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部分能力都处于休眠状态,未能得到开发与利用。其实,所谓的伟人与常人在智商与能力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潜能开发的程度不同。一般来说,伟人都高度自信,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潜能,勇于开发自己,敢于表现自己,从而大大激发了内在的潜能,这就是他们成功的主要原因。而常人则总以为自己能力不大,潜力有限,缺乏能耐,故而大的“野心”不敢有,高的目标不敢想,许多事情不敢做,从而自己限制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迈不开前进的步伐。所以说,对于常人而言,潜能不是有与无、大与小的问题,而是怎样得到有效开发与调动的问题。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开发自己的潜能呢?其实,开发潜能,尤其是创新潜能的途径有很多,下面我们就列举最主要的几种,以供参照。(一)好奇,可以激荡潜能
西方谚语说:“好奇是研究之父,成功之母。”的确,好奇可以使人对事、对人充满兴趣,而有了兴趣就会去质疑,去探究,去刨根究底。有了好奇之心,人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一切知识储备与经验积累都会迅速汇聚起来,使思维细胞空前活跃,潜能往往就在这时释放出来,使人发挥出极大的创造性。请看故事。
【8岁小孩的“如意瓜果”】
陈陈只有8岁,上小学三年级。一天,陈陈吃完西瓜,问父亲西瓜是怎么长出来的。父亲说,只要将你吐出来的西瓜子种到地里,过不了多久,就会长出西瓜苗,并慢慢结出西瓜来。父亲只是简单地介绍了西瓜生长的有关知识,但好奇的陈陈却行动起来了。
陈陈按照父亲的介绍,将西瓜子种了下去。不久,西瓜长苗、开花、挂小果了,陈陈很高兴。谁知,一天早晨,陈陈发现拇指大的小西瓜被老鼠吃掉两个,心里难过极了。陈陈向父亲讨教办法,父亲让陈陈自己去思考。陈陈想,得想个办法将小西瓜保护起来。于是,他找来玻璃瓶、易拉罐、塑料盒,将小西瓜一一套起来,让老鼠吃不到。
几天过去了,日渐长大的小西瓜被瓶颈卡住,出不来了。陈陈想,再过几天,看看小西瓜成长的力气有多大,能不能将玻璃瓶胀破。却也怪了,一个星期过去了,小西瓜非但没胀破瓶子,倒顺着瓶子的边缘继续生长,变成圆柱体西瓜了。真好玩,陈陈高兴极了。继而又想,如果分别用方形或葫芦形的瓶子,能不能长成方形、葫芦形的西瓜?西瓜能不能长成猪八戒、孙悟空?对了,北京申奥成功,到2008年举办奥运会时,能不能生产一批奥运标志西瓜、体育明星西瓜?还有,西瓜的形状可以人为控制,其他瓜果能不能呢?
好奇心促使陈陈提出了一大串问题,也思考了一大串问题。在思考中,他做了大量试验,得到很多收获。结果,陈陈越思考越有兴趣,越思考越有所得。
在父亲的帮助下,陈陈提出了“克隆瓜果模”的创意,并向国家申请了专利。
读者朋友,这是个多有价值和广阔前景的创意啊!可它一点也不神秘,完全是好奇心引发出来的。试想,一个8岁小孩何曾想到要发明创造?又何曾想到要开发潜能?但好奇心却将他的能量释放出来,并不知不觉地做出了发明创造。
(二)矛盾,可以逼出潜能
有问题,有矛盾,一定要正视它,想办法去克服它,用智慧去解决它,千万别畏惧,千万别逃避,也千万别等待。只要我们坚定攻关的决心,精神意识就会空前兴奋,内在潜力就会得到充分的调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在前面“捞铁牛”的故事中,和尚面对铁牛沉落江底的难题苦思冥想,最终开发出了自身的潜力,想出了好主意。所以,我们应该明白,是“问题”点燃和尚的智慧之花,而绝不是和尚早就有预定答案。
