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
19005000000008

第8章 创新思维培养(3)

【“乐凯”胶卷的市场推广】

20世纪80年代,以“富士”和“柯达”为主的外国胶卷占领了我国市场。我国胶片工业不甘落后,决心奋起直追,与洋胶卷分庭抗礼。

1985年,位于河北保定的第一胶片厂推出了“乐凯”牌彩色胶卷和相纸。可是,由于大家对洋胶卷用惯了,觉得质量确实好,对初出茅庐的“乐凯”抱有不信任态度,很少有人去买。一些城市的彩扩商店甚至公然挂出牌子:国产胶卷,恕不冲印。为此,“乐凯”胶卷的销路就更打不开了。工厂上上下下非常着急:我们的胶卷不比洋胶卷差,为什么没有人买呢?他们做广告、搞宣传,结果效果甚微,甚至有人说,一定是质量不行,才这样大做广告。后来,他们想到了这样一个有点绕弯子的迂回办法:先不直接在市场上做广告宣传,而是投资举办摄影比赛。1986年,全国摄影比赛中,参赛作品全都使用“乐凯”牌胶卷、相纸和冲洗药水,有100多名专业和业余摄影家的作品参赛。观众看到的作品确实一点都不比“富士”和“柯达”拍出来的差,有些评论家认为,在某些方面“乐凯”更为出色。“乐凯”趁机在报纸电台进行宣传,效果果然与以前大不一样。从此,国内广大消费者接受了“乐凯”,迫使外国胶卷的市场份额减少而且在中国压价销售,中国自己的名牌产品终于占领了市场。

第三节学会超越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突破思维障碍是我们实现创新的前提。而突破思维障碍从本质上说,其实就是突破自我或超越自我。超越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只有能实现自我超越的人,才能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才能在为社会造福的同时实现自我的价值。

所谓“超越”,其实是指一个人能够突破自身的局限性及时空的限制,与时俱进地正确认识客观规律,掌握规律,并在正确判断事物发展趋势后做出科学的决策的一种思维方式。有位哲学家说得好: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他自己。这就是说,只有战胜自我才能战胜别人,超越自我才能超越现实。为什么必须战胜和超越自我呢?

其一,有些人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有哪些优点和缺点,没有自知之明,当然就不能发挥优点,克服缺点,实现自身的价值。

其二,有些人即使知道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不能坚决改正自己的缺点,只是在很小的范围,按照很低的目标去工作,成绩也就十分有限。其中,有的人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有的没有成绩也认为自己一贯正确,有的害怕打破平静而得过且过,有的凭老经验办事而自我封闭。

一、超越理论

理论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但是,任何理论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再正确、再伟大的理论也需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牛顿的力学原理几百年统治着物理学界,但20世纪初一个不出名的专利局小职员爱因斯坦却敢于打破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并指出牛顿力学理论只在一定范围有效,从而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所以,理论也必须随着人的生产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对客观认识的深化而修正、补充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理论。但正如它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终极”和“穷尽”真理,而是为人类认识真理开辟了道路,为人类的实践留下了选择与创造的广阔空间。走进21世纪的我们应当看到,无论是政治经济领域,还是科学技术领域,都出现了新的变化,都需要我们探索、研究、超越和创新。

二、超越习惯

人人都有自己的习惯,都有习惯成自然的体会,而习惯一旦形成,又是很难改变的。特别是思维上的习惯,让你不知不觉地就按老一套方法去办事。思维上的老习惯是创新的天敌。我们实现思维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破除和超越习惯的过程。

当然,不仅我们自己有自己的习惯,其实我们周围还有更强大的习惯势力。列宁说过,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某些习惯势力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包围圈,他们自己不去创新,还阻碍别人去创新。

“出头的椽子先烂”就是这种习惯势力的哲学。一个人一旦要打破这种习惯势力,进行改革创新,往往会受到讽刺、挖苦和打击,什么“标新立异”、“想出风头”、“邪门歪道”等帽子都可能扣到你的头上。而抱残守缺,因循守旧,反而被认为是稳健、成熟,日子可以过得更好。

