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
19005100000009

第9章 营造二课堂,培养机电创新人才

杨平 张军 巫柳 熊茜桃

(电子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成都610054)

摘要:在我国制造业全面振兴的新形势下,为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针对多年来我校机械类工科专业的办学实践,提出了营造第一、第二课堂,培养机电创新人才的建设思路。阐述了该专业的历史沿革、专业特色和优势,系统论述了第一、第二课堂的内涵与建设内容。结合专业建设与实践,总结了近年来我校培养机电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建设成果,为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素质教育机械类课堂创新人才

一、引言

机械类工科专业作为综合性重点大学的主要专业,历来是我国高校每年招生人数众多的专业之一。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要求下,如何适应我国制造业全面振兴的新形势和新时期用人单位的需求,系统培养机械类工科专业的创新人才,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努力探索与实践。

二、专业建设回顾与特色

1.专业建设回顾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作为我校机械类工科专业,具有40余年的专业建设积淀,是机电结合的宽口径专业和制造业信息化、IT产业生产设备、自动化设备研发的对口专业。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64年的“雷达结构”专业、1975年的“无线电专用设备”专业以及1977年以后的“电子精密机械”和“电子设备结构”专业。1995年合并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后来更名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2.专业特色

通过长期的办学实践,我们充分依托我校电类学科的优势,通过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机械技术的有机结合,系统地综合了机械、电子、信息、测量及控制等多学科的理论,通过机电交融与渗透形成了机电结合的专业特色和优势,以适应未来本领域和跨领域的各种机遇和挑战。目前已具有智能机电系统、机电系统计算机测控技术、机械设计与自动化和微机电系统等稳定的教学、科研发展方向,拥有1个机械电子工程博士点和4个工学硕士点;在省级教学成果、精品课程、四川省本科特色专业、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和教研论文等方面成效显著。

三、第一、二课堂的内涵与建设

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大背景下,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专业建设已经形成明确系统的指导思想,即:致力于为我国的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战略服务,必须从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教材规划与建设、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与工程训练等方面突出机电结合的鲜明特色和优势,注重第一、二课堂的相互联系、互补与延伸,为国家培养出高质量、创新型的优秀机电人才。

1.内涵与建设

高等教育既要重视课堂教学,也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实训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需要在培养方案中突出素质和能力培养,其次需要充分利用课内课外的时间空间,校内校外的物理空间,着力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平台。

因此,第一课堂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搭建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体系,为创新能力培养建立理论知识基础;第二课堂则是前者的有效延伸,在课外提供实习实训、科技活动与竞赛、参加科研项目与开发等环境,着力将专业理论和知识投入应用,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

营造第一、二课堂,必须专业和学科的角度出发,立足机械,依托我校电类学科优势,突出机电结合;注重科学研究和工程训练,注重应用型机电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强调学科基础、专业技能和跨学科综合素质的三结合。

在第一课堂的建设中首先立足教改,突出机电结合的多学科综合思想,为“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知识体系;然后创造环境,在“创新”教育的教改思路指导下,开辟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环境。

在第二课堂的建设中注重实践与工程训练,在实践中加大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建立将创新的理论与思想转化为创新能力的桥梁;充分利用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大学生创新中心和校外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从事科技开发,开展创新基金项目,参加各类设计竞赛活动,选修跨专业创新学分和实习实训等机会,做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互动互补,将理论与工程实际紧密相连,成为机电人才培养的另一条主线。

2.实施大学生“ME工程”计划

“ME工程”计划即为“机电工程”计划,是近年来我们营造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具体实施和体现。

该计划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知识层,面向大一、大二学生以“提高学业成绩”和“培养科研兴趣”为目的,意在第一课堂中加强理论基础,培养专业兴趣;第二层面为能力层,主要在大二和大三学生以“增强理论研究能力”、“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定向培养专项特长”为重点,利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开展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基础训练;第三层面为锻炼层,以大三和大四学生为主在第二课堂中实战演练,使其创新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和展现。

四、探索与建设成效

1.教研教改凸显成效

作为“211”和“985”重点大学,教研教改必须以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作为导向与支撑,以研促教、以教助研,突出研究型教学的地位,彰显机电结合的专业特色;着力推动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整合优化课程内容、拓宽专业口径、进一步充实实践教学环节,铺垫更为完善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工程训练的平台。

为此,我们以机械工程学科的5个学术团队(即“智能机电与软件工程”、“可靠性及故障诊断技术”、“数字化设计与仿真”、“先进制造技术”和“机电测试及自动控制”)的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作为机电结合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有力支撑;通过“机械基础”、“机械技术”和“机电测控技术”3个教学团队,将教学法研讨、交流和教学观摩活动制度化;以精品课程建设申报、国家规划教材建设、高水平教研论文、教改项目及教学成果奖申报作为教学团队的建设和考核标准。

近年来我院编写出版教材共10部,主持完成省级、校级教改项目10余项,累计发表教研论文50余篇;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连续四届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现代工程设计制图”、“机电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及辅助设计”和“工程控制基础”等3门课程获得省级精品课程,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获准2007年四川省本科特色专业。一批中青年教师获得了校级优秀主讲教师、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等荣誉称号,已成长为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骨干力量。

2.实践教学与工程训练

切实加强实践教学与工程训练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另一条主线,是理论与工程实际紧密相连的纽带。实践环节教学不是课堂教学的简单补充,而是与之并行的另一条主线,是第二课堂。

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学校专项建设经费,重点建设5个专业实验室和工程训练中心,再加上6个校外实践实训基地以及大力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和各类设计竞赛等,做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互动互补,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时间和空间。

同时我们也启动了机械专业综合性实验平台的建设,通过机械、电子信息和计算机应用等学科的交叉综合,充分体现了机电结合的特色和优势,衍生了很多机遇和创新点,为我校素质教育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又一个创新教育实践基地。

3.大学生踊跃参加科研与竞赛

本专业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和各类设计竞赛等,学院每年吸引部分优秀学生进入科研课题组、专业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与开发,在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学院倡导和鼓励高年级优秀学生进入科研课题组和实验室,学生通过参加科研和开发活动,申请获准了专利并发表论文。2002级至2006级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均屡次取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获得2004年全国大专辩论会冠军;CCTV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进入8强并取得若干单项奖,2007年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西南赛区冠军等佳绩。

六、结束语

通过多年的办学实践,我们认识到必须充分依托我校电类学科优势,立足机械,积极探索机电结合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系统构建符合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人为本,持之以恒,勇于实践,对现有教育教学体制进行改革与创新。坚持机电结合的办学特色,营造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培养机电创新人才,为机械类工科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出一条值得借鉴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段宝岩,朱敏波.电子机械学科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C]//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1-133.

[2]陈小虎,刘化君,曲华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4):58-60.

[3]杨玉坚,张永相,杨仁逖,等.拓宽专业,培养机电复合型人才[J].高等教育研究,2000,16(3):17-19.

[4]石山鹰,肖瑞泉.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5):14-15.

[5]刘凤泰.关于实验教学改革的问题[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0,(4):17-22.

[6]傅水根.“创新思维报告”的提出及其实践[J].金工研究,2001,(1):18-19.