,以促进创新思想的产生。最后,将各自产生的创新思想在集体中进行交流,并在实践中经过归纳整理,使之完善。ZK法思考过程主要有三种途径。
⑴由感觉而产生思考。这是由不明白为什么,对实际感受的事物的惊异以及某种氛围所引起的兴奋等引起的思考,其特点是主要由感官受到激发而引起的。
⑵由想象而产生的思考。这是为了摆脱现实的束缚或对抗现实的“贫乏”而采取的思考方式,目的是闯入想象世界,以触发新思想的萌生。
⑶由现实而产生的思考。这是为了把某种新的思想具体化和把新触发的想象实际化而采用的思考手段,它基于现实考虑以实现其创新价值。
采用上述三种思考方式,没有严格的时间顺序排列。实际上,第一、二种方式常交错采用,两者结合起来是为了“产生思想的联想”。第三种方式实际上是“实现思想的手段”。因此,这三种思考系统反映了ZK法的两个应用阶段,说明这是把产生某种创见的联想心理过程与实现某种创见的手段统一起来的开发创造性的创新技法。
五、其他几种卡片整理技法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卡片整理型技法外,根据不同的观念基础和操作方式,还有SKS法、7X7法等多种借助卡片整理资料以获得启示的方法,扼要介绍如下。
(一)SKS法
SKS法是日本人小林末男发明的一种通过在讨论中反复试验而找到解决问题线索的方法。它与智力激励法的不同之处是,只在充分讨论和理解后才进入下一步,所有设想都要用KJ法汇总。与KJ法不同的是,在整理汇总过程中,对每个卡片组加权,用百分比表示其重要程度。恰当地确定重复程度,是运用此方法获得成效的重要环节。此法的作用在于从与问题有关的杂乱无章的现象或设想中找出主要矛盾,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和方案。
(二)7X7法
这是卡尔·古莱格里开发的一种方法,旨在克服KJ法中智力激励过程不充分的弱点。KJ法整理卡片的方式决定了它不宜整理数量太多的原始设想,故限制为30~50条。但是,智力激励法所提设想的质量依赖于数量和足够的持续时间。如果达到30~50条时就停下来,则可能造成高质量设想尚未出现就被停止的情况。
7X7法允许首先尽情畅想,然后通过按重要程度分组和限制卡片数量(不超过49张),来消除智力激励法中所提出的那些初步、粗浅、抽象的设想,解决了这个矛盾。既保证了智力激励过程充分进行,以便得到质量较高的设想,又克服了KJ法不宜整理过多卡片的局限。而该法自身的缺陷是重要程度难定,主观因素对质量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