如果你真要做一个创新者,就不但要克服自己的许多不利于创新的习惯,还要有经受习惯势力阻碍、打击的思想准备,并与习惯势力做顽强的斗争。

尽管有些人不是故意要维护习惯势力,但由于缺乏与习惯势力斗争的勇气,往往不自觉地做了习惯势力的俘虏或帮手。还有些人在一定时期里是勇敢的创新者,而当他们功成名就之后,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落后、保守,不再有创新的雄心壮志,还“好心”地劝告后来者不要冒风险,不要超越已经形成的习惯。请看下面的例子。

牛顿到了晚年,当上了英国皇家学会的会长,还兼任最有实惠的造币厂厂长,就变得保守起来,更可笑的是,他虽然完成了牛顿力学的体系,却不敢相信自己的创造,企图证明存在着上帝的“第一推动力”,这说明“上帝”这一习惯势力对他的影响有多大。

著名的科学家普朗克1900年就完成了量子力学理论,但他不敢相信量子力学可以成为新的独立理论,又用了4年时间,企图把这一新的观念纳入旧的理论体系。这也证明,习惯势力是多么顽固地存在于许多人的思想中。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给了我们每一个人实现创新的大好机会,党和政府也为我们每一个人创造了创新、创业的良好条件。许多在不久前还很顽固的习惯势力已经或正在被打破,崇尚和鼓励创新的风气正在形成。现在正是有志于创新的人们大显身手的有利时机。我们一定要努力打破并战胜我们自己思想深处的习惯性思维障碍和习惯势力,奋勇创新。

三、超越经验

经验是以往阅历与感性认识的积淀和凝结,无疑是很宝贵的。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也是许多有成就的创新者的必由之路。所以,我们应当善于总结自己的经验,也应当善于学习他人的经验。

然而,经验既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取得的,也是在一定范围内取得的。所以,当历史发展了,或者到了其他的范围和领域,经验就可能会有局限性。如果过于迷信经验,就会影响我们寻求新思路,开创新局面。取得一次成功的经验或许不是很难的事,但是,超越经验,向新的领域拓展,却是不容易做到的。只有那些永远保持清醒头脑的人,那些永不满足的人,才会从成功走向新的成功,甚至从失败或挫折中走向成功。

毛泽东同志研究如何对待历史经验指导军事斗争时说过一段很精辟的话,他说:“一切带原则性的军事规律,或军事理论,都是前人和今人做的关于过去战争经验的总结。这些过去战争所留给我们的血的教训,应该着重地学习它。这是一件事。然而还有一件事,即是从自己经验中考证这些结论,吸收那些用得着的东西,拒绝那些用不着的东西,增加那些自己所特有的东西。这后一件事是十分重要的,不这样做,我们就不能指导战争。”

超越经验,实际上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打破常规,与时俱进。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是非常迅速的,许多事情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

就是今天所取得的经验,也要在明天的实践中重新加以验证,这不是说我们不要经验,而是要正确对待经验,学会从经验出发,并在尊重经验的基础上超越经验。毕竟,超越才是人生的目标和动力,才是人生更高的精神境界。

四、超越自满

古往今来,有许多英雄豪杰由于自满而失败,也不乏经济、文化、科技界的成功者由于自满而昙花一现。自满,是成功的大敌,也是创新的大敌。可能有人会说,我并没有取得什么成绩,我怎么会自满呢?要知道,其实人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骄傲自满的情绪,并因此而导致他们不思进取,并影响着他们的进步。

也许你有过因为比周围的人有某种长处而自满;或因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沾沾自喜,或因为生活比过去好了而小富即安,再不就因为有了一个不错的工作或一个安逸的环境而不思进取等。

当然,也许今天你可能的确没有自满,但明天有了成绩会不会自满呢?何况一个人自满与否,有时并不在于有没有成绩,也不在于成绩的大小,而在于对待自己有没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请看下面的例子。

曾经有一个学生这样问一位知识渊博的老教授:“您这样博学,可为什么还这样谦虚,为什么比我们年轻人学习还刻苦呢?”于是,老教授就在黑板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同心圆,并回答说:“你看,人的知识就像这个圆圈,圆圈越大,同外面的世界接触的部分越多,就会发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越多,当然就应当更加刻苦地学习了!”老教授的话是不是能给我们深刻的启发呢?