而在前面“炸桥”的故事中,士兵也是个有心人,面对炸桥难题,他没有埋怨客观条件,而是积极思维,跳出“军人”、“武器”、“阵地”等战争因素的框框,借助知识和智慧,敏锐地到外部去寻找炸桥条件。终于发现了机会,形成了创意,解决了面临的难题。可以设想,如果没有炸桥难题,或者士兵不敢正视难题,就绝不可能形成利用奶牛的智慧。
(三)困难,可以激发潜能
有困难,就有矛盾。在困难时刻,人们往往斗志昂扬,思维活跃。只要不畏艰难,去集中精力解剖矛盾,战胜困难,往往就会逼出创造性思维。下面的故事可以说明矛盾和困难对潜能的激发效果。
【生孩子生出一个专利企业家】
有个叫晏青的女士,生下一个男孩,全家快乐之余,麻烦也一个接一个地来了。不知为什么,刚生下的孩子老是哭,晏青四处求医也不见效果。年轻的母亲通过仔细观察揣摩,终于把原因找到了,原来是孩子护脐的绷带绑得太紧。
这绷带不好用,绑紧了会痛,绑松了会掉。殷殷的爱子之心,促使她积极想办法解决矛盾。第二天,晏青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想象与创新,动手设计了一条使用简便、富有弹性、不易滑落的护脐绷带。将新绷带给儿子戴上后,孩子果然不哭了。晏青又缝制了几条,送给其他妈妈试用,深受她们的欢迎。后来,晏青干脆缝制了一批,送到市场上去,结果大受好评,十分畅销。
接下来,晏青发现,孩子睡觉总爱蹬被子,容易着凉;如果改用睡袋,温度又不便调节,因为睡袋只有一端开口,不通风透气,闷热难受。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晏青又动起了脑筋:被子既要不被蹬掉,又要能调节温度,还要通风透气——经过多次试验,“双层睡袋”诞生了。正是育儿的难处逼出了晏青一个又一个的好创意。这些创意深受社会欢迎,于是,晏青一一申请了专利,并果断辞去公职,创办了“婴儿用品厂”。
其后,为解决婴幼儿尿湿裤子的问题,她发明了“四脚棉裤”;为解决母亲喂奶的尴尬,她又发明了“喂奶文胸”……她坚持走“专利建厂、专利立厂、专利护厂”之路,很快就拥有了16项发明专利,8大系列200多个规格品种的婴幼儿用品。很快,晏青的事业红红火火,她也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专利企业家。
(四)目标,可以催发潜能
接受挑战性任务,定下高水准目标,勇于与高手能人竞争,也是开发潜能的重要手段。道理很简单:任务艰巨,就得想方设法寻找出路,积极发掘内在因素;目标远大,不走捷径不行,不搞创新不行;而与能人竞争,就得比他人更加精明。因此,“目标”引人前行,最能发掘潜能。请看下面这则故事。
【一样的果实,不一样的结果】
张家、李家、王家同住一个村,地处大都市郊外30多千米处。三家都承包了大片山坡地并都种上了橘树。但近年来,市场上水果丰富,品种繁多,人们的胃口也变得高贵了,橘子在人们心目中也逐渐成了低档货。因此,虽然橘子年年丰收,但价格就是上不去,导致丰收却不增收,三家人都很苦恼。
这一年,又到了橘子收获季节。张家早早就组织劳动力上山采摘,希望能抢先一步,以“新”招人,争取一个较好的价格。可是,上市后,市场反应平平。因为提前采摘,果实成色差,色泽不鲜,吸引力不强。结果,扣除各种费用,张家所得寥寥可数。
李家吸取张家的教训,不走历年所走的道路。他们根据城市人喜欢周末郊游这一新特点,想出了一个新的主意:在山下交通路口,竖了一块路牌,“上树吃果鲜,比在家吃甜;让您吃个饱,只要8元钱”。结果,每到周末,李家的果园都热闹万分。因此,李家省工省力,又省去许多费用,收入颇丰。
王家即将面临一对双胞胎孩子同时上大学的经济压力,而可以指望的也只有这片果园。他们想,无论如何得卖一个好价钱。因此,果实迟迟没有采摘,都快春节了,还是满树鲜果。还是两位高中生聪明,他们想,时值新春佳节,家家求吉利,大吉(“橘”也作“桔”,与“吉”谐音)大利,橘子大有文章可做。
为此,他们想出了个新创意:选择相邻的四株大橘树,将果实采光,将树冠修理平整,然后在绿油油的树冠上,用细铁丝将黄澄澄的新鲜橘子按“新年大吉”的字形固定在树上。结果,绿叶金字,煞是好看。人在树下一站,显得风光满面。于是,他们拍下照片,并刊登广告:“桔树之上吃大桔,桔树之下照大桔,一家一户一百元,祝您新年大吉利。”结果,从大年初一开始,春色在每天送来一拨又一拨城里人的同时,也送来了一叠又一叠的钞票。城里人又吃橘子又照“橘像”,乐了;王家人则边接待客人边数钞票,笑了。