自满的人不但会有思维障碍,还常常只能从自身狭隘的知识结构方面去思考问题,找不到新的思维视角,且多半有情感障碍,处于一种“飘飘然、昏昏然”的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之中的人,爱凭“想当然”办事,遇事不思考、不求证,好大喜功,轻视困难,急躁冒进,一旦遇到困难就往往会孤注一掷,不计后果,而一旦失败便又怨天尤人,以至从此一蹶不振。

因此,我们说超越自满,是在对自己、对他人、对客观世界都有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世界观的一个飞跃。超越自满,才能知道天外有天,强中有强,才能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新。

五、超越现实

要想培养创新思维,就既要立足现实,又要超越现实。人的本性总是不满于现状,创新思维就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积极反映。而发牢骚、破罐子破摔、悲观失望等,则是对现实不满的消极反映。超越现实的思想基础是承认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总的规律是不断前进的。

正是因为人类具有不满足于现实的倾向及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所以,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才都在不断地创新,才会有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技术能手,凭他们的聪明才智,成为不断创新的主力军。

当然,在过去长期的农业社会中,由于社会结构的制约、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创新的速度相对而言比较缓慢。而今天,在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的形势下,创新的速度将大大加快。

20年前,我们还把电脑当做尖端技术产品而很难见到,今天,电脑却走进了千家万户并且几乎一年一变样。

过去,我们能看场电影就不错了,今天,家家户户都有彩色电视机,而且屏幕越来越大,就连大型背投式数码电视也已出现在家庭里。

过去,用人工杂交的方法改良动物品种,要几百年才能除掉不良的基因,现在,用克隆技术只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

正是由于人们不断超越现实的努力,才有了这样快的技术进步。

总之,我们在实现创新思维的时候,首先要克服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惰性。已有学者提出,我们需要一种“超前思维方式”,不能满足于“应急式”的思维方式。超前思维,就是超越现实的思维。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每个人都要认真思考一下:我是否有这样的愿望?我是否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我是否在工作中有了超越现实的设想和行动?

第四节发现并寻找创新点

在生活中你如果稍加留心,便时常能听到有人抱怨:现在是创新时代,谁不想有所创新呢?只是创新什么,得给我一个题目才行呀!似乎有劲而无处使。

著名创造学家的名言“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就非常精辟地告诉了我们这么一个道理。因此,如何在生活的土壤里勤奋地耕耘希望,进而寻找、发现并收获创新的机会,就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客观需要激发创新

(一)客观需要激发创新的原理与特征

客观需要激发创新的原理是指:现实中的客观需要是一切创新发明及其成果的基础。

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企业在到处寻找新项目、新产品,不少人也很想搞发明创造,开发新产品,但都苦于无从着手,即找不到创新发明的课题或创新点。其实,千百年来的发明史证明,“需要是发明之母”,这已成为近代发明家的座右铭。实事上,“需要”不仅是一切发明创新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同时也是所有发明的归宿。

爱迪生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忽视了这一点而白费心血,吃了苦头。当时他才21岁,花了整个夏天的时间和自己的全部积蓄发明了一种供国会开会用的“自动投票机”。但由于议员们需要利用投票的机会来拖延时间进行政治交易,因而没有人赞成使用这种投票机。

由此可见,研究“需要”是发明创新的第一步。寻找需要、发现需要、跟踪需要、满足需要,让需要具体化、物质化,才是产品开发创新的正确思路。因此,以“需要”来启迪创新的好处是较为有的放矢,所开发的产品也有明确的需求对象。应该注意的是,“需要”是具有时效性特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相应的变化,或向深层次发展,或变需要为不要。

生活中人们普遍使用的塑料制品,就因其价廉物美、方便实用而很受欢迎,然而,广泛使用之后却引起了大范围的白色污染,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便要限制甚至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