在这则故事中,张家只有寻常的经济眼光,只知使用常规的经济手段,因而橘园的收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李家颇为聪明,他们由物及人,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丰收的橘子,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采摘的乐趣,提供了一种休闲方式,因而很受欢迎,所得回报自然也就比较丰厚。
王家的思维则更有特色:一是善于利用时间背景,借助春节这一特定时期,捕捉到了最佳商机;二是充分关注人们的心理追求,从满足消费者精神需要的角度,吸引了最广泛的注意力;三是轻形重神,在宣传上淡化橘子本身的物质功能,突出“桔”与“吉”的谐音关系,强化号召力。因此,三者中王家的创意最佳、效益最好也就很自然了。
不过,读者应该注意到,王家的优质创意与他们制定的远大目标是有很大关系的,如果没有很高的企求,也许王家同样会依惯例采摘出售,不会做出更多的思考与构想。由此可以看出“目标”对创造性的促动作用。
当然,也有许多人、许多企业碰到过这样一些共同的苦恼:好容易想出一个好主意、好办法、好点子,可没过多久,就让人家偷走了,模仿的、克隆的、假冒的无所不在。纵然是专利保护也难得安宁,打假更是颇为辛苦。
为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在生意场上,法律保护是必要的,也是明智的;但要长期保密,永远独有,也是不可能的。最可靠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思维永远快人一步,智慧永远高人一筹。虽然别人可以偷走你现在的成果,却永远偷不走你的智慧。因此,我们要永远训练创造性思维,永远拥有独到的智慧,最终将创新变成自己的日常习惯,使自己永远立于竞争的潮头。下面,我们看看智者是怎么让自己保持永远的竞争力的。
【智慧之士永远拥有制高点】
从前,西部有个缺水的边远小镇,居民要到5里外去挑水吃。因此,吃水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大难事,缺乏劳动力的人家就更困难了。
困难就是商机。于是,脑瓜灵活的村民甲挑起水桶,以挑水、卖水为业,每担水卖2角钱。虽然辛苦点,但还算是一条不错的路子。村民乙见了,觉得不能让他一家独占市场,也走上挑水、卖水之路,并且将两个儿子也动员进来,很快占据了市场的大头。甲想,你家劳动力强,不如我的脑袋瓜好用。于是他略加思索后决定,买来20副水桶,并请20个闲散劳动力,由他们挑水,自己坐镇卖水,每担水抽成5分钱。这样,既省了力气,又多赚了钱。可时间一长,这些闲散劳动力熟悉了门道,不再愿意被抽成,纷纷单干去了。于是,甲一下子成了“光杆司令”,而且竞争更激烈了。
但聪明人是难不住的。甲请人做了两个大水柜车,并租来两头牛,用牛拉车运水,每次40担,效率提高了,成本却降低了,因此赚头更大了。这让其他人看得直眼红。
人们很快看到了“规模经营”的优势,于是纷纷联合起来,或用牛拉车,或用马拉车,参与到竞争中。然而,正当竞争日趋激烈时,人们突然发现,自己的水竟然卖不出去了,原因是,甲买来水管,安装了管道,让水从水源直接流到村子里,自己只要坐在家里卖水就行了,且价格大幅度下降,一下子垄断了全部市场。
读者朋友,社会就是这样,善于动脑筋创新的人总走在前头,其他人则在后面跟着走,正是智者不断创新、不断跟随的努力和竞争,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我们祝愿每一位读本书的朋友,都能够积极开发自己的潜力,养成创新的习惯,用先人一步的智慧,来获得一生的